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作聯 楊嬌
關鍵詞:共產黨宣言;思想武器;初心之源
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無產階級政黨的黨綱《共產黨宣言》(以下簡稱《宣言》),在年輕馬克思和恩格斯深邃思考和辛勤筆耕下,于1848年2月21日在倫敦第一次以單行本問世,2月24日以“共產主義者同盟”的名義用德文發表。《宣言》一問世就震撼了整個世界,馬克思主義真理猶如“精神原子彈”,改變了人類歷史進程,推動著全世界無產階級為人類求解放、為人民謀利益而斗爭,成為無產階級和整個人類獲得新生最強大思想武器。
《宣言》全面闡述了“一個消滅,兩個決裂”和“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等重要思想,發出了“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的戰斗口號,宣示了無產階級用暴力推翻資產階級統治、建立無產階級政權、建設共產主義的歷史使命,照亮了人類探索自然界、人類社會、人類思維發展的普遍規律和尋求自身解放的道路。
《宣言》科學理論如壯麗日出,傳遍全球,改變世界,也改變了中國。馬克思主義科學世界觀、先進品格、政治立場、崇高理想、革命綱領、國際主義精神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直接催生了中國共產黨成立,滋養了一代又一代中國共產黨人,匯聚成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磅礴思想之光,照亮了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國家富強、人民富裕的奮斗之路。如今,重讀《宣言》,感覺“馬克思還活著”,就是我們當中的一員,他們的基本理論、思想營養、崇高信仰,他們的斗爭精神、批判精神、革命精神,在今天依然放射著科學真理的光芒,成為共產黨員“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和厚植理想信念根基的理論之源,成為中華民族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強大思想武器。
1818年5月,馬克思出生于一個富裕律師家庭,23歲拿到哲學博士學位,25歲娶了燕妮·馬克思,擔任《萊茵報》主編。這位共產黨人的思想導師,卻依然拋棄了優越物質生活,堅定選擇了“最能為人類福利而勞動的職業”,選擇了“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獨立的運動”,選擇了為“每個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的理想追求,篳路藍縷,上下求索,直到1883年3月14日下午兩點三刻在辦公桌前“永遠地睡著了”。“世界公民”的馬克思,奮斗“初心”統一于共產主義遠大理想之中,為全世界無產階級解放提供了源源不斷科學理論,奠定了共產黨人信仰的思想基石。98年來,在馬克思主義旗幟下,實現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思想傳播、實踐推動、理論創新的偉大飛躍,實現了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的偉大飛躍,實現了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的偉大飛躍。
“真理的味道,非常甜”。共產主義是一種科學理論,是一種先進制度,是一種現實運動,而不是虛無飄渺的概念,也不是唾手可得的“土豆燒牛肉”,而是共產黨人捍衛馬克思主義真理和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的政治靈魂。魯迅先生說過:“石在,火種是不會絕的。”為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更需要我們“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始終團結帶領人民朝著這個偉大理想砥礪前進。
一部《宣言》,就是一部共產主義思想史。馬克思和恩格斯用深邃的歷史眼光,發現了人類歷史發展規律和資產階級社會的特殊運動規律。“兩個偉大發現”,使社會主義從空想變成了科學,成為科學社會主義實踐者的行動指南。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最終實現共產主義,是共產黨人堅定馬克思主義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總開關”。
從20世紀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波蘭、捷克斯洛伐克、羅馬尼亞等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的性質發生改變,社會主義老大哥蘇聯轟然解體,蘇東社會主義國家的人民遭受了巨大災難,世界社會主義陷入低潮。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右翼人士坐而論道、雜音四起,借蘇東社會主義國家的失敗來否定《宣言》的當代價值,宣揚所謂的“共產主義失敗論”、“中國崩潰論”、“歷史終結論”等觀點,對資本主義發展前景進行了盲目樂觀的估計,提出了諸多一廂情愿的美好愿景。一些共產黨員對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的發展趨勢感到信心不足,對《宣言》的基本原理和社會主義制度產生了迷惑和懷疑。針對西方這些“政治精英”的狹隘論調,88歲高齡的鄧小平,在南方談話中無情地給予駁斥:“我堅信,世界上贊成馬克思主義的人會多起來的,因為馬克思主義是科學。它運用歷史唯物主義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一些國家出現嚴重曲折……,不要驚慌失措,不要認為馬克思主義就消失了,沒用了,失敗了。哪有這回事!”鄧小平同志卓越的政治膽略和科學智慧,體現了共產黨人善于駕馭復雜局面的政治品質,展現了共產黨人不為任何風險所懼、不被任何干擾所惑、不被暫時的浮云遮眼的政治定力。27年過去了,中國共產黨人運用“中國智慧”、“中國方案”走出了一條不同于西方卻更加成功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之路。
