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光 張麗
摘 要:文章以攀枝花學院計算機專業在校大學生為調查對象,通過問卷調查和深度訪談的方式對計算機專業大學生的知識價值觀進行調查,根據調查結果分析目前計算機專業大學生知識價值觀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并對計算機專業大學生知識價值觀的應然狀態做嘗試性探討。
關鍵詞:計算機專業;大學生;知識價值觀
知識價值觀是指實踐主體以自己的需要為基礎而形成的對知識重要性的認識,由知識價值目標、知識價值手段和知識價值評價3部分構成,分別回答“為什么要學習知識”“怎樣獲取知識”和“什么知識有價值,有何價值”的問題。知識價值觀在大學生價值觀結構中占有重要地位。在信息技術日新月異的“互聯網+”時代,研究計算機專業大學生的知識價值觀,揭示計算機專業大學生知識價值觀的實然形態,具有重要理論和現實意義[1]。本文從調查計算機專業大學生知識價值觀出發,分析目前計算機專業大學生知識價值觀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并對計算機專業大學生知識價值觀的應然狀態做嘗試性探討。
1 計算機專業大學生知識價值觀的調查
1.1 調查的實施
1.1.1 調查對象
本研究的調查對象為攀枝花學院計算機專業的在校大學生。調查分為問卷調查和深度訪談兩部分。我們對攀枝花學院計算機相關專業大一至大四所有在校學生發放問卷,進行問卷調查。同時,抽取計算機相關專業大一至大四每個年級各兩名學生作為深度訪談對象。
1.1.2 調查方法
本研究中,我們依據知識價值目標、知識價值手段和知識價值評價等3個維度編制了大學生知識價值觀調查問卷。問卷制定完成后首先進行了小范圍內的試調查,對試調查結果進行統計分析,并征求試調查對象意見,然后據此對調查問卷進行修整。正式的問卷投放過程中,共發放問卷1 000份,基本覆蓋了攀枝花學院計算機相關專業所有在校學生,最后回收998份,其中有效回收974份,有效回收率為97.4%,符合問卷調查要求。此外,抽取大四獲得碩士研究生入學資格的女生、大四未達到畢業要求的男生、大三獲得國家獎學金的男生、大三掛科較多的男生、大二學科競賽獲獎的女生、大二曠課較多的男生、大一學習興趣濃厚的男生、大一游戲成癮的男生各一名,并在征求其意愿后進行了深度訪談。
1.2 計算機專業大學生知識價值觀現狀
調查結果顯示,計算機專業大學生的知識價值目標具有明顯的個體功利性特點。當被問及“上大學為什么要獲取知識”時,90.3%的人選擇“為了以后找份好工作”,76.9%的人選擇了“為了提高學歷”,65.7%的人選擇了“為了提升綜合素質”,68.3%選擇了“為了出人頭地”,56.3%的選擇了“為了滿足求知欲”,而只有12.9%的人選擇了“為了更好地服務國家、社會和他人”。由此可見,目前計算機專業大學生學習知識更多是從自身利益出發,更多考慮知識的個體價值,而忽視其社會價值,缺乏社會責任和擔當。
調查也發現,計算機專業大學生的知識價值手段呈現出單一和被動的特點。當被問及“你主要通過什么方式獲得知識”時,83.9%的人選擇“老師的講授”,78.4%的人選擇“教材的學習”,19.5%的人選擇“自主課外閱讀”,36.7%的人選擇“自主課外實踐”,28.6%的人選擇“自主網絡學習”。這表明,大多數計算機專業大學生的知識獲取方式依然過多依賴于教師和教材,自主的、網絡的、實踐的學習方式還遠遠不夠。在當今時代,網絡信息對大學生的生活和學習產生了重大影響,我們的調查結果顯示,67.4%的計算機專業大學生每天上網時間為4~6 h,11.8%的被調查對象甚至達到了每天上網7~9 h,但69.9%的被調查對象卻表示基本不會利用網絡進行自主學習。同時,57.7%的被調查對象表示課后基本不會自主學習,72.6%的學生表示基本不會主動對所學知識提出質疑和見解。
