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萬晶琳 黃夢怡 何大禮
人物簡介:李資源,中南民族大學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湖北省省督學、省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兼秘書長,省高等學校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研究會秘書長,省中共黨史學會副秘書長,中國民族理論學會第九屆理事會理事,“中國統一戰線理論研究會‘國共兩黨關系史和海峽兩岸關系史’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湖北省董必武思想研究會、武漢延安精神研究院學術委員會委員等。主要從事中共黨史及民族理論與政策研究。
2019年,中南民族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李資源教授撰寫的著作《中國共產黨少數民族文化建設研究》阿拉伯語版將由阿拉伯科學出版社在黎巴嫩貝魯特出版發行。該著作屬于國家社科基金中華學術外譯項目(英文及阿拉伯文)。2018年底,其英文版已由英國新經典出版社出版發行。
中華學術外譯項目是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的主要類別之一,主要資助代表中國學術水準、體現中華文化精髓、反映中國學術前沿的學術精品以外文形式在國外權威出版機構出版并進入國外主流發行傳播渠道,旨在深化中外學術交流與對話,增進世界了解中國和中國學術,增強中國學術國際影響力和國際話語權,不斷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根基和靈魂,是一個國家持久發展、走向富強的重要支撐。
2019年3月4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看望參加全國政協十三屆二次會議的文化藝術界、社會科學界委員時強調,新時代呼喚著杰出的文學家、藝術家、理論家,文藝創作、學術創新擁有無比廣闊的空間,要堅定文化自信、把握時代脈搏、聆聽時代聲音,堅持與時代同步伐、以人民為中心、以精品奉獻人民、用明德引領風尚。
習近平總書記特別提出:“一切有價值、有意義的文藝創作和學術研究,都應該反映現實、觀照現實,都應該有利于解決現實問題、回答現實課題。希望大家立足中國現實,植根中國大地,把當代中國發展進步和當代中國人精彩生活表現好展示好,把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闡釋好。文藝創作要以扎根本土、深植時代為基礎,提高作品的精神高度、文化內涵、藝術價值。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要立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提出具有自主性、獨創性的理論觀點。”
李資源教授就是這樣一位扎根本土、深植時代,有信仰、有情懷、有擔當的學者。自信大度,談吐幽默,繡口一吐,便是半壁黨史;踏遍千山,越過萬水,筆耕不輟,譜寫民族華章;三尺講臺,數載春秋,教書育人,造就桃李天下。在中共黨史及民族理論與政策研究園地上,李資源教授孜孜不倦地耕耘了30多個春秋,一路艱辛,一路風塵,一直走到今天。
作為一個學者,李資源對中國共產黨民族理論和實踐的研究,可謂情有獨鐘,矢志不渝。1982年,他從華中師范大學畢業后,調到草創中的中南民族學院(后改名為中南民族大學)。25歲的他,一踏上學術之路,就結合學校特點,一心撲在了少數民族革命史專題的研究上,悉心鉆研,辛勤勞作,甘守清苦和寂寞,從來沒有動搖過。
李資源邁出的每一步都是艱難而不易:這個領域,對當時的他來說是個完全陌生的世界,由于舊中國歷代統治者推行民族壓迫和民族歧視政策,甚至于否認中國有少數民族存在、對少數民族的生活和斗爭加以歪曲和誣蔑,因此有關少數民族革命的史料十分稀少,而能留存下來的一些資料又散見于浩如煙海的歷史檔案和文獻之中,想要搜集起來只能披沙揀金。李資源認為正因如此,才說明了這一工作的意義和價值。于是,從發掘和搜集資料起步,他每個假期都奔波于天南海北的圖書館、紀念館和檔案館,尋覓相關報刊、書籍和圖片。只要有機會,他就腳步匆匆,深入到民族地區做社會調查,訪問那些當年革命運動的親歷者。
