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萌芽研究所BUD
大運動是孩子一切能力的基礎。

我家兩個孩子都特別喜歡運動,基本上天天都得花上好幾個小時在各種體育活動中,跑步、平衡車、羽毛球等各種運動輪著來玩,每天都會把自己弄得滿頭大汗。無論在室內還是戶外,孩子總是能找到很多可以讓自己忙得停不下來的運動來做。
看到孩子們享受運動的過程,我當然是支持的。大運動是孩子一切能力的基礎,每天都要給孩子保證有兩小時的運動量。除了保證運動的時間和空間之外,更要保證孩子運動類型的多樣性,這可以讓學齡前孩子的身體能力越得到充分發揮,對孩子其他能力的幫助也會更好。
2歲的孩子:能夠保持對玩具、游戲的探索,能涂鴉和上色,并且能夠扮演假裝游戲。
3歲的孩子:能夠進行更多樣的玩具和活動的操作,能夠拼3~10片拼圖,并能參與日常家務活動。
4歲的孩子:有良好的平衡和身體協調感,能參與多種運動項目,并且積極進行假裝游戲。
5歲的孩子:能配合旋律、故事或音樂進行跳躍嬉戲,或者自由進行跑、跳、平衡和攀爬,能玩拔河游戲。
6歲的孩子:能夠進行更有挑戰性的藝術活動,比如精細描色,并且能夠綜合運用身體機能,進行包含跑、跳、平衡、丟擲和接等技巧的自由活動。
因為孩子在學會走之后,身體動作能力會得到更全面的發展,所以從1.5歲開始,我們就可以全面積累充分發揮孩子動作控制能力的活動,這可以讓孩子在這方面的能力更加快速發展。
我們越早了解孩子早期的動作能力發展,越能夠提供更全面的評價。
1歲開始培養手指精細動作 給孩子推拉玩具、跟孩子一起玩敲打工具、沙袋和沙土都可以提高手指精細動作。以沙為例,我會跟孩子一起做感官游戲,一邊跟孩子引入這些材料,一邊告訴孩子“這是沙子,我們有褐色的沙子,藍色的沙子和粉色的沙子。(引入顏色)”“我摸起來,感覺像把水握在手里,但不會弄濕。(引入質感)”“涼涼的,這種感覺我喜歡。(表達自己的感受)”這些都可以加強孩子對材料的觸感識別。
在這個年齡段,套套杯或積木也很合適孩子進行堆疊和拆解。我們可以選擇一些尺寸比較大、不容易誤吞的可拆解玩具,或者是讓孩子去找一些容器來裝東西、反復倒出東西,這些過程都是可以提高孩子的肢體動作能力。
我家當時把廚房里所有閑置的鍋碗瓢盆都拿出來,讓孩子坐在地上自己玩,總是能夠讓孩子專注玩很久,這也提高了孩子的注意力。
2歲以后要提供更多的模仿游戲 2歲后,要積極跟孩子做更多的模仿游戲,這里包括了鏡子游戲,比如讓孩子跟我們面對面或站或坐,讓孩子去模仿我們所做的姿勢和動作,這是孩子學習能力培養的很重要的練習。
此外當孩子越來越熟練后,就可以加入更多的大量變化的肢體動作游戲了。比如我會跟孩子模仿各種抽象的字母符號,“如何用身體來擺出‘A’字呢?”每天都換一些單詞來玩,這便是幫助孩子建立抽象概念和具象表達的很好活動。
孩子的戶外活動也一定會增加,比如爬、跳、騎類的活動當然不要落下,我也會跟孩子一起玩向后退著走,這是幫助鍛煉孩子的平衡和空間感的好活動。要提高孩子的小肌肉動作能力,離不開讓孩子多玩操作性的玩具和活動。比如進行拼圖游戲,像3~10片的拼圖都很適合這階段的孩子,我們還可以對玩具進行進一步的拆解,不要擔心螺絲刀、螺絲釘等工具對孩子有傷害,選擇合適的尺寸,并且在旁邊看著孩子保證安全,都是很好的安排。
