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把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進行的理論探索和理論創新成果,概括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并把這一偉大思想確立為我們黨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實現了黨的指導思想的又一次與時俱進。這一新思想是引領全黨全國人民從富起來走向強起來偉大飛躍的指導思想,是引領全黨全國人民奪取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的指導思想,更是引領全黨全國人民實現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指導思想。深入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特別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全黨當前和今后的重大政治任務。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把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同新的時代條件和實踐要求相結合的重大理論創新。深入學習這一偉大思想,必須深刻把握其思想方法論,這一偉大思想堅持實踐第一的觀點,堅持唯物辯證的分析方法,堅持正確的價值取向,是運用馬克思主義認識論推動黨的理論創新的光輝典范。
空談誤國,實干興邦。毛澤東在《實踐論》中一針見血地指出:“馬克思主義看重理論,正是,也僅僅是,因為它能夠指導行動”。馬克思主義不是書齋里的學說,不是玄虛空洞的清談,重視實踐、追求真理、與時俱進才是其精神實質。因此,實踐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觀點,堅持實踐第一,就是堅持實踐是認識和理論產生的源泉和動力,就是堅持認識和理論的目的在于實踐。
一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產生的源泉和動力。時代是思想之母,實踐是理論之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改革開放以來黨的全部理論和實踐的主題,是黨和人民歷盡千辛萬苦、付出巨大代價取得的根本性成就。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根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和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的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一重大政治論斷的基礎之上;根植于改革開放40年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所取得的偉大成就,“三步走”戰略目標中“解決人民溫飽”和“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已經提前實現的基礎之上;根植于我國國際地位實現前所未有地提升,黨的面貌、國家面貌、人民面貌、軍隊面貌、中華民族面貌發生前所未有變化,中華民族正以嶄新姿態屹立于世界東方的基礎之上;根植于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人民事業取得的全方位、開創性成就,我國社會發生深層次、根本性變革的基礎之上。這一偉大思想,充分吸收過去經驗,立足當前實際,著眼未來目標,澄清了過去模糊的認識,提升和完善了過去的目標,集中概括了黨的十八大以來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中產生的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
二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根本出發點和目的在于指導全黨全國人民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勝利。實踐是認識的目的,理論必須服務于實踐。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緊密結合當前新時代條件和實踐的要求,以全新的視野深化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對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么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以及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總目標、總任務、總體布局、戰略布局等基本問題進行了深入地思考和系統地回答。可以說,這一偉大思想的根本著眼點和目標就是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向一個全新的高度,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唯物辯證法不僅是對于客觀事物運動發展規律的揭示,也是對認識規律和思維規律的揭示。毛澤東同志在《矛盾論》中指出,“對立統一的法則,是自然和社會的根本法則,因而也是思維的根本法則”,辯證法的宇宙觀“主要地就是教導人們要善于去觀察和分析各種事物的矛盾運動,并根據這種分析,指出解決矛盾的方法”。
一是抓主要矛盾,堅持重點論。毛澤東同志指出,“研究任何過程,如果是存在著兩個以上矛盾的復雜過程的話,就要全力找出它的主要矛盾,捉住了這個主要矛盾,一切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提出的現實依據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重大政治論斷,而理解和把握新時代的核心和鑰匙就是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即“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確定,是關乎全局的歷史性變化,所有的具體工作都要圍繞主要矛盾來開展,主要矛盾也始終貫穿于各項具體工作之中,在部署黨和國家全局工作中,必須要緊緊扭住“牛鼻子”,推動黨和人民的事業不斷全面向前發展。
二是堅持“具體—抽象—具體”的辯證思維方法。“具體—抽象—具體”是馬克思主義的重要思維方法。馬克思主義認為,認識是一個由實踐到理論,再由理論到實踐的辯證發展過程,從辯證法的角度來講,是一個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過程,也是從具體到抽象再到具體的思維方法的集中體現。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以習近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對改革開放近40年來取得的成就、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發生的歷史性變革以及黨情、世情和國情發生的重大變化的充分理解和把握之上,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方法和立場,總結、分析、研判、概括、提煉,凝聚全黨和全體人民的經驗和智慧所創立的科學理論,開辟了馬克思主義新境界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境界,是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這一偉大思想來源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具體的歷史的偉大實踐,又作為全黨的指導思想和科學理論,必將在具體的歷史的實踐中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和事業推向全新的高度,指引全黨全國人民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而努力奮斗。
馬克思主義認為,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就是要使客觀世界發生既合規律性又合目的性的變化,在認識和把握好客觀規律和人的需要的基礎之上,指導人們改造世界的實踐。因此,馬克思主義的哲學和理論必須而且必然地代表工人階級和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以指導工人階級和廣大人民群眾改造世界的實踐為崇高使命,在這一點上,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和群眾觀具有高度的一致性,有著鮮明的價值取向。
一是堅持生產力標準這一根本價值尺度。生產力是社會發展的決定力量。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是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也是全面深化改革,決勝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根本價值取向。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堅持“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的戰略布局以及全面深化改革,不斷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就是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各個環節、改革方面相協調,促進生產關系與生產力、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相協調,從而極大地解放和發展我國社會的生產力,為實現共同富裕的偉大目標打下堅實的物質基礎。
二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這一最高價值尺度。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為人民服務是我們黨的根本宗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是人民群眾的事業,人民群眾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核心動力、終極目的和最高價值。
習近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明確提出,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十九大報告中,人民一詞出現了203次。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首先體現在黨的十九大主題上,黨的十九大要求全黨同志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永遠與人民群眾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永遠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狀態和一往無前的奮斗姿態,繼續朝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目標奮勇前進。
其次是體現在決勝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宏偉藍圖和目標的設定上,從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奮斗目標,到“兩步走”戰略的第一步——基本實現現代化和第二步——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奮斗目標都是以“共同富裕”——這一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為根本標準,是我們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根本宗旨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精髓的最高體現。
第三是體現在對各項工作的安排部署之中,要通過貫徹新發展理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健全人民當家作主制度體系;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建設美麗中國,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的需要;全面推進從嚴治黨,建設人民衷心擁護的馬克思主義執政黨。
總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內涵豐富、博大精深,集中體現了馬克思主義政黨一脈相承和與時俱進辯證統一的理論品格,展現出無比廣闊的時代舞臺和無比強大的引領力量,我們堅信,在這一偉大思想的指引下,我們黨進行偉大斗爭、建設偉大工程、推進偉大事業、實現偉大夢想的目的必能達到,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必將實現!
作者簡介:崔子寧,女;籍貫:河北石家莊;單位:中共中衛市委黨校;研究方向:法學和馬克思主義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