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冉
摘 要:夫妻之間簽署的,以必須對婚姻忠誠為要求的協議稱為婚姻忠誠協議,且一般對違反了約定所承擔的后果進行了明確規定。如果在離婚過程中或離婚后,因婚姻忠誠協議而產生的糾紛訴諸法院時,法院應當對案件進行處理。婚姻忠誠協議的類型復雜多變,并非都具有法律效力。一般由法院認定有效的多為財產方面的協議,而關乎離婚條件和子女歸屬問題的條款,通常認定不具有法律效力,但在實際司法實踐中仍然具有難點。本文在現有法律制度的基礎上對不同類型的忠誠協議進行研究,力圖在立法方面更加完善夫妻忠誠協議法律效力問題。
關鍵詞:婚姻忠誠 婚姻忠誠協議 法律效力
一、夫妻忠誠協議的內容
在法律專業術語中并未出現過夫妻忠實協議,也沒有對其進行一個準確的法律定義。但是在法理學界和日常生活中,會經常出現夫妻忠實協議這一名詞。因此有必要對其內容和概念進行歸納。
夫妻互相對彼此忠誠,互相尊重和理解彼此的生活習慣,同時對自己的貞操進行守護,即為夫妻忠誠協議的重點部分。該協議的簽訂是將婚姻法中的條文在生活中進行細化。是根據雙方的意思表示,對夫妻的感情關系和財產關系,從感性感情變成理性條文,并達成共識的過程。以此及時防止或懲罰婚姻中的不忠誠的行為,對過錯方進行懲戒,對受害方的利益進行保護。簽訂協議的主體必須是具有法律上的夫妻關系;其次協議應當在雙方當事人的自由意志表達下所簽訂,如果遭遇脅迫或者恐嚇下所簽訂的協議必然是不具有法律效應的;另外,協議中對感情的忠誠的具體要求具有很強的自制性,由雙方當事人的意愿所決定。
二、婚姻忠實協議的分類和效力分析
夫妻忠實協議中所涉及的內容復雜多樣,因此導致協議的類型和效率也有所不同。具體可以分為兩大類,分別是財產類型協議和人身類型協議。
(一)財產類型忠誠協議
在婚姻關系中所涉及的一個重要的因素,即為資產。當夫妻雙方在真實自由意識表示,處于法律平等地位時,由婚姻中受到傷害的一方得到部分財產來維護夫妻感情,應當認定該協議具有法律效力。
在協議中違反協議規定,對感情不忠誠,即為對另一方實施侵權行為,應當依法對侵權所造成的損害進行賠償。因為民事中所涉及的各種權益都屬于侵權責任法所保護的對象,當然也包含最常見的財產和人身問題。因此,當違反忠誠義務的過錯方對無過錯方的婚姻權益進行傷害時,則理應因侵權而進行賠償。其中財產類型的忠實協議包括直接給付現金和未來將放棄財產權利。給付現金即為給付對方精神損失費等。至于給付的金額,并不能夠完全按照協議所規定的金額,而應當觀察協議是否符合法律的相關規定,是否嚴格超出過錯方的給付能力。這既是保證了公民自由約定的權利,也是對法律權威性的保證。對已獲得的財產權利進行放棄也是一種賠償的方式,是通過對未來可能發生的事件提前用金錢進行規避的方法,當過錯方犯下過錯時,則應當根據協議放棄自己的一些財產權利。
(二)身份類型的協議
以背叛感情為內容的約定即為忠誠協議,若違反協議則構成侵權。雖然合同是協議的表現形式,但是所簽訂的協議并不應當由合同法進行規制。
第一,對于人身自由進行限制和,對離婚自由和離婚后的結婚行為進行限制的條款,在法律層面都屬于無效條款。比如協議規定,如果夫妻中的一方與其他異性存在曖昧行為、婚外情行為、婚外性行為,則違反的一方必須無條件與受害者進行離異。在該規定中,雖然婚姻感情,會因婚外性行為受到極大的破壞,甚至使感情破裂,但是這不應當成為離婚的唯一條件。在這種規定下,過于片面地對離婚進行規定,一定程度上對離婚自由的原則進行了限制,所以不具有法律效力。
第二,在離婚后拒絕對子女進行探視的條款,不具有法律效力。應當認為子女屬于雙方父母愛的結晶,子女的健康成長少不了父母雙方的陪伴,同時子女與父母的相處不應當由父母的任意一方的決定而被剝奪。因此,如果協議中出現過錯方必須放棄孩子的撫養權,并且支付每月撫養費等,不會得到法律的支持,因為這種約定具有一定的懲罰性質,過錯方即使擁有過錯,也并不應當被剝奪撫養和探望的權利。同時,子女不應成為父母感情破裂的受害人。
三、從立法層面規制夫妻忠實協議
(一)對忠實協議的構成要件進行細化