馬克思主義科學真理,不僅在于其全面系統的科學理論體系和話語體系,而且在于其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在于其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中國共產黨走過了98年的奮斗歷程,創造了人類社會發展史上的“中國奇跡”和“中國故事”。98年來,我們黨始終高揚馬克思主義偉大旗幟,始終用鮮活豐富的中國革命、建設、改革實踐來推動馬克思主義發展,不斷開辟馬克思主義新境界,產生了生機蓬勃的毛澤東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意氣風發走上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路。98年的奮斗歷程啟迪我們: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實踐,反復證明了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真理性。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我們認識世界、把握規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為我們解決中國改革發展穩定的基本問題提供了科學思想方法、工作方法、行動指南。當代共產黨人要善于站在時代前沿和戰略全局的高度科學認識“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從全局視角、長遠眼光、整體思路上研究問題實質,把具體問題和深層問題、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眼前需要和長遠謀劃上統一起來考慮,把國內形勢與國際環境結合起來觀察,做到以戰略思維謀全局、以戰略定力迎挑戰,不斷提升戰略思維能力。要善于學習總結黨和國家的歷史,做到以史為鑒、更好走向未來;要善于學哲學用哲學,透過現象看到本質,抓住關鍵,找準重點,把握事物發展規律;不斷提升辯證思維能力;要善于培養創新勇氣和創新能力,強化問題意識和創新意識,主動到群眾中去尋找創新火花、激發創新熱情、砥礪創新智慧、凝聚創新能量;要善于堅持底線思維,矛盾不回避,問題不掩蓋,凡事從細小處著手,從風險處預防,從關鍵處突破,爭取贏得最好結果;要敢于責任擔當,做到遇事不慌、干事不亂、處變不驚,牢牢把握主動權,打好主動仗,不斷提升底線思維能力。
做為共產黨員,只有具備了馬克思主義科學原理和科學精神,具備了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才能“涵養正氣、淬煉思想、升華境界、指導實踐”,才能提高“五種思維”能力,才能夠“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做到政治涵養更加豐沛、思想解放更加成熟、實踐創新更加鮮活、使命擔當更加自覺。
馬克思主義為人民大眾謀利益、為人類求解放的思想,馬克思主義人民至上的立場,就是共產黨人的崇高價值追求。只要我們始終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不改變,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和純潔性不動搖,同人民群眾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的血肉聯系不停滯,來自人民、根植人民、服務人民根本宗旨不褪色,更好增進人民福祉、創造人民美好生活、實現人民共同富裕不懈怠,堅持方向不偏、道路不離、創新不止,就一定更有定力、更有自信、更有智慧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不忘初心,逐夢前行,中國共產黨人所追尋的馬克思主義,永遠是當今世界最偉大、最科學、最偉大思想武器,永遠是共產黨員永葆初心和使命的最強大思想武器,永遠是共產黨員善于立時代之潮頭和建功新時代的最強大思想武器。
參考文獻
[1]不破哲三.有鄰譯.馬克思還活著[M].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17.
[2]習近平.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在聯合國日內瓦總部的演講[N].北京:人民日報,2017.1.20.
[3]習近平.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北京:人民日報,2018.5.5.
作者簡介:龍作聯(1966.12-),男,漢族,甘肅省山丹縣人,大學學歷,甘肅省山丹縣委黨校副校長、教授(基層有效),主要研究方向:黨史黨建、地方歷史文化、縣域經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