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宏程
摘 要:在經濟、科技、網絡媒體迅速發展的今天,公共危機作為一種危險與機遇共存的高發事件依舊嚴重威脅著我國的公共利益和政府形象。如何在公共危機管理中把握機遇、塑造良好形象以不斷提升政府的凝聚力、公信力和號召力,來幫助政府有效化解危機、維護公共利益是一個值得我們思考和研究的問題,也是關乎政府自身和整體公共事業長久發展的問題。
關鍵詞:公共危機 政府形象 塑造
現代社會危機事件頻發,不僅會對經濟建設造成影響,也將阻礙社會的健康可持續發展,甚至可能導致政治的不穩定。政府如何在新的時代背景下處理危機,重塑新形象,不僅關系到其在國內和國外的形象,更關系到民心的凝聚、政府目標的實現以及社會和諧健康的發展。
一、優化溝通機制,建立雙向溝通平臺
政府部門之間保持一致性的關鍵在于加強有效溝通,既能保證政令暢通和執行的前提條件,同時也符合傳播溝通理論和善治理論的過程講究互動性的要求。通過建立雙向對等的溝通平臺,能夠有效地緩解政府與公眾的緊張氣氛,建立良好的互動關系。一方面,政府應以公開透明為原則向社會公眾公開發布危機相關信息,并做出相應的解釋;另一方面,政府要通過各種渠道收集民意、重視輿論的發展態勢,并將其作為決策和管理的依據。
建立健全快速回應機制與信息透明機制針對政府與公眾之間溝通協調不暢和對政府不信任的問題,政府部門必須要公開發布真實有效透明的信息并且針對性地建立一個快速回應機制,以幫助公眾在公共危機事件過程中迅速地了解到事件的全過程。
快速回應機制與信息透明機制是塑造開放透明政府形象的有效措施。一方面,要加強危機識別和危機預防能力。識別能力主要針對危機事件的誘發因素或事件擴大的可能性進行提前的預防和判斷;預防能力需要根據事件的進展來分析判斷,確保將危機發生的可能性降到最低。另一方面,要加強對信息的發布工作,注重發布信息的真實性和透明度,保持溝通渠道的暢通性,方便公眾快速了解并認同政府的立場和決心,建立行之有效的協作機制。
有效的公共危機管理建立在政府有序動員社會力量的基礎上。在應對公共危機的過程中,政府通過與社會各組織通力的合作,能夠堅定整個社會對抗危機的信念和決心,削減危機管理中的社會阻力,提高危機管理的效率,進而樹立良好的政府形象。
第一,發揮政府核心領導作用。公共危機爆發時的巨大破壞力會使整個社會處于混亂和癱瘓狀態。因此,要求政府部門快速整合和協調各社會資源,做到集中領導、統一指揮和協調配合。
第二,充分調動社會組織和群眾的參與。社會的管理不是政府單方面的行為,而是需要政府與社會公眾通力合作。隨著全球化和信息化的發展,各種新的問題層出不窮,僅靠政府自身的力量難以解決各類復雜的危機事件。因此,公眾的支持與配合是政府有效管理的基礎。社會組織和群眾在應急救援中的作用越來越重要。就政府而言,應設置專門部門或聯絡人進行對接,互通信息,協調行動,讓參與救援的社會組織或群眾明確救援工作的進展,并根據各類社會組織的類型和特點,合理派遣和部署行動,以實現社會資源的最優配置。加強干部隊伍的能力培訓,提高科學決策的能力。
二、強化責任落實,完善行政問責制
勇于承擔責任是領導者的一項重要素質,危機事件發生之后,政府領導人應該義不容辭地承擔責任。形象修復理論要求政府自身應該自覺承擔責任,不能否認和逃避,要加強責任意識,將責任落到實處。問責制即為責任追究制,是對政府及公職人員在政治、經濟、和法律方面的責任進行追究,以達到規范政府行徑保障其按章辦事,限制越權、不作為現象發生的目的。其涵蓋的內容不僅包括對“亂作為”、瀆職官員的問責,還包括對“不作為”的懲罰,通常還會要求政府對公眾有所“交代”。
為了有效監督政府的管理活動,建立了問責制,以此保證權為民所用,利為民所謀,也是對官員激勵和保障并存的機制。危機過后進行問責就是對部門及領導進行權責梳理,讓每個部門、每個工作人員都擔負起相應的責任,給予相應的激勵和懲戒,對危機中出現的問題要找出原因,通過制度進行完善,保障應急管理機制能夠長期有效運行。只有建立完善的問責制度,監督公職人員的亂作為和不作為,才能使其樹立依法行政的責任意識,這也是塑造公正廉潔政府形象的基本要求。
明確責任主體。按照權力與責任相匹配的原則將責任細分到具體的部門和崗位,讓責任追究有法可循。如果責任履行的不及時、不到位,政府應該明確以何種方式承擔責任,承擔什么樣的責任。同時,責任要具體化到哪個部門哪個人,以避免職責不清的狀況。這有利于將政府高度的責任性展現給公眾,鞏固政府的權威性,以達到維護政府良好形象的目的。
參考文獻
[1]何李丹.公共危機管理中政府形象塑造的路徑選擇[J].安徽行政學院學報,2017(06).
[2]王嶺.淺論公共危機視角下的政府形象管理[J].特區實踐與理論,2015(05).
[3]黎桃桃.公共危機管理視角下重塑政府形象的思考[J].湘潮(下半月),201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