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德超
(山東省第一地質礦產(chǎn)勘查院,山東 濟南 250014)
棲霞區(qū)內較大規(guī)模的桃村斷裂、馬家窯斷裂、棲霞斷裂、盛家斷裂、臺前—陡崖斷裂等(圖1),皆具多期性、多變性和不均一性。
本文在總結前人工作的基礎上,以臺前—陡崖斷裂為例,分析總結斷裂帶特征及礦區(qū)地質特征,對臺前-陡崖斷裂深部找礦提供借鑒。
研究區(qū)位于華北板塊魯東隆起區(qū)膠北隆起中部的南部與膠萊坳陷北緣接合部位,橫跨兩個Ⅲ級構造單元,具有獨特的大地構造位置,介于西部招(遠)平(度)斷裂和東部牟平--即墨斷裂(桃村斷裂)之間。
基底構造以東西向構造形跡為主,中生代以發(fā)育NE、NNE向斷裂為主[1]。
臺前—陡崖斷裂為區(qū)域性大斷裂。研究區(qū)內走向長超20km,斷裂走向30°~40°,南東緩傾,傾角20°~45°,局部膨脹收縮波狀起伏明顯。
斷裂面為巖體接觸面,斷裂具多期性。早期變形多形成灰綠色糜棱巖和碎裂巖,為韌性變形;中期變形多形成構造角礫巖,角礫大小不等,棱角分明,成分為早期的糜棱巖和圍巖,變形為張性或張扭性;晚期變形多形成灰白色糜棱巖和碎裂巖,局部見早期構造透鏡體,變形為壓性變形。

圖1 棲霞地區(qū)主要斷裂帶分布圖
臺前-陡崖斷裂總體上呈北東~北北東向展布,斷裂帶中多發(fā)育含金礦化蝕變,或為石英脈及煌斑巖、閃長玢巖脈充填。該斷裂在區(qū)域上自西向東與三山島斷裂、焦家斷裂、招平斷裂和臺前-陡崖斷裂之間有近等間距關系。
臺前—陡崖斷裂帶構造巖類型主要為糜棱巖及構造碎裂巖。礦化蝕變帶受斷裂構造控制,礦化蝕變帶的規(guī)模、產(chǎn)狀與斷裂帶一致。構造巖蝕變強烈,主要礦化蝕變現(xiàn)象為絹云母化、硅化、黃鐵礦化、黃銅礦化,核心部位形成糜棱巖帶,兩側為碎裂巖帶,蝕變破碎向兩側減弱。礦化蝕變帶淺部沿變質巖與中生代花崗巖接觸帶分布,深部延伸至中生代花崗巖內部,走向約20°~30°,傾向SE,傾角約27°~30°,破碎帶寬度約10m~70m。礦體多位于礦化蝕變帶核心部位,巖石越破碎金礦化越好,礦化與破碎均向兩側減弱。
研究區(qū)內礦床(礦體)主要有笏山、西陡崖、馬家疃礦床,主要賦存于臺前-陡崖斷裂及其次級斷裂構造中,為巖漿期后中低溫熱液蝕變形成的蝕變破碎帶礦床。
礦石礦物成分為金屬礦物和非金屬礦物,金屬礦物主要為黃鐵礦,其次為黃銅礦、磁黃鐵礦。
礦石結構為壓碎結構、填隙結構、晶粒狀結構。
礦石構造為浸染狀構造、細脈浸染狀構造,其次為角礫狀構造。
臺前-陡崖金礦典型的圍巖蝕變?yōu)辄S鐵絹英巖化[2],絹云母呈細小鱗片狀、黃鐵礦呈立方體及五角十二面體自形~半自形粒狀、硅化石英呈細小的半自形~他形粒狀均勻分布于碎裂巖中。此外,在離構造帶稍遠的花崗巖內則發(fā)育鉀長石化,鉀長石交代花崗巖中斜長石,使巖石呈肉紅色。
(1)臺前-陡崖斷裂下盤發(fā)育的偉晶巖脈、面型鉀化是找礦的間接標志。
(2)中生代花崗巖體內部及其外接觸帶復雜的脈巖密集區(qū)。
(3)北東向、北北東向和北西向斷裂構造系統(tǒng),脆性斷裂和韌性剪切帶疊加部位。
笏山、西陡崖、馬家疃金礦床的突破以及成礦規(guī)律特征進一步明確了膠東地區(qū)金礦床形成的普遍規(guī)律[3]。
從成礦構造背景、控礦因素、成礦產(chǎn)物和成礦期后的改造等方面表現(xiàn)為與焦家斷裂帶、招平斷裂帶成礦控礦等一些列地質條件的協(xié)調一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