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建始縣民宗局
建始縣位于湖北省西南山區的北部,總人口51.3萬人,有漢族、土家族、苗族等17個民族聚居,少數民族人口18.5萬人。
近年來,建始縣牢牢把握“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的民族工作主題,全面貫徹黨的民族工作方針政策,大力推進民族團結進步事業,全縣呈現出經濟快速發展、民生持續改善、民族團結和諧的良好局面。2016年12月,建始縣被國家民委命名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示范縣”。
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把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和全縣中心工作同部署、同考核。一是建立領導聯系機制。成立了由縣委書記任組長的領導小組,建立了創建活動中長期規劃,先后印發了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方案和推進方案,建立聯席會議制度,定期召開專題會議,形成了黨委、政府統一領導,部門通力協作,社會各界積極參與的創建工作格局。二是建立經費保障機制。將創建活動經費納入縣級財政預算,確保專款專用。三是建立督辦考核機制。將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列為各鄉鎮、各單位的“一把手工程”,納入黨建工作考核,把創建工作作為領導干部年度考核、履職報告和民主生活會重要內容。
縣委、縣政府分別在縣委常委會、縣委中心學習組、縣政府常務會、政府黨組(擴大)會以及全縣性重大會議上,第一時間傳達、第一時間學習、第一時間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民族工作的系列重要論述,和中央、省、州民族工作會議精神,并在各鄉鎮、各單位層層傳達,增強廣大干部群眾對民族工作“三個離不開”(漢族離不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離不開漢族,各少數民族之間相互離不開)、“五個認同”(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五個維護”(維護社會主義民主、社會主義法制、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祖國統一和民族團結)的思想認識。利用民族團結進步教育月多形式多渠道全方位集中宣傳黨和國家的民族政策、法律法規,宣傳民族團結進步事業取得的成效,宣傳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模范集體、先進個人,唱響民族團結主旋律、弘揚民族團結正能量。
近幾年來,建始縣緊緊抓住新一輪西部大開發、東西部扶貧協作、武陵山試驗區建設、“616”對口幫扶等民族優惠政策和機遇,累計爭取各類資金58.07億元,其中“616”對口幫扶落實支援項目710個,到位援建資金15.09億元,拉動投入75.5億元。咸寧市對口支援4600萬元援建民族高中和文化體育中心項目;累計為民貿企業貼息5800多萬元;2017年成功與杭州市濱江區簽訂對口幫扶協議,規劃2017-2020年相關項目25個(其中2017年實施項目11個),濱江區西興街道辦事處每年為花坪鎮特色小鎮建設捐贈200萬元,民族優惠政策強力助推了建始縣經濟社會事業發展。
通過打造民族文化品牌,開展民族文化活動,以文化推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
一是積極支持、參與編排“黃四姐”大型鄉村音樂劇,打造“黃四姐”民族文化品牌。
二是加強對長梁絲弦鑼鼓、高坪南鄉鑼鼓、官店武喪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搜集整理,絲弦鑼鼓、土家背鼓登上國際和央視舞臺。
三是深入開展評選“黃四姐”形象大使、“黃四姐”牽手“劉三姐”、大型民俗集體婚禮、山民歌大賽等活動,著力提升建始民族文化的影響力和知名度。
四是與中南民族大學建立民族文化研究合作機制,向省民間藝術家協會申報“湖北土家族婚俗文化之鄉”。
五是在全縣所有中小學開展“民族文化進校園”活動,傳承弘揚建始優秀的民族民間文化,使廣大中小學生會唱本土民間歌曲、會跳本民族舞蹈、會講本地民間故事,增強中小學生對本民族和家鄉的認同感、自豪感和自信心。
六是結合鄉風文明建設,全縣大多數村(社區)組建了民族文化表演隊,鄉村民族文化活動蓬勃開展,增強了廣大群眾主動參與創建工作的行動自覺。
通過辦點示范,以點帶面,整體推進,促進縣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的全覆蓋。
一是結合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千戶長廊建設,全力打造紅巖至高坪沿318國道28公里民族團結進步示范長廊。
二是新啟動包括龍坪鄉、茅田鄉、長梁鎮三個鄉鎮在內的209國道示范帶建設。
三是培養了一大批為民族團結進步事業作出貢獻的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模范集體,其中:紅巖寺鎮被國家民委命名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示范鄉鎮”,高坪鎮和茅田鄉、閔仕壩村、紅巖民小被省民宗委命名為“全省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示范單位”,桃園社區等11個單位被恩施州委、州人民政府命名為“全州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示范單位”,石埡子村等69個單位被縣委、縣人民政府命名為“全縣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示范單位”。
堅持把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與全縣各項中心工作高度融合。
一是與精準扶貧緊密結合。把精準扶貧作為創建工作的“主旋律”,站在政治的高度認識、從經濟的角度對待、從民生的層面落實,精準識別找短板,精準發力攻難點,精準施策拔窮根,以問題為導向,做到對象精準、措施得力、產業興旺、成效顯著,確保2020年整縣脫貧摘帽。
二是與城鎮管理緊密結合。牢固樹立綠色發展理念,以“六城”同創為載體,形成“1+6”創建新機制,大力推進城鎮精細化建設管理、人性化服務與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的有機融合。
三是與鄉風文明建設緊密結合。在鄉風文明活動中,大力宣傳普及民族文化知識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中華民族孝道文化,傳承尊老愛幼傳統美德,大力提升廣大群眾文明素質。
四是與全域旅游創建緊密結合。強力推進“旅游升級”工程,開展以民俗文化、民俗禮儀為主要內容的培訓工作,努力提高少數民族群眾的綜合素質,為鄉村旅游和鄉村振興發展提供智力和鄉土人才支撐。
(本文為湖北省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座談會暨湖北武陵山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經驗交流現場推進會經驗交流發言,本刊略有刪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