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旋 曾曉霞 李娜 王茂衣 楊舒雅
摘 要 當下,轉發錦鯉求好運成為青年人網絡空間中隨處可見的內容,楊超越等各式錦鯉相繼“霸屏”。其寓意在當今社會被逐漸延伸為“錦鯉文化”。“錦鯉文化”在一定程度上能起到激勵人心的作用,緩解現階段人們的生存壓力,而在給人們帶來積極影響的同時,它也會滋生坐享其成不勞而獲的心態,傳播“亞文化”中的負能量,同時也成為許多商家吸引顧客的一種營銷手段。本文將對“錦鯉文化”的本質和產生的根源及其正反兩面的影響進行探究,以提出有效的應對措施來引導人們正視“錦鯉文化”。
關鍵詞 “錦鯉文化” 本源影響
一、理論研究
在轉發現象之下,我們可窺見兩種不同群體,大致分為受眾與營銷者兩類。于受眾而言,可據其心理期望又劃分成兩個動機:一是將錦鯉的好運象征作為救贖與寬慰,企圖依賴轉發進行自我催眠,從心理研究上屬于“安慰劑效應”;二是將轉發行為默認為一種自我認可,自我預言的實現。以上兩種動機,使得轉發現象頻頻出現,從而產生一種社群共鳴。這種大型的共鳴效應,讓參與每個人都感知到自己是社會的一部分。眾人參與,可以說這是社會不可或缺的一種支持系統。
在這種大規模參與下,營銷群體也趁機藏匿其中。從轉發內容形式來看,錦鯉已經不僅僅是一種寓意,它也可以是人形錦鯉。營銷者抓住轉發者的心理特征,將錦鯉的符號象征偷換成營銷作品。就推廣度而言,這種營銷策略是非常成功的,這些伴生品使得錦鯉在人心里留下更深的印記。
二、研究設計
我們針對當今社會“錦鯉文化”的本源及影響進行了調查問卷設計:
第一,在調查前,我們查閱了大量有關“錦鯉文化”的文獻資料,全面了解了其興起的歷程,并運用網絡有目的地搜集最近發生的有關“錦鯉文化”的事件,通過對楊超越脫穎而出案例的詳細了解,從人物自身優勢和社會為其發展創造的有力條件深入分析楊超越能夠成為錦鯉的原因,并用個別錦鯉的出現演繹出一般規律,總結錦鯉被廣泛轉發的緣由。
第二,主要采用簡單抽樣的調查方式向在校學生和周圍上班族發放問卷。將問卷中收集到的人們轉發錦鯉的參與度以及對此行為的看法進行匯總,從而對“錦鯉文化”的本源及其對社會群體的影響進行系統性的了解,并對調查搜集到的誘導“錦鯉”出現的因素進行比較分析。同時我們也通過調查了解了商家的營銷方式,總結其營銷策略成功實施的原因。
第三,調查后,我們將收集到的資料進行綜合的整理運用和思維加工,揭示“錦鯉文化”能夠在社會生存并快速發展的原因,并且通過進一步的分析總結出其發展可能帶來的影響,從而趨利避害。
三、結果分析
在接受問卷調查的人中,有92.5%的人表示他們轉發過錦鯉,有7.5%的人表示他們從未轉發過錦鯉。在92.5%轉發過錦鯉祈求好運的人中,有75%的人表示他們是經常自覺轉發錦鯉;有25%的人表示他們只是偶爾轉發錦鯉,多數是受周圍人的影響。
同時,有65%的人表示相信錦鯉能為其帶來好運,因此經常轉發錦鯉;有26.5%的人表示不太相信錦鯉,但常因為周圍人都在轉發錦鯉而轉發;有8.5%的人表示完全不相信錦鯉能帶來好遠,基本不會參加此類抽獎活動。
通過對互聯網下商家的營銷方式進行了解,可以得出“錦鯉營銷”已成為現象級活動的結論,自支付寶的錦鯉活動火爆之后,全國各地大小商家都在策劃“錦鯉活動”,且雖然中獎率極低,但還是能夠吸引大量參與者。如今,有關“錦鯉抽獎”的活動屢見不鮮,朋友圈轉發此類活動的動態也比比皆是,可見“錦鯉營銷”的火爆程度。
綜合以上數據,基本可以得出結論:“錦鯉祈福”已成為主流現象,多數人雖知曉其帶有“迷信”色彩,但還是加入“轉發錦鯉”的大軍中,其中不乏因擔心不轉發會錯過好運的人;但大部分人對待錦鯉還是比較理性,不把全部希望寄托于錦鯉之上,轉發錦鯉只求心靈慰藉,從未想過放棄現實中的努力。
四、應對措施
據調查,轉發錦鯉的活動參與者主要是在校學生和上班一族。有關部門應采取相應措施引導其正確認識“錦鯉文化”,同時規范商家的營銷行為。
(一)針對上班一族,網上平臺的正確傳播和公司文化的有效建立
首先,可撰寫多篇有關正確認識“錦鯉文化”的文章,經審核后分別發布在各大平臺上,可設立閱讀此篇文章的可獲獎勵的小活動,吸引讀者注意。在舉行公司文化活動時,可通過辯論賽的形式讓雙方“錦鯉文化”為話題討論其影響。讓員工深刻感悟其利弊。
(二)對于在校學生,學校正確宣傳,家長引導教育
在學校的公共課程中可納入“錦鯉文化”這一話題,讓同學們自主討論歸納,課程老師加以正確引導;舉辦相應講座,讓同學們深入了解“錦鯉文化”的各方面;另外也可舉辦有關“錦鯉文化”的辯論賽,讓學生親身體驗其雙面影響,提高他們的辨識能力。學生是學校和家庭共同教育的結果,故家長正確引導亦必不可少。
(三)對于營銷商家,呼吁其綜合考慮商業利益和社會責任
通過發放倡議書和推廣相關文章的方式,呼吁商家不可為了商業利益,誘導民眾追逐幸運。要做有責任的商家,辦有文化的企業。倡導其將企業形象和文化相融合,在打造企業文化的同時,傳播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
(作者單位為西華大學)
參考文獻
[1] 周啟惠.鯉魚的民間象征意義——由轉發錦鯉現象引發的思考[J].青年文學家,2018(17):76-77.
[2] 劉慶華.巴赫金狂歡理論視角下的微博現象[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2):133-135.
[3] 余紅菊.淺析支付寶“中國錦鯉”活動中的管理學原理[J].視聽,2019(1):221-223.
[4] 壹讀君.轉發錦鯉,到底是怎么火起來的[J].新聞研究導刊,2018(4).
[5] 劉敏怡.中國錦鯉簡史[J].南都周刊,201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