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元超
生化檢查是醫院檢驗科(或化驗室)常用的檢測手段,通常以人的血清為標本,通過測量血清中各生化成份的含量,為臨床診斷提供依據[1]。生化檢驗的質量有時會受到藥物、樣本采集等因素影響。本文對我院2015年10月-2016年10月進行生化檢驗的200例患者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從中分析影響生化檢驗質量的因素,并對其預防方法進行分析。
1.1 一般資料 選取貴州航天醫院2015年10月-2016年10月進行生化檢驗的200例患者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其中男性患者100例,女性患者100例。患者年齡16~78歲,平均年齡(43.25±13.26)歲。上述患者均無嚴重血液疾病、精神疾病以及感染性疾病史。
1.2 方法 嚴格按照臨床檢驗規范對200例患者進行臨床生化檢驗,從檢驗準備到樣本分析,一切過程依規進行。如檢驗生化血準備階段,要求患者檢驗前1周嚴禁煙酒,禁食高糖食物,抽血前6 h,禁止強烈有氧運動,并在12 h保持空腹。樣本保管應注意避光和溫度的要求[2]。
1.3 判定標準 對結果實施復檢,如果復檢證明前次結果有誤,則表明前次檢驗失誤;如果因人為因素導致樣本丟失、受到污染或其它受損,則檢驗失誤;其它導致樣本需重新檢測,并證明上次檢驗結果無效的,均看做檢驗失誤。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Excel統計并進行數據匯總,計數資料采用例、率表示,數據雙次錄入,確保無誤。
200例接受臨床醫學檢驗標本中,有50例出現了檢驗失誤(占比25%)。出現失誤的50例患者中,有26例是由于準備檢驗階段出現檢驗失誤(占比52%),有10例是由于采集樣本階段不規范導致檢驗失誤(占比20%),有11例分布在處理樣本階段(占比22%),有3例是由于醫護人員檢驗設備使用不當造成的(占比6%)。按影響因素分析,因患者行為不當、受藥物影響和情緒不穩定等自身因素影響造成失誤的32例(占比達64%);因檢驗人員樣本采集和處理方式不當等因素造成失誤的16例(占比32%);檢驗方式或設備不當等引發失誤的則較少,僅有2例(占比4%)。具體見表1。

表1 檢驗失誤的因素及占比分析
3.1 影響生化檢驗結果的因素 通過資料分析,發現影響臨床生化檢驗失誤的因素,分布于從檢驗準備、樣本采集、樣本處理等各個階段,其中涉及樣本檢驗失誤的因素包括患者自身因素、藥物因素、標本因素以及儀器因素等,而患者因素是影響檢驗準確性的首要因素。患者自身的因素主要表現為檢驗前不遵守醫囑,未嚴格按照規定做到戒煙戒酒,保持空腹等;樣本的采集和處理環節出現問題,主要在于檢驗人員責任心不高,未嚴格按照操作規范和流程進行操作,甚至還存在因工作失誤導致樣本丟失等情況的發生。檢驗設備的原因則是第三類因素,由于當前檢驗設備精準化日漸提高,因檢驗設備出現問題而導致檢驗結果出現問題的情況較少,但檢驗人員標記不當,造成失誤偶爾也會發生。
3.2 提高生化檢驗質量的措施和方法
3.2.1 加強與患者溝通,避免因信息交流不及時引發檢驗失誤 從本次調查結果來看,患者自身因素是導致檢驗結果不準確的首要因素,因此,檢驗人員一定要在檢驗前,加強與患者的溝通交流工作。首先應明確告知患者,檢驗前一定要做好準備工作,一般一周內要嚴格戒煙戒酒,要避免連續夜班、熬夜,使身體過于疲憊,同時應盡量避免食用高熱量、高脂肪食物。其次,應告知患者血液檢驗前應做到空腹,但空腹時間不宜過長,如超過18 h,則會影響血液的成分。此外,還要告誡患者,檢驗前應避免長期生氣、焦慮、恐懼等心理的影響,檢驗時保持心態平和。
3.2.2 提升檢驗人員素質,避免樣本檢測失誤的發生 從檢驗結果來看,檢驗人員自身業務素質的高低,是避免檢驗失誤的較重要的因素。為此,檢驗人員一定要不斷提升自身檢驗技能,嚴格按照檢驗規范和操作流程進行操作。如在采集患者血液樣本的時候,一定要做到一次采集成功,避免氣泡、溶血現象的發生。患者服用藥物對檢驗結果影響較大。據報道,當葡萄糖溶液的濃度達到10%,就會對血糖、肌酐和磷的檢測結果產生影響,總膽固醇和氦的檢測結果也會受到生理鹽水的影響而使檢測出現失誤[3]。所以,患者如果服用藥物,檢測前一定要提前告知檢測人員,由檢測人員確定延期檢查或其它應對措施。患者樣本采集完成后,必須立即送檢,避免存放,檢驗醫師在收到標本后,要嚴格按照接收原則及檢測原則進行核對和接收,并做好分類放置和管理,如果發現標本與化驗單要求不一致的,應要求采集人員重新采集。
3.2.3 確保檢驗環境及設備達到質量標準 檢驗室的環境對于樣本檢測的準確性也有較大影響。生化檢驗室應保持適當的溫度和濕度,檢驗人員每天都應提前做好溫度和濕度的記錄工作,如果發現溫度和濕度異常,應做好妥善應對措施。此外還要定期檢查檢測設備情況,經常對設備進行維護和保養,確保檢測設備的檢測質量[4]。
總之,影響臨床生化檢測質量的因素眾多,其中既包括患者自身的因素,還包括檢驗人員以及檢測設備、檢測環境等方面的因素,如果其中任何一項因素出現失誤,就可能導致檢測結果不準確。因此,檢驗人員一定要提升自己的質量意識和檢驗技術,將全面提升檢測質量的意識貫穿到檢測過程的每個環節,切實提高生化檢測的科學性和準確性,為患者及時就診治療提供準確的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