由于忠實協議并不具有法律上的明確概念,因此導致在司法審判中往往無法可依,所以應當在法律層面對其構成要件進行細致規定。
第一,只有具有法律規定的合法夫妻才可以,彼此之間制定忠誠協議。合法夫妻是指經過我國婚姻登記機關承認并認可的夫妻,而并非適用于舉行過婚禮并未領取結婚證或者具有同居關系的戀愛情侶。因為在我國婚姻法中明確規定了,每個公民都具有婚姻選擇的自由,對尚未步入婚姻殿堂的情侶,在法律層面上并不屬于夫妻,雙方不可以通過協議對彼此的忠實進行規定和限制,這是不符合社會倫理道德要求的,也是不合法的。即使簽訂了相關的協議,在法律上也是不具有任何效力的。
第二,協議所定立的時間可以是結婚以前也可以是婚姻存續期間。對于在結婚期間所簽訂的協議,自然是以維護婚姻的穩定為目的,對于結婚前所簽訂的協議如若生效,兩者必須已經經過法律程序結為夫妻或者已經離婚。也就是說雖然協議是由婚前進行簽訂,但是婚姻的締結是忠實協議成立的要件,并且在簽訂協議,尤其是財產性協議時,不應當以獲取財產為目的,而應當以維護婚姻和締結婚姻為目的。這才是合乎法律和道德所要求的。
第三,主觀方面的目的是忠實協議生效必備要件。如果雙方已經成為夫妻,目的則為對婚姻關系的維護,而不可以存在任何非法目的,比如企圖對配偶的其他合法權益進行阻礙和限制。如果雙方尚未踏入婚姻的殿堂,忠實協議應當以雙方結婚為生效要件。其次,在主觀上必須為自愿自主簽訂協議,若是由他人的脅迫手段或欺詐行為而導致協議確實簽訂,也是無效的。
第四,過錯方的責任承擔方式應當在協議中有所體現。違約的過錯方必須是承擔違約責任的主體,因此不能約定由他人代為承擔后果。在實際司法判例中,如果有第三者故意插足,法院可以判處其承擔賠償責任,但并非是因為夫妻間的重視協議。因此,不對法律禁止性規定進行違反是協議可以存在的前提條件。其次涉及人身性質的懲罰結果不具有法律效力,比如剝奪過錯方對孩子的探視權或者剝奪其再婚的權利。
(二)忠實協議的前置條件不應當是離婚
以彼此約定對互相的懲罰,而制止其對婚姻的不忠誠,是婚姻忠誠協議簽訂的主觀心理條件。我們應當認為,簽訂該協議的雙方都想有好好經營婚姻的打算,其實有犯罪的沖動,也應對彼此的責任和協議而有所克制,或即使犯罪結果已經發生,彼此間的協議也對婚姻的損壞進行一定的修復。因為協議所規定的懲罰行為一定程度上,給予了受害方精神上的安慰或財產上的補償,同時也對過錯方進行了深深的警醒,也是給過錯方一個悔過自信的機會。但是如若將夫妻之間所簽訂的忠誠協議的前置條件,設定為離婚,則是對原有婚姻感情的深深破壞。如若懲戒對方而選擇離婚,也許并非是受害者的真實想法,在婚姻中的受害者多半是想對婚姻的感情進行恢復,若因為所要賠償,而使得婚姻修復的可能被葬送,不利于受害者。同時如果受害者為了繼續維護婚姻,而選擇放棄對忠誠協議的執行,則會使得過錯方繼續犯錯,使自己陷入無邊的苦海,因此不應當將離婚作為條件。
四、結語
家庭倫理道德和我國的非婚姻法都要求夫妻之間應當對彼此忠誠和守護。因此夫妻之間約定忠誠為內容的協議和想法是具有合理性的。但并非每一種類型或每一處規定都具有法律層面的效力。在實際對離婚或婚姻矛盾案件的處理中,法官應當根據事實情況和協議類型,正確判斷夫妻忠實協議是否具有法律效力。
人民在新時代對美好生活的需要是日益增長,構建夫妻忠實協議方面更加完善的法律規制是保證人民合法權益的重要方面。對協議的構成要件進行明確的規定,同時協議的前置條件不應當是離婚,因為忠實協議的設立的初衷應當是盡可能地維護婚姻關系,而不是獲得利益。今后,應當對該協議進行更細致的歸納和法律規制,為婚姻關系的保護和人們的合法權益作出貢獻。
參考文獻
[1]梅夏英,葉雄彪.婚姻忠誠協議問題研究[J].法律適用,2020(03):102—112.
[2]王曼.夫妻忠誠協議法律效力研究[J].河北北方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35(04):78—81,112.
[3]趙鑫.夫妻忠實協議的類型化分析與法律完善[J].天津法學,2018,34(02):78—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