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定的!”
隨著天氣轉暖,畢業季也近了。而我的思緒也回到了1998年6月的那個夏天,回到了在常州師范學校第一屆五年制大專班所度過的最熱烈的日子。
當畢業典禮、畢業晚會、畢業送別的一幕幕在記憶里華彩上演又緩緩落幕,有一本已然泛黃的畢業留言簿卻在腦海中久久定格。翻過一頁又一頁或真摯、或熱切、或激動、或不舍的留言,我的思緒停駐于其中一頁。仿佛時光剎那間流轉,又回到了最初的那個讓我終生難忘的場景。那個午后,那片光,那個伏案而作的身影,那段雋永跳躍的文字……
直到今天,我仍然清晰地記得我們班張同學的筆跡,清晰地記得每一個字、每一個符號,甚至能清晰地再現張同學寫下這段話時的神情,清晰地看到張同學說出這段話時的表情。而這一切,只是因為張同學的留言中多了一句附加說明——“王嵐:祝你……!(不過,這是一定的!)”
二十多年過去了,“這是一定的!”好似有一種穿越歲月的神奇魔力,讓我始終記得師范時光中,總有一位位老師給予我無比期待的力量,總有一位位伙伴給予我無窮支持的力量,總有一位位同學給予我無限相信的力量。這股力量,來自初中體育剛達及格線的我因師范老師的鼓勵參加三千米長跑比賽,從此突破自我體育全優的成績;來自羞澀膽怯的我第一次當眾演講時同學們所報以的如雷掌聲;來自性格內向的我因老師與同學的信任擔任文體委員及班長的歷練……這股力量,流淌在琴法老師讓我示范彈奏的樂曲中,涌動在語文老師讓我動情朗讀的自傳作文里,跳躍在小學數學教材教法老師讓我張貼在學習欄的教學設計中,彌漫于五年制普師班這個充滿善意、充滿鼓勵、充滿信任的空間里……
而這股力量,沒有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消退,反而隨著時間的流淌而增強。每每遇到挑戰時,“這是一定的!”告訴我:你可以!每每遇到困難時,“這是一定的!”告訴我:你能夠!每每遇到挫折時,“這是一定的!”告訴我:你能行!當我走進新的工作單位,當我面臨新的工作任務,當我面對新的人生跨越……我的耳邊始終有個聲音有力地告訴我——“這是一定的!”。
“我們選你不會錯!”
1999年5月,我所在的工作單位武進市五一實驗學校(后并入武進區橫山橋中心小學)接到了承辦常州市小學數學教學年會的任務。作為承辦單位,學校要展示兩節數學課。校長室商議后,把上課的任務交給了我和吳老師。當我獲知這樣一個消息時,除了有些許的驚喜還有十分的意外——讓工作不滿一年的老師擔綱市級公開課,把任務交給我的學校領導需要有勇氣,承擔任務的我也需要有巨大的勇氣。
記得每當有疑惑、每次想懈怠時,我都會在當天晚上食堂用餐時故意放慢速度,等到劉榮華校長也來食堂吃飯時,就可以在晚餐這樣一個相對輕松的場合向他傾訴苦惱,也能從他如話家常般的話語里汲取重新全力奔跑的力量。而那一天,面對我略顯困惑的眼神,劉校長只堅定地說了一句話:“我們選你不會錯!”
這樣的一句話,如重錘擊鼓般,在我的耳側不斷回旋,激起的回聲久久不能散去。就是在這樣的“我們選你不會錯!”的無限相信的目光里,我開始了獨立自主備課,開始了堅持自我表達,開始了持續自覺研究。教材從讀厚到讀薄,方法從繁復到簡約,流程從機械到靈活,我用一個工作不滿一年的新老師的步履測量著專業成長的速度與力度。在一次次的交流中,在一回回的對話里,在一輪輪的試教中,校長與前輩們始終堅信“我們選你不會錯!”,我也逐步開始相信“你們選我不會錯!”。
作為我平生第一節市級公開課,那一次“三角形的認識”的教學有幸得到了時任常州市教研室主任汪履平老師的指導與肯定,也有幸獲得了很多老師的鼓勵與認可。十多年后,當我成為特級教師以后,很多當年在場的老師見到我還常會提起那年那人那課。“我們選你不會錯!”,當前輩們把無限的相信給予一位初出茅廬的年輕老師,當年輕老師也執著地相信“你們選我不會錯!”,就能成就從此課到彼課、從此時到彼時、從此岸到彼岸的無限可能。
“我選擇相信!”