調查還發現,計算機專業大學生的知識價值評價具有較為突出的實用性傾向。當被問及“你在大學里所學的知識有沒有價值”時,59.6%的被調查對象選擇了“大部分知識基本沒有用”,9.7%的人選擇了“大部分知識完全沒有用”。通過深度訪談我們了解到大部分計算機專業大學生評價所學知識有用與否的標準即為所學知識是否實用。當被問及“什么知識最有價值”時,74.8%的人選擇了“科學知識”,只有5.6%的人選擇“人文知識”,其原因在于他們認為科學知識比人文知識更精確、更客觀也更實用。
2 計算機專業大學生知識價值觀存在的問題
2.1 個人本位的知識價值目標
計算機專業大學生學習知識的目的大多是為了找份好工作、得到好文憑等個人的升遷性社會流動,過于關注大學所學知識能夠帶來的薪資福利水平、職位高低、發展空間大小等個人價值的實現,相對忽視知識的社會價值與其自身的社會責任,其知識價值目標取向是個人本位的。他們未能認識到知識的社會價值與個人價值是相互統一的,知識只有首先具備了社會價值,能夠滿足社會發展的某種需要,才可能在滿足社會需要的同時,滿足個人需要,實現個人價值。在社會生活和社會活動中,個人對社會的貢獻與社會對個人的滿足也是統一的,因此,計算機專業大學生個人本位的知識價值目標取向是近顯性、淺表化的,嚴重限制了其發展的長遠化和深層性。
2.2 單一被動的知識價值手段
計算機專業大學生獲取知識的手段主要還是教材的學習和教師的教授,學習模式仍停留在老師上課講授教材上的案例,課下自己練習或者做作業,多數學生不會自主學習知識,不會根據自身學習狀況和興趣特點制定適合自身發展的學習計劃,更不會對老師講授知識提出自己的見解。其知識價值手段是單一的、被動的,這與“互聯網+”時代對計算機專業大學生的要求嚴重不符。在當今的大數據時代,知識尤其是計算機專業知識的更新速度日益迅猛,傳統的被動學習方式早已無法滿足時代的需要和個人發展的進程,計算機專業大學生應充分利用網絡資源,發揮主觀能動性,開展多樣化、系統化、緊跟時代步伐的自主學習,才能保證自身發展的與時俱進性。
2.3 工具理性為主導的知識價值評價
計算機專業大學生普遍認為大學所學的科學知識,比如計算機編程語言、網絡安全技術等專業知識和高等數學、大學物理等數理基礎知識是確定客觀理性且有用的,而像國學基礎、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中國近代史這樣的人文知識沒有多大用處,甚至有人認為學校開設這樣的課程是浪費時間。他們認為科學知識遠比人文知識有價值,因為科學知識更實用。這表明,計算機專業大學生的知識價值評價是以工具理性為主導的,他們更在乎知識的工具性價值,而忽視了人文知識在培養人的德道修養、精神品格、情感體驗和綜合素質方面的重要作用,限制其發展的綜合性和全面化[2]。
3 理論歸因
3.1 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帶來大學生的社會文化價值認同缺失
目前,我國經濟社會處于快速轉型發展進程中,在這一過程中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及思想文化的發展處于不同步狀態,由此帶來的多元價值理念和多重文化心理相互交織,給當代大學生的價值觀與社會心態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影響,使他們對現代社會文化價值的認同缺失,導致他們上大學獲取知識的目的遠離育人為本的高等教育深層目標,而停留在為實現升遷性社會流動做準備的淺層化、功利化狀態,以結果為導向的實用主義知識價值觀傾向明顯。
3.2 高等教育在提供知識與催生價值之間的失調
我國高等教育始終圍繞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在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治國方略引導下,高等教育更加關注知識的工具價值,注重對大學生應用性知識的教授和實踐技能的培養,鼓勵和扶持理工類學科專業的發展,而忽視了人文素質教育,忽視了知識本身的價值、邏輯和教育過程中人的主體性,有過度科學化的趨勢,偏離了高等教育育人為本的初衷,由此也造成高等教育在提供知識與催生價值之間難以實現協調。大學生對知識本身的價值認識不足,難以產生價值認同、價值信仰和文化自信,催生了大學生的利己主義傾向。
