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胤君
視網膜靜脈阻塞是臨床上常見的一種致盲性眼底血管病變[1]。在臨床工作,常見到單眼患病的同時,其對側眼眼底也有不同程度的病理性改變。為此,本研究通過臨床資料回顧性分析,探討對側眼眼底熒光血管造影檢查對于單側視網膜靜脈阻塞患者對側眼眼底改變的評估價值,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河池市第一人民醫院接收的60例單側眼視網膜靜脈阻塞者,就診時間為2015年5月-2018年5月期間,60例患者中,女25例,男35例,年齡40~65歲,平均年齡(57.6±3.2)歲。
1.2 檢查方法 采用日本佳能CX-1眼底熒光造影相機進行眼底檢查,4~6 s內靜脈注射20%的熒光素鈉(批號:H20130649)3 mL,觀察其造影片的特點。
1.3 治療方法 60例患者中,35例患者采取美國IRIDEX532眼底激光機進行視網膜光凝治療:術前常規測視力、眼壓,充分散瞳,表面麻醉后對病變部位進行激光治療,激光參數:激光輸出功率250~500 mv,光斑大小:后極部200 μm、周邊部300 μm;曝光時間:0.25~0.3 s,光斑密度:若有新生血管形成,則光斑間隔1/2~1個;患者眼底病變若未見新生血管,則光斑間隔1~2個;光斑反應:若存在毛細血管的無灌注區,采用Ⅱ~Ⅲ級大小光斑,若無毛細血管無灌注區,使用Ⅱ級光斑。若毛細血管的無灌注區范圍>5 PD,且為視網膜中央靜脈阻塞,分2~3次行全視網膜光凝。對于存在黃斑水腫者,可先行該部位格柵樣光凝。對于視網膜分支靜脈阻塞和視網膜半側靜脈阻塞,且合并黃斑水腫者,對黃斑部位、毛細血管無灌注區依次行格珊樣光凝、播散性光凝。對病變嚴重者,可重復射擊至病變消退。分1~2次完成。25例患者采取口服復方血栓通膠囊 (0.5 g*30粒,國藥準字Z20030017),每次1.5 g,每日3次,30 d連續口服,1個月后復查,若無不良反應,連續服用2~3個月。
1.4 療效評定 參照相關文獻將療效分為四個等級,即治愈、顯效、有效、無效,具體見文獻[2]。本文以治愈、有效、顯效為臨床有效。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8.0統計學軟件分析及處理數據,以百分比(%)表示計數資料,組間比較采用卡方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單側視網膜靜脈阻塞對側眼異常改變情況分析 共收集60例單側視網膜血管靜脈阻塞者,其中52例健/對側發現病理性改變,占86.67%,具體見表1。

表1 單側視網膜靜脈阻塞對側眼異常改變情況分析
2.2 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比較 視網膜激光光凝組患者的臨床總有效率明顯高于藥物治療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比較 例(%)
視網膜靜脈阻塞是視網膜血管性疾病,光凝治療能夠減少視網膜缺血缺氧面積,封閉大片無灌注區,減少新生血管生長因子的釋放,從而使新生血管形成減少。本研究中結果顯示,視網膜激光光凝組患者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藥物治療組(P<0.05),提示視網膜光凝治療的療效較為顯著,與文獻報道的結論一致[3]。
臨床診斷視網膜靜脈阻塞通常采用FFA進行輔助診斷,與此同時,對側眼亦可發生諸如視網膜動脈變細、黃斑區毛細血管擴張、滲漏等造影改變。本研究中發現有86.67%患者對側眼眼底病理性改變,與文獻報道的數據一致。其中12例中央靜脈阻塞及3例鼻上支靜脈阻塞患者對側眼均有病理性改變。而1例單側中央靜脈阻塞及2例顳上肢靜脈阻塞患者對側眼中均出現達到治療指征的毛細血管無灌注,提示此類患者就診時應注意檢查對側眼有無病理改變情況。本研究發現13.33%患者對側眼存在周邊視網膜病變,提示在進行眼底熒光血管造影檢查中,需要對周邊血管進行篩查,以及早發現病變,及時干預。
綜上所述,單側視網膜靜脈阻塞患者多數對側眼存在不同程度的病變,因此,有必要行對側眼眼底熒光血管造影檢查。單側視網膜靜脈阻塞采取視網膜激光光凝治療的療效明顯,具有臨床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