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開國 姚永亮
積重難返,窮名遠揚。這是阜寧縣新坍鎮新集村干部群眾幾年前自己總結的。
歷史上,由于新集村遠離集鎮、交通閉塞、信息不暢,干部群眾市場經濟意識不強,許多人習慣于傳統的農作物種植,但人多地少,效益較低。村“兩委”會在2015年之前,不但連間像樣的村部辦公室都沒有,而且還欠著140多萬元的外債,連續多年被市、縣列為經濟薄弱村和重點貧困村。
其間,為盡快改變新集村落后面貌,縣、鎮黨政組織也曾多次派駐工作組、選調機關干部到村任職。憑著這些外來特殊的人脈資源和政策傾斜,新集村雖然在短時間內取得一些“村強民富”的亮眼成效,可治標未治本,往往曇花一現。
窮家難當,村干難選。2014年3月,1959年2月出生、本已準備辭去村干部職務隨孩子進城的陳元之,卻意外地被黨員推選、鎮黨委確任為該村黨總支書記。同時,在對越自衛反擊戰中立下過戰功、曾任過村干部的退伍軍人時林,應村民們要求,毅然放棄鎮機關公益性崗位工作回村,挑起村委會主任的重擔。
村民的信任,組織的重托,讓這兩位“新崗位、老村官”感到了無形的壓力。他們發揚民主、集思廣益,多次召開黨員干部、村民代表“諸葛亮”會議,商討確定持續可行的強村富民良策。
幾經討論,村“兩委”最終形成土地流轉金850元/畝,經營盈利部分再按集體、承包人、土地所有人5:3:2比例分成的方案。秋播在即,村組干部分頭深入農戶勸說流轉土地,多方努力簽下200多畝合同。
“這么高的土地流轉金,還要盈利分成,如此方案明顯是不讓承包人賺錢!”正值秋播,村干部們雖多方動員宣傳,可村內村外沒人愿意揭榜承包。
“這怎么行,要不,就我們三個人包下辦個集體農場。”陳元之無奈之下,征求起時林和村會計輔導員劉加春的意見。
“誰叫我們是黨員干部呢?不能將已流轉過來的土地放荒!”時林、劉加春稍作遲疑,鄭重地在保證承包合同履行、出現虧損三人按5:3:2比例分攤賠償承諾書上,簽下了各自的名字,摁下了三枚鮮紅的手印。
“什么?就你們仨種這田,弄得起來嗎?”村中,之前簽下土地流轉的農戶懷疑起來,擔心把土地給了干部種,得不到約定的收益。有人直接提出“先付清當年流轉金再種地”的要求。當時,白手起家的三個人正忙著籌錢購買種子、肥料,一時的確拿不出錢來,一些農戶說啥也不肯讓出土地了。季節不等人,陳元之找到農商行新坍支行貸出5萬元款,及時與土地流轉戶進行了兌付。
為能最大化地節省小農場支出,三個人精打細算,但凡人工能干得了、時間又允許的農活,他們就不輕易花錢調機叫工,自己起早帶晚干。購種、買肥、置辦農藥等農資,他們都要貨比三家,好中選優,低價確定,自己裝卸。麥田開挖墑溝、施肥用藥及水稻田間管理、正常灌溉,他們三人風里來、雨里去,起早貪黑,從未懈怠。時林的妻子崔成秀抱怨:“自從村里辦了農場,家里的事他就沒伸過手,田里更是沒了他的腳印。”
有付出就會有收獲。小農場的麥子、水稻,兩季單產比相鄰農戶地塊高出100多公斤,且籽粒飽滿、質高品好,出售時每斤價格上浮一毛錢左右。第一年凈獲純利10多萬元,按合同上繳集體積累5.5萬元。
放在別處,這金額微不足道,可在一個經濟薄弱村里,正是有了這樣的收益,堅定了這三名村干部繼續擴大土地流轉規模,促進農業增效、幫助農民增收的信心。同時,這也無形中激發了村民參與土地流轉的積極性,到了2015年秋,流轉土地面積已近400畝。
隨著土地流轉面積的增加和其他4名村干部的加入,成立了土地股份合作社,創辦了體量更大的集體農場,時林任法人代表,實行企業化經營。農場根據生產需要陸續投資添置了拖拉機、插秧機、噴藥機等必備的作業機械,有效地提高了耕種及管理效率。
“土地入股,不僅能得到不低的土地流轉金,而且合作社每年還能二次分紅。更關鍵的是,你若愿意還可參與合作社季節性勞動,工資照算,這比把土地留在自己手上耕種劃算多了!”一些精明的村民看出了門道,紛紛主動要求加入。目前,合作社擁有土地1500多畝。
幾年來,新集村“兩委”干部主動作為、艱辛付出,領辦農場、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改變了村民的生產經營觀念,揭開了新集村貧困之潭的“蓋子”。
村“兩委”干部們把農場和合作社辦成了引領村民生產、幫助村民致富的示范基地和發展現代農業的平臺。生產經營中,村中溝河引排能力不強,他們及時向上面爭取工程款,先后投入200多萬元,對境內兩橫兩縱大中溝進行了全面疏浚。同時,又發動村民參與對150多條排溝進行了高標準整治,暢通了水系河網。
車輛難進,交通不便,村“兩委”干部抓住國家鼓勵地方配套新建農村公路的政策機遇,全力申報,先后修筑鄉村公路9.8公里、公路橋4座、機耕橋23座,現在鎮村公交車一天8趟穿越全村,縮短了村民與外界的距離。同時為村民發展大棚蔬菜、特經作物創造了條件,全村累計發展起非糧作物近千畝。
幾年的生產經營下來,合作社已向村里累計上繳幾十萬元,村干部們應得的收益和分紅,沒有一個人拿取,全都投入到合作社擴大生產和搞好經營之中。2017年,針對不利天氣對糧食收儲產生的不利影響,在縣鎮支持下,投入130多萬元,興辦起一座日可烘干80噸、倉儲1000噸糧食的烘干倉儲中心。
經濟的發展改變著新集村,2017年底該村已順利通過市、縣脫貧驗收。如今,村里新建起一座樓上樓下720多平方米的黨群服務中心,干部服務、村民活動有了場地。逐漸富裕起來的農戶按照村里的規劃,圍繞黨群服務中心聯建起式樣新穎、粉墻黛瓦、功能齊全的康居小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