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部近日召開新聞發布會,針對現一階段比較熱門的“校鬧”問題進行的闡述說明,同時,也就教育部、法院、檢察院、公安、司法等五大部門聯合印發《關于完善安全事故處理機制維護學校教育教學秩序的意見》進行了詳細解讀,明確了現階段常見的8種“校鬧”行為,同時還要求個省市部門構建多方協同的工作機制,完善校園安全事故的預警及處理模式,積極的處理校園糾紛等問題,在根本上保障學校日常運行、活動的安全。
(據新華網)
點評:對于“校鬧”,《意見》的出臺是一劑猛藥,也是一劑良藥。現如今,“鬧”成了一種比較常見的現象,醫有“醫鬧”,校有“校鬧”,其本質,無非是個別人以鬧為手段,想獲取通過正常方式得不到的利益。一些學校對于“校鬧者”,以“花錢消災”為處理手段,不僅使學校正當權益受到損害,也助長了鬧者們的氣焰,使這些人更覺得不鬧不來錢,鬧得小來小錢,鬧得大來大錢。相信在《意見》出臺之后,學校有了“撐腰”的,會理直氣壯地拿起法律武器維護自己正當權益,校園環境會得到進一步凈化。
日前,深圳市教育局發布《深圳市初中畢業生升學體育考試辦法(征求意見稿)》,擬從2022年起,體育分值從30分提高至50分,同時游泳列入深圳中考體育必考選項。取消原有的200米跑選項,即從“200米跑”和“中長跑800米(女)、1000米(男)”二選一,調整為“中長跑800米(女)、1000米(男)”和“100米游泳(不限泳姿)”二選一。
(據深圳新聞網)
點評:這消息一出來,立刻引起不少議論。游泳畢竟不像跑步,哪兒都能跑步,但絕不會哪兒都能游泳。現在很多學校都有標準跑道,但絕大多數學校都沒有標準游泳池。雖然游泳既是一項可以強身健體的運動,又是一種生存技能,在緊急關頭可以自救或救人,但是它的普及推廣比簡單的跑步難多了,至少成本上要比跑步高得多。當學校沒有條件承擔這項成本時,勢必就會“攤”在眾多家長身上。
當然,深圳教育主管部門肯定已考慮到公眾的這些疑慮。我們所關注的是,當考試成為促進某項工作發展的手段時,固然會對這項工作的開展有重要作用,但是配套工作以及后續保障一定要跟上,否則再好的愿望也會打折扣。

放假前,教育部辦公廳印發《關于做好2019年中小學生暑假有關工作的通知》,要求學校嚴禁布置要求家長完成或需要家長代勞的作業。可是記者調查多個家庭卻發現,很多暑期作業孩子很難完成。例如,有三年級的孩子被教師要求做水鐘,結果全家總動員才完成。孩子父親坦言,水鐘主要是由擺錘和齒輪操縱的計時器,對于小學三年級的孩子來說,這樣的手工作業有些難度,家長不替孩子“代工”很難完成。
(據《北京晚報》)
點評:別說讓三年級的孩子做由擺錘和齒輪操縱的水鐘,就是讓年過三十的成年人做,恐怕也是一頭霧水,甚至聽都沒聽過、見都沒見過。這些奇葩的暑假作業,不僅無法讓學生從中受益,而且成為他們的負擔——實質是他們父母的負擔。如果父母也無法完成,常常不會得到孩子的諒解,遭到孩子的抱怨。因為孩子很難做出正確判斷,只會生出“你們怎么連小學生作業都不會”的感覺。其實,中小學生最好的假期作業,就是讓他們貼近社會、接觸社會,去勞動,去實踐,既開闊眼界,又增長閱歷。

廣東省教育廳日前公示《落實教育部等九部門關于中小學生減負措施的實施方案(征求意見稿)》,其中要求,小學中高年級、初中和高中學生每天書面家庭作業總量分別控制在1小時、1.5小時和2小時以內。嚴禁教師布置重復性和懲罰性的家庭作業,不得給家長布置作業或要求家長代為評改作業,鼓勵各地開展每周“無作業日”等方面的探索。
(據《廣州日報》)
點評:給中小學生減負已經有相當長時間了,效果是有的,但是大還是小,那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無作業日”的提出,對于減負,意義是好的,但是如何落實,就要看學校,尤其是家長們的行動了。
將這樣的新聞與暑假各種輔導班、補習班火熱的新聞放在一起看,似乎只能苦笑。的確,由教育主管部門下令嚴控中小學生課業負擔,甚至強行推行“無作業日”,對于學校來說,是不難執行的——不留作業就是了。可是到了家長那里,行得通嗎?如果行得通,那么各種課外班的存在又如何解釋?當校內之“負”不僅在校外補足而且再加足了碼時,是不是只怨家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