文/彭端舉

近年來,重慶能源集團積極主動適應經濟新常態,認真研究自身資源條件和未來產業發展趨勢,推進“三個轉變”,即發展方式由投資擴張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產業升級由勞動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轉變,經營業態由能源生產型向能源生產與服務型轉變,能源主業資源配置更加優化,發展戰略更加清晰,目標更加合理,著力激發企業改革發展活力,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40多座煤礦,不到3000萬噸的產能,4萬多名職工,嚴重的經營虧損,如此嚴峻的局面,是消極維持、得過且過?還是壯士斷臂、絕處求生?重慶能源集團選擇了背水一戰。
一是下定決心實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早在2012年,重慶能源集團就意識到去產能改革的必然性和迫切性,旗下大部分煤礦資源稟賦差、生產效率低,虧損嚴重,不進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關掉一批低效無效煤炭生產礦井,就沒有出路。為此,集團緊密結合國家、重慶市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政策和集團公司實際,開展了340場次“嚴峻形勢怎么看、應對危機怎么辦、立足崗位怎么干”全員大討論,編發了318期形勢任務教育宣傳提綱,組建宣講團、小分隊下礦井、進車間、到班組,宣傳企業面臨的形勢任務,解讀改革的政策,闡釋改革部署和保障職工權益的措施途徑,引領職工與企業同頻共振,正確理解改革、支持改革和參與改革,以“壯士斷腕”的決絕,走上了化解煤炭過剩產能的改革之路。
二是精細謀劃完善制度辦法。為保障改革順利實施,集團制定了周密詳實的煤礦關閉退出工作方案,對關閉時間節點、人員分流安置、資產處置、資金保障、關停礦井安全風險評估報告、關停礦井安全工作、穩定風險評估報告、宣傳工作、民主程序等進行全面謀劃,從指導思想、工作目標、認識高度、組織領導、主體責任、工作措施和方法等進行了全面部署,作了具體要求,細化制定了《時間節點方案》《人員分流安置方案》《資產處置方案》等10個實施子方案,積極爭取市級相關部門的大力支持,為推動改革進程、維護社會穩定奠定了堅實基礎。
三是去低效無效產能取得明顯成效。經過三年的改革,截至2018年底,已關閉23個煤礦和4個小火電場,停產停建11個煤礦,共壓減煤炭產能1000萬噸,分流安置職工3.5萬人,實現了煤炭生產的高質量發展。2016年,全國煤炭去產能工作會議在重慶召開,集團作為典型代表作了經驗交流發言。
20多座煤礦的關閉退出,減少1000多萬噸的產能,作為為重慶市經濟社會發展提供重要能源保障的重慶能源集團,如何發展壯大新的能源主業,填補煤炭產能不足造成的短缺,實現高質量發展,是重慶能源集團無法回避的現實。
一是推進存續煤礦產業升級。集團實施煤炭低效無效資源淘汰后,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通過加強自身的改革力度和科技水平的投入應用,對存續的17對生產礦井進行資產專業化重組,組建重慶渝新能源公司,形成了集煤炭產銷、火電、水電、風電和瓦斯發電以及配售一體化的綜合性能源生產供應服務體系,同時大力實施“機械化、自動化、信息化、專業化”升級改造,人均工效提升33%,本質安全水平逐步提高,促進了重慶能源煤炭主業的高質量發展,為把能源集團建設成為重慶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現代能源體系提供了有力支撐。
二是發展壯大能源主業。重慶能源集團與新加坡勝科工業集團合資建設的煤電項目,安穩電廠二期兩臺66萬千瓦火電機組建成投產,風電項目萬州蒲葉林25臺風電機組并網發電,新增電力裝機137萬千瓦,平均每年可實現銷售收入20多億元;與中石化、中石油合資進入燃氣管線運營;城市外環燃氣管網建成實現全線貫通;與法國恩吉集團同比例增資中法能源,發展燃氣分布式能源。
三是拓展能源服務。搶占電改先機,成功實現了電力直接交易代理,創造營業收入上千萬元;財務公司發揮集團內資金歸集和金融服務功能,業務得到金融監管部門的充分肯定,全口徑資金集中度達到50%以上;完成了與千信國際公司的股權合作,集團股權改革取得實質性突破,為集團改革發展提供了堅實基礎。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科技的創新和進步,就會推動管理的進步,提升團隊的素質,提高效率和效益,增強安全保障能力。作為具有中國南方煤礦典型特性的重慶能源集團,加大科技進步和先進技術的應用,實施科技興企,顯得尤為重要。
一是完善科技創新機制。鼓勵全員創新,對創新項目和創新個人給予2000元至50000元獎勵;創新績效納入經營業績考核并與薪酬掛鉤。
二是加大科技創新投入。明確科技經費不低于營業收入的1.15%并逐年增加,集團每年安排2000萬元對重大創新項目進行獎補。
三是推進技術創新。在瓦斯治理中引入頁巖氣勘探技術,形成了國內唯一的水力壓裂技術標準;“急傾斜薄煤層綜采技術”達到世界領先水平,實現了世界最薄煤層的機械化開采。目前,集團擁有市級企業技術研究中心1個,博士后工作站2個,命名勞模、技師創新工作室18個,為集團實施科技興企奠定了良好基礎。
改革是企業永恒的主題。如何找準企業急需改變的重點、難點和痛點,管控住企業的風險點,填補創業的薄弱點,做到準確把脈、對癥下藥,是重慶能源集團改革的著力點和突破口。
一是優化管控模式。按照上級對國有資本投資公司的改革試點要求,集團由“管企業”為主向“管資本”為主轉變,堅持放管結合,增強了所屬企業市場經營主體意識和責任擔當意識,激發了二、三級公司降本增效、提質增效的內生動力。
二是完善企業制度。加強董事會及專委會建設,提升科學決策水平;建立健全公開招聘、競爭上崗制度,增強了企業內生活力;嚴格實施工資總額與效益聯動辦法,加強工資總額動態監控,虧損企業工資總額和綜合成本明顯下降。
三是強化風險控制。通過深入論證和科學決策,停建煤礦6個,壓減投資近30億元;果斷退出不是能源主業的旅游度假開發項目,避免了較大不確定性風險;緩建處于過剩產能的低熱值煤電項目;對集團債權債務加高、風險較大的單位實施特別監管,簽訂風險管控目標責任書,并加大日常風險的督促考核,層層落實風險化解責任。
四是推進管理創新。開展對標管理,建成行業對標管理體系,燃氣、鋁業和金融板塊通過對標補短板,多項指標已達到或超過標桿水平;在建項目實行對標管理,嚴格控制工期、質量和投資,安穩電廠二期靜態投資減少5億元,蒲葉林風電廠投資總額處于國內低標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