1985年那個炎熱的夏天,熱浪灼人。為了撰寫碩士論文,搜集少數民族革命烈士的資料,李資源懷揣教育部資助的500元經費,背著30多包方便面,從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發,獨自一人踏上了漫漫長途,赴浙江、江西、湖南、廣西、貴州、云南及陜西等地的民族地區調查。每晚住最低價的通鋪,常常以方便面充饑,以致在后來好長一段時間,他一看到方便面就反胃作嘔。
就這樣曉行夜宿整整47天,李資源的足跡遍及大江南北的深山大峒。在江西革命烈士紀念堂,有一位叫曹光裕的紅軍老戰士任紀念堂名譽館長,給他提供了不少重要資料和線索。不久,曹光裕老人就去世了。這次采訪成了挽救性的采訪。當年老人給他講述的紅7軍和苗族黃冕昌烈士等人的英雄事跡,至今還深深銘刻在李資源心中,讓他深受教育和鼓舞。
后來,李資源教授在回憶起這段經歷時說:“這次調研實踐使我切身體會到,史料是歷史研究包括民族問題研究的基礎與生命,作為一名中共黨史及民族問題理論研究工作者,從踏入這個領域開始,就要高度重視并學會史料的搜集與運用;而調查研究也是做學問的一項基本功,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無論是從事歷史還是現實問題研究,只有深入民族地區進行廣泛調查研究,并把調研做深做實,獲得大量第一手資料作為立論的依據,才能使自己的研究成果經得起歷史的檢驗。”
經過幾年沉淀,李資源搜集到幾百位少數民族英烈史料。1986年開始,在學校領導的大力支持下,開始著手《中國少數民族英烈傳》叢書的編寫,1989年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叢書第一輯,收錄了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犧牲的少數民族英烈60人,包括滿族、回族、藏族、朝鮮族、壯族等17個民族,其中有黨的一大代表,有早期從事工人運動、農民運動的先鋒,有全國第一個以軍建制的少數民族紅軍將領,有抗日名將,也有解放戰爭時期戰斗在軍事、文化等戰線上的英雄烈士。
這是當時全國第一本集中研究少數民族英烈生平事跡的書籍,對于緬懷革命先烈,以革命先烈為榜樣,激發我國各族人民,特別是青少年的愛國主義情感,學習先烈堅定理想信念、不畏艱險為中華民族解放事業勇于獻身的革命精神具有重要意義,也為中共黨史、中國革命史、中國現代史的教學和科研提供了不少寶貴資料。
經過近十年的焚膏繼晷,集腋成裘,李資源積累了數百萬字的資料,復印的、手抄的、翻拍的各種文件、數據和圖片,盈箱累篋,一捆捆地堆碼起來竟有等身之高。經過辨偽和耙梳,光整理成的卡片就有30多本,15000余張。
在大量資料的基礎上,李資源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認真分析和研究史料,將它們化為自己的思考與見解。他還把教學和科研結合起來,給學生開設了少數民族革命史的課程。
有志者事竟成,他先后就這個專題發表了20多篇論文,其中《論抗戰時期我國少數民族的抗日斗爭》和《論民主革命時期我黨民族工作的歷史經驗》等在學術界引起較大反響,先后被10余家報刊轉載,被好幾部研究文集收錄。1995年,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出版了他的第一本個人專著《中國近現代少數民族革命史要》。他的這些研究成果開始為社會所關注,得到同行專家的一致肯定,也為他以后的研究奠定了堅實基礎。當時國家民委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央民族大學校長哈經雄教授在評述李資源的論著時寫道:“它高度贊揚了少數民族人民的革命精神,是對各族人民,尤其是青年人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革命傳統教育和共產主義理想教育的生動教材。”并欣慰地說:“他幫我了卻了一樁多年的夙愿。”
但這遠遠不是李資源的終極目標,或者可以說,這只是他學術之路的最初幾步。他孜孜不倦所追求的是:用濃墨重彩來描畫波瀾壯闊的黨的民族工作的歷史畫卷。在贊許的目光和祝賀的掌聲中,李資源并沒有沉醉,他已把目光投向下一個目標。在中國共產黨誕辰70周年時,他就申報了黨的民族工作史這一課題。但由于種種原因而未獲批準。他沒有氣餒,更沒有放棄。李資源蓄勢待發,積累著,準備著,也等待著。因為他深知這一選題的意義并對它充滿信心,他立志要完成《中國共產黨民族工作史》的寫作和出版。