3歲引入更多元的活動類型 3歲后是孩子探索各項能力的開始,比如提供簡單的科學活動,像磁鐵可以吸什么東西,如何種一顆種子,以及有風的天氣如何放風車等,這些都是這個年齡段孩子可以在父母引導下做起來的,這個過程中孩子不僅僅鍛煉了自己的身體動作能力,也同樣能夠打開好奇心,對事物的起源和過程都保持探索的心態,是孩子學習能力培養的必經之路。
我也會在過程中跟孩子保持豐富的提問,這里包括反問提問,比如,當孩子說,“我不喜歡這個刷子刷東西的方式”;那我們可以讓孩子說說原因,“為什么不喜歡這個刷子呢”;或引導孩子思考解決方法,“你認為可以怎樣改進它?”還可以進行開放式提問,比如“你對這個東西有多少了解?”這些提問非常適合平時和孩子做科學實驗、戶外探索的場合,從好奇心出發,引導孩子從自己了解的部分入手,一點點地思考問題。
孩子這階段的運動能力也會越來越開放,比如跟音樂活動充分結合起來,從唱歌、拍節奏、配合音樂來活動身體,我也會在家里直接播放音樂,就讓孩子們沒有目的地在背景音樂聲音里跳舞或者唱歌,這都是充分培養孩子樂感、節奏和韻律感的好方法。
戶外活動的時間需要保證,這里很重要的一點是要沒有目的性,讓孩子自在地去戶外玩耍。比如我家孩子喜歡走平衡木,總是沿著小區的花壇邊緣的線條行走,這看起來是無主題的活動,但實際上是幫助提升孩子的平衡感。跟運動相關的一些工具也可以選擇起來,比如滑板車、平衡車、丟沙包等,都是很合適的游戲。
4歲后綜合提高手眼協調能力 4歲后的孩子特別適合做各種身體動作方面的變化活動,比如我們可以嘗試跟孩子玩“你可以跳多快”、“你可以單腳跳多遠”“你可以跳多高”類的游戲,設計的目的是提高孩子對運動能力的精細化能力,讓孩子能夠感受到力量中的 “很快”“快”“慢”“很慢”之間的區別,以及如何利用同樣的活動來提升不同方面的能力。
此外,豐富的社區探究性活動也可以充分開展了,比如我家孩子經常去戶外參觀、開展旅行故事活動、池塘觀察日記等都是這個時候經常做的。
這個年齡,我家孩子也很喜歡玩“冰凍人”游戲,就是我們假裝身體被凍住了,然后一點點地把自己的身體解凍,并且讓自己重新活躍起來。
多讓孩子進行充分的生活技能活動,比如自己拉拉鏈、扣扣子、穿衣服等動作,都可以鼓勵和發展孩子這方面的自理能力,如果早期孩子覺得有些困難也沒關系,在旁邊協助幫忙即可。綁鞋帶是這個年紀孩子很想去做的,但是對于這種有一定難度的活動,我們也可以在旁邊一起協助跟孩子完成。
5歲后提供系統的項目運動 孩子能夠進行更多的精細化活動也會在這個年齡段表現得更為明顯,比如孩子會非常愛好肢體活動,像是跑平衡、攀爬等結合起來的運動。
這時候孩子也可以進行更多的技能精煉了,比如我家Joshua學鋼琴也是在5歲后開始,這對于孩子的手指指法的鍛煉也是一種精進。但如果一個孩子到了5歲卻沒有使用過剪刀,對剪刀的使用也毫無方法,那么我們自然知道他的手指精細能力會欠缺,如果這個時候選擇鋼琴作為興趣學習,便會增加難度。