2017年7月,根據常州市武進區教育局的安排,我從武進清英外國語學校來到了武進區錦繡小學(后更名為常州大學附屬小學),開始了一段全新的教育之旅。從清英到錦繡,從副校長到校長,從擅長的教學管理到全面的學校治理,從學科專業發展到管理專業發展,我站在了新的人生起點上。
回望自己的學習經歷,從小學數學教育大專到小學教育本科再到教育管理碩士;回望自己的專業成長,從學科帶頭人到特級教師,從人民教育家培養對象到正高級教師;回望自己的管理履歷,教科室主任、教導處主任、課程中心主任、發展中心主任、分管德育副校長、分管教學科研師訓副校長……履歷盡管比較豐富,然而還從未受過“怎樣做一名一把手校長”的專業培訓。
面對學校底子薄、師資弱、生源差的現實,面對三到五年成為常州武進地區優質學校的“軍令狀”,我告訴自己:“無論有多大壓力,無論有多少困難,我選擇相信!”選擇相信,不僅因為區教育局的領導相信我能辦好這所學校,不僅因為我的恩師奚亞英校長相信我能改變這所學校,也不僅因為常州大學的管理層相信我們的團隊可以成就這所學校,還因為我堅定地相信——我可以!我們可以!我,相信自己可以帶領這一個叫作“我們”的團隊,重新定義自我,重新理解學校,重新發現教師,重新建構文化,重新構架課程……可以引領著這樣一所曾名為“錦繡”的小學,譜寫新的錦繡華章。
從基于外在的“無限相信”到指向內心的“無限相信”,我用了長長的歲月,在深深淺淺的來路與遠遠近近的去路之間架起了一座力量之橋。而指向內心的“無限相信”,也會以更大的力量,幫助我穿越困難的叢林,跨越危險的荊棘,攀登夢想的高峰。而我也正是因為有了這根植于內心的“無限相信”,并且用自信點燃自信,把一份份“無限相信”傳遞給我身邊的每一位教師、每一位學生、每一位員工,才讓學校勃發出新的生機。
于是,在不到一年的時間里,我們完成了學校文化發展規劃、學校課程發展規劃、學校三年發展規劃、教師三年發展規劃。基于平臺思維、用戶思維、眾籌思維、迭代思維,我們進行了學校機構的重組,形成了指向“服務、支持、發展、指導、成長”的一體五翼學校組織形態。基于“同樂不同樣”的培養目標,我們嘗試建構了融合“普惠”與“特需”,融通必修、必選、可選為一體的和樂課程體系。基于“我與自身”“我與同伴”“我與社群”的立體學習視野,我們嘗試推進了融會“個學”“互學”“合學”的樂學課堂模型。基于“各美其美”的教師發展目標,我們建構了“振翅組”“展翼組”“領航組”三大教師發展項目團隊。基于“美美與共”的管理發展愿景,我們架構了“兒童自治委員會”“教師協治委員會”“家長共治委員會”三個學校治理新組織。
因為彼此相信,所以彼此助力;因為彼此相信,所以彼此鼓勵。一個又一個小夢想疊加為大夢想,一股又一股小力量凝聚為大力量,一個又一個小變化聚合為大變化。當校園的草枯了又綠了,當枝頭的花謝了又開了,時光用它溫柔的手,推開一扇又一扇光陰之門。老師們,因為第一篇文章發表于《中國教師報》而歡呼雀躍;伙伴們,因為第一次獲得常州市基本功比賽的一等獎而欣喜不已;師生們,因為第一次獲得含金量最高的武進區義務教育階段學校素質教育質量評估一等獎而奔走相告……我和我的團隊,用“無限相信”寫下了無限多的希冀與無限多的成長。
“無限相信”,讓夢想如有神助;“無限相信”,讓未來值得期待。前行路上,我還將與它同行,我們也必將隨它遠行。
(王嵐,常州大學附屬小學校長、黨支部書記,江蘇省小學數學特級教師,正高級教師,江蘇人民教育家培養工程培養對象,213161)
責任編輯:楊孝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