那段時間,李資源教授教學任務十分繁重,加之行政事務纏身,研究時間只能安排在晚上和節假日。“十年磨一劍”,2001年,這部著作終于由廣西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作為一件厚重的禮品獻給了黨的80周年生日。
《中國共產黨民族工作史》第一次將80年來黨的民族工作的歷史發展進程、基本規律和經驗教訓,作為一門獨立學科和一個完整體系加以審視和研究。全書九章三十節,以大量的史實、精確的數據、珍貴的圖片和科學的分析,論述了中國共產黨的民族工作史,是黨把馬克思列寧主義民族理論同中國民族問題的具體實際密切結合,探索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解決國內民族問題道路的歷史;是黨領導各族人民同仇敵愾,團結奮斗,推翻壓在中國人民頭上三座大山,共同締造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歷史;是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互相支援,艱苦創業,共同建設繁榮昌盛的社會主義國家的歷史。此書視野宏闊,述史、議事、闡釋,相互生發,獨抒己見而有新意,填補了中國共產黨歷史和民族理論與實踐研究的空白。
這部著作從立項到出書,在出版界和學術界引起了廣泛關注,產生了良好反響。還在籌劃時,就以選題的獨特和新穎,被列入《廣西“十五”重點圖書出版規劃》。出版之前,又被國家新聞出版總署列入“慶祝中國共產黨誕辰80周年一百部重點圖書”之一。出版后,《人民日報》《光明日報》《黨史天地》《學習月刊》先后發表書訊、書評,均予以高度評價。時任中共中央統戰部副部長、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主任李德洙評價說:“這部專著史料翔實,立論有理有據,全方位、多角度客觀地論述了80年來黨的民族工作的恢宏歷史,既總結了成功的經驗,又指出了失誤的教訓,其理論價值和實踐指導意義自不待言。”湖北省黨史學界把這部書稱為“中共黨史及民族理論研究領域的開拓之作”,專家學者們都給予了高度評價。
一個會做學問的人,也應該是一個熱愛生活、充滿活力的人,這話一點都不錯。勞逸結合,一張一弛,這也是一位大家的風范。
“文明其精神,野蠻其體魄”,毛澤東的這句話始終回響在李資源耳邊。在工作之余,李資源教授會去游泳、打乒乓球,強壯自己的體魄。“一切成果,不論學術也好,教學也好,都得需要一個健康的體魄”,李資源這樣看待自己的鍛煉。這也是李資源教授看起來精神矍鑠、中氣十足的外在原因。
在思想政治教育戰線上,李資源是一名老兵。自1982年走上工作崗位后,他一直從事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先后給本科生講授《中國革命史》《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形勢與政策》;給碩士、博士研究生講授《中國近現代政治思想史研究》《中國共產黨思想政治教育史研究》《中國共產黨民族政策研究》等多門課程。
在教學工作中,李資源教授理論聯系實際,注重教書育人,講究教學方法,有藝術感染力,受到歷屆學生好評。當問及他對自己的教學要求時,李資源首先說了這樣一句話:“給學生一碗水,自己得有一桶水。”這簡簡單單卻極有道理的一句話,并不是隨口說說而已。
在課堂上,李資源教授旁征博引,在毛澤東思想教學中配合一個個有趣的小故事,提高了同學們的學習興趣。他講自己的見聞,講旅途的感受,講調研的心得。他說:“我的課堂是豐富多彩的,形式多樣。我盡可能給每位同學發言的機會,讓同學們能各抒己見,我再加以引導總結,寓教于樂,寓學于樂。同時,還有輔助教學的內容,比如舉辦演講大賽,讓同學們盡情展示自己的風采,同時也加深了對毛澤東思想的認知。”
他的課堂出勤率高,如果你站在教室門口,便時常可以聽到同學們的笑聲,那種愉悅與輕松讓一個個理論活了起來。李資源班上的學生,常常會戲稱他是“老小孩”,因為即使是純粹的理論課,李資源也能講得很有趣味。學生們最喜歡聽李資源講黨史、講人物,由大家討論去更深層次地理解理論的來龍去脈。一個懂得與學生溝通的老師,一個內涵豐富的老師,怎能不令學生們敬重?
