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偉信
近日,一段網絡視頻引起日本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視頻中,一位老人在乘坐擁擠的通勤電車時,不顧車站工作人員和乘客的反復勸阻,屢次阻止車門關閉,影響列車準時發車。有部分日本年輕網友直呼,老人變成了“老害”。日語中的“老害”,原本指思維僵化的高齡人士領導組織,造成組織喪失活力。近些年,隨著涉及高齡人士的負面消息不斷增多,“老害”逐漸專指給他人造成各類麻煩的老人。
眾所周知,日本是世界上老齡化程度較高的國家之一。根據日本總務省2018年的統計顯示,日本65歲以上高齡老人占總人口的比例已經達到28.1%。解決少子化和老齡化問題,一直是日本政府和社會所面對的重要課題。日本近年來修改相關法律,為超過65歲法定退休年齡的高齡人士繼續留在職場工作創造制度環境。根據日本內閣府公布的2016年就業情況統計顯示,有11.9%的就業人口是超過65歲的高齡老人,而達到退休年齡的就業者中,有82.1%的人選擇了繼續留在職場。日本在為老人創造一個繼續發揮余熱的環境,但其帶來的負面影響也更加凸顯。日本慶應義塾大學教授太田聰一撰文分析稱,日本社會繼續雇用高齡人士很大程度上擠占了日本年輕人的發展空間。而根植在日本企業與社會文化中的上下級制度,更激起了年輕人對老年人的深深反感。“老害”一詞也成為老齡化背景下日本社會代際隔閡的縮影。
細加分析,日本社會代際隔閡的根源,在于不同年齡層的成長背景和現實環境的巨大差異。當前日本高齡人士的主體,是戰后嬰兒潮時期出生的人群,被稱為“團塊世代”。正是這一代人的辛勤努力,造就了日本戰后經濟成長的奇跡。同時,他們還是上世紀60年代參與日本社會運動的主力軍,個體意識強烈。
相比之下,當下的日本青年人被稱為“寬松世代”,他們成長在教育減負的大潮下,與上一代人相比在學識能力上存在顯著差距。完全不同的成長背景和日本現實環境,使得已經功成名就的老人看待年輕人多有恨鐵不成鋼之感。而受到負面評價的年輕人,也在其占據主導的互聯網上頻頻揭發“老害”現象。
由于代際之間缺乏共同生活的基礎,上述隔閡似乎在短時間內難以彌合。日本作為發達國家,養老概念與我國有很大不同。獨立的性格和優渥的經濟狀況,加之“不給他人添麻煩”的社會文化,使得日本老人不愿意將自身的養老問題交給子女。同時,代際之間缺乏溝通,家庭關系相對淡漠,也引發了高齡人群的心理健康問題,這些問題逐漸被日本社會所關注。近年來,一些日本學者呼吁應當加強對居家養老的高齡人士的認知障礙篩查,并為其提供更好的心理咨詢服務,幫助他們更好地度過余生。
“老害”現象是當前日本凸顯的社會問題之一。我國正處在老齡化逐步加速的階段,老齡化時代如何面對代際隔閡問題,實現不同年齡層群體的和諧共生,值得我們去思考。▲
(作者是日本東京大學綜合文化研究科博士生)
環球時報2019-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