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 年9月,我來到無錫市新吳區梅村街道泰伯二社區任黨總支書記。該社區是一個成立10周年的農民安置房小區。上任后,我帶著班子成員把小區轉了個遍,發現不少居民搬家時,把一些老物件都帶進了小區。冬天里,老人們用木板搭起擋風墻,搬來破凳子、舊沙發、藤椅子,圍坐在樓下曬太陽。但在去年12月開展全國文明城市測評時,就讓人很頭疼,這些隨意擺放的老物件有礙觀瞻;破沙發、舊木板等一遇到煙頭容易引起火災。
我問正在曬太陽的黃阿姨:“小區中心綠化廣場環境好,還有涼亭、桌椅,你們為啥不去那兒曬太陽?”“沈書記,我領你去一個地方看看,您就明白了。”然后,我們來到小區中心綠化廣場。那兒是一塊精心打造的“寶地”,兩旁是健康步道,中間是一條小河,河邊綠樹成蔭,廣場中央是涼亭。“一到冬天西北風吹起,這個涼亭實在沒法待人。”黃阿姨道出個中緣由。
既然居民能搭擋風板,為何不給居民建個擋風墻呢?我的想法得到了上級領導的支持。施工隊很快就開進小區,在涼亭外圍豎起了紅色擋板。擋板的基座可以拆卸,到了夏天,不影響居民納涼。同時,在擋板外側安裝設計了23塊宣傳板,還將梅村的老照片貼了上去。“你看,這個是梅村試銷商店,我還在里面剪過布。”“這是蔡阿水羊肉店,以前在老街那邊,天天要去喝一碗羊湯。”“這個是梅村中學的大門,以前對著泰伯廟的。”把休閑挪到廣場的老人們邊看老照片邊興奮地說,真是要謝謝社區給大家建了這塊暖心墻。
“暖心墻”建成后,居民們自覺地把老物件處理掉,樓道里變得干凈整潔起來。這件事啟發我,以后,我要多做接地氣的“暖心事”,引導居民自覺參與社區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