“老師不能自說自話,思想政治理論課要能打動人心,與學生同頻共振。”李資源說,為了讓每一節思政課都有品位,他總結了四個“做到”。“一是做到‘真’。”李資源說,教師只有做到真學、真懂、真信、真用馬克思主義,才能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和使命感,創造性地從事教學工作,也才能真正打動和感染學生。“二是做到教學重點突出。”李資源認為,教師要善于將教材內容轉化為課堂教學內容,在把握整體性的同時,把教學中的重點理論講深講透,在彰顯真理性的同時凸顯其內在邏輯性,使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有一定的理論深度。“三是做到關注學生實際。”李資源說,要把握好學生的思想脈搏,及時了解政治動態和社會生活,并結合教學內容,選取相關社會熱點和大學生思想疑惑的問題,啟發學生進行分析思考,答疑解惑。“四是做到不斷拓展教學方法。”他認為,個人演講、辯論比賽、參觀考察、社會調研、研究展示等靈活多樣的課堂形式,都是教學方式的探索。
談及一位教師對學生的要求時,李資源意味深長地說:“人是社會的人,都與政治緊密相關,懂得政治的人,才能把握政治方向,筑牢思想之基,才會站得高,看得遠!當然,對本科生和碩士、博士研究生的要求有所不同,對本科生重基礎理論的把握,要把這個基礎夯實;對本專業碩士生、博士生的要求更嚴格一些,要在加強鞏固基礎理論的基礎上,提升從事科研工作能力。像我帶的研究生、博士生,我的每一項科研成果,盡可能吸收他們參與其中,走進民族地區實地考察,更多接觸和了解社會,培養他們對民族地區的感情,提高對黨民族理論與政策的認識,這對他們來說都是很好的鍛煉。”
2016年,李資源參加了由湖北省委高校工委組織的“弘揚愛國主義精神,踐行偉大歷史使命”報告團,先后到多所高校巡回演講。在武漢輕工大學演講時,他從“牢記中國的屈辱歷史”“強國夢是幾代中國人的偉大理想”“樹立強國之志是我們當代大學生內在的價值取向”3個方面,詳細講解了如何砥礪強國之志。在場聽眾都被他的激情所感染,會場多次響起雷鳴般的掌聲。
一個真正博學的教育工作者,不僅要求自己博學,更看重學生的博學。看到每一位學生的進步與成長,是他最大的欣慰。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這不僅僅是一種態度,一種情懷,更是一種境界,一種奉獻精神,一種人格魅力。
李資源教授從事教學科研工作已有30多載,那一份份成果已經成為他生命的一部分,訴說著他半生的辛酸苦辣。李資源教授談及他的學術成果,淡然一笑:“這只是我的興趣愛好所在,有時候不管有多么累,只要坐到書桌前,那種疲勞與倦怠都不見了,看一些資料,寫我的研究,渾身倍有精力!”這該是怎樣的一種癡狂,怎樣一種迷戀!
30多年來,李資源從事中共黨史及民族理論與政策研究,一直孜孜不倦,深入調查研究,廣泛搜集資料,執著探求,勤耕不輟,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他先后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4項,其中重點項目2項;入選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1項;獲國家出版基金項目2項;主持省、部級及其他社科基金項目10余項。
李資源出版獨著、合著等20余部,發表論文百余篇,個人科研成果600多萬字。科研成果先后獲教育部第六屆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二等獎1項;湖北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2項、三等獎1項;國家民委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一、二、三等獎各1項;武漢市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2項,二、三等獎各1項;廣西壯族自治區“五個一工程”獎1項等。2011年,李資源教授入選中國校友會網大學研究團隊發布的中國杰出人文社會科學家名單;2013年,他被評為全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影響力人物。現正從事《中國特色民族理論與民族工作實踐研究》多卷本的整理與寫作工作。
這些榮耀烙印著30多年的艱難困苦,凝聚著一個學者的學術之夢,承載著一名中國共產黨黨員的赤膽忠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