3.3 高等教育的知識傳播與評價邏輯缺陷
傳統的高校教育教學活動更多是從知識傳播而非大學生的角度來考慮問題,注重知識的科學性和傳播效率,用知識的標準來評價學生的學習效果,而很少關注大學生的知識需求、學習興趣和知識對大學生產生的作用,更不會以大學生及其學習效果作為知識的評價標準。在這種知識傳播與評價邏輯下,大學生在高校教育教學活動中的有效參與度得不到保障,不再是具有能動性和創造性的教育活動參與主體,而僅僅成為知識的具象載體,對知識的獲取也只限于對知識結果的被迫習得層面,而不能進行知識生產與應用過程的有意義探究。
3.4 應試教育模式的長期影響
高考是學生接受高等教育的門檻,一直被認為是通向大學的“獨木橋”,承載了太多的功能和意義。老師、家長和學生均以考試分數為指向,學生的知識和能力均被過度分數化、指標化,學習是為了考試,學習的過程即通過各種方式來提高考試分數的過程,學習的最終目的即為畢業后的升遷性社會流動。在長期的應付考試的教育模式下,學生形成了被動接受知識的慣性,學習缺乏主動性、創造性,學習方式單一,學習目的功利現實。因而,多數大學生將獲取知識視為實現自身升遷性社會流動的手段,在學習過程中更加注重知識的外顯作用和功利價值,而忽視了知識在促進人的認知能力的提升、自我個性的實現、人的綜合全面發展方面的意義,知識的認知價值和發展價值未得到大學生應有的關注[3]。
4 計算機專業大學生知識價值觀的應然狀態
4.1 注重有用知識與無用知識之間的融合與共生
獲取知識的過程既是一種有用的活動,也是一種高尚的活動,既能使人完善,也可以使人舒適。計算機專業大學生既要重視專業知識、顯性知識又要關注通識知識、隱性知識,有效平衡知識的確定性與靈活性、應用性與價值性,促進有用知識與無用知識之間的融合與共生,并以此推動知識的創新與增值[4]。
4.2 實現知識的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相得益彰
計算機專業大學生在選擇獲取知識時,應該有效把握知識的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的相容與協同關系,注重知識的創新與傳承、通識與專業之間的平衡,關注自身的知識遷移能力與創新能力的培養,實現個人需求與社會需求和諧統一。
4.3 不僅關注當下,更應著眼于未來
計算機專業大學生對知識價值的認識不應局限于當下的個體層面,而應具備國際化、全球化的格局和前瞻性的視野,不僅從有助于個人的就業、升學等升遷性社會流動的角度,而且從國家的需要、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可持續發展的需要來進行知識的選擇與獲取,心系人類共同命運,致力于為國家和社會服務,追求知識的終極價值。
[參考文獻]
[1]毛天欣,張進輔.大學生知識價值觀量表的編制及信效度檢驗[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5(10):119-123.
[2]尹天子.大學生知識價值觀現狀及其對高等教育改革的啟示[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8(4):36-40.
[3]魏星星.“互聯網+”時代的知識觀及其對高職教育改革的啟示[J].教育觀察,2018(18):120-121.
[4]周志強,亓晶.從純粹到實用:大學生知識價值觀的“漂移”與審視—以就業為導向的現實傾向分析[J].中國青年研究,2018(3):9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