多鼓勵孩子進行涂鴉作畫、剪貼、粘土制作都是很好的創意性游戲,我家孩子現在每天都會開展寫生活動,就是看著一個實物來進行臨摹,這個過程對孩子的認知能力也同樣是一個鍛煉。孩子的視覺感知能力也需要積極發展,所以引入一些字形或指令對比游戲會特別合適。
像玩耍的時候強調方位次序,“讓我們把右手放在鼻子上”或者“將左腳放在綠色的圈圈里”,或者讓孩子根據重量大小來對積木分類,根據形狀和顏色來對襪子分類等,這些都是讓孩子在操作中提升自己的認知判斷力。
假裝游戲,孩子從2歲就可以引入,到了5歲后活動形式會更加豐富,并且往戲劇游戲發展,比如讓孩子扮演盛開的花、下雨、落葉、毛毛蟲、大熊和企鵝,孩子不僅僅會扮演,而且能夠演繹出里面的場景細節。像我當時跟孩子們玩下雨,孩子就真的演繹出從毛毛雨到狂風大雨的漸變過程,讓人捧腹大笑。
故事扮演類活動也需要充分利用起來,比如三只小熊、三只小豬、小紅帽、綠野仙蹤等,不用太擔心情節復雜,更重要的是讓孩子可以感受創造性、綜合性的身體活動,這可以幫助孩子孕育更為全面的能力發展。
希望能夠讓大家明白,孩子的身體能力、運動能力的發展絕對不是單一的維度,不是只有在戶外跑跑跳跳才算。戶外活動固然很重要,但它只是孩子全方面身體技能發展的其中一部分,也絕不僅僅只有這一環節。
我們在給孩子進行更多的身體活動安排,要記得從小肌肉、手眼協調、身體平衡、戶外大運動到綜合性的探究性活動和主題類的假裝模仿游戲,都可以開展起來。這便是讓孩子“玩中學”的重要方式。
身體動作能力好的孩子絕對不會“四肢發達、頭腦簡單”,相反良好的身體素質才是孩子身心健康、認知發展的地基!
田徑游戲,輕松玩起來
結合以上解讀,我跟大家分享一下在體育活動上可以輕松在家里玩起來的田徑類游戲,男孩子特別合適啊。因為我家兩個娃各種球類運動都很喜歡,從籃球、羽毛球、乒乓球、丟沙包,我們都會經常在家里做起來。
跟大家分享的是我自己孩子常玩的《田徑游戲指導手冊》,針對3~6歲的小朋友,每次可以跟孩子玩20分鐘,我們完全可以跟孩子一起做起來哦。
【平衡沙包】:給孩子一個沙包袋,讓孩子在大廳走來走去,進行平衡鍛煉(放在手掌、手背、肩膀和頭上),讓孩子一邊保持平衡一邊走路、慢跑或者跳躍。
【傳遞沙包】:兩個人面對面站好,引導孩子遞沙袋,從一只手到另一只手,或者從肩膀到手,再到背后。
【拋接沙包】:向上扔包,雙手接住,可以連續進行5~10次。
【長距離投球】:準備好一個呼啦圈,然后讓孩子距離呼啦圈1米站好,嘗試把球或者沙包扔進呼啦圈里,如果家里孩子多,可以輪著來扔,讓孩子練習扔沙包,再撿起,繼續排隊,孩子玩起來會非常歡樂,因為總是說“哥哥,你快點,到我啦到我啦!”然后繼續縮小呼啦圈的范圍和大小,讓孩子更精準地投球。
【互相傳球】:孩子們面對面站好(成人和孩子面對面站好也合適的),然后相互接球、扔球。
【目標投球】:一個人舉起呼啦圈移動位置,另外一個人要把球或者沙包扔進呼啦圈里面。不停地和變換高度和位置,孩子熟練后還可以機動行走。
【傳球游戲】:讓孩子坐著把球推到墻上,再接住球,或者用雙手運球,左手傳到右手;或者兩個人一組,相互把球傳給對方再接回來。
【高拋球】:讓孩子兩人一組,或者成人跟孩子一起,相互把球拋給對方,然后再接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