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士梅
慢性心力衰竭是引起心血管疾病患者死亡的一個主要原因,為各種心臟疾病的終末階段[1]。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臨床表現主要為氣促、口干、食欲不振、胸痛、呼吸困難等,其臨床表現并不具備典型性,而且實驗室檢查和物理檢查的結果也常常不存在顯著異常,臨床醫生常規根據部分間接檢查手段和自身經驗來診斷患者,漏診率和誤診率較高,進而對臨床治療造成延誤[2]。所以選擇準確和快速的方法來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進行診斷就顯得非常關鍵。腦鈉肽作為多肽之一,其作用主要為利尿、排鈉,經心室肌細胞所分泌,對于左心功能不全患者來講,常常因心肌擴張、心室壓力上升等原因,而快速合成腦鈉肽,并釋放到血液中。有臨床研究結果顯示,在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進行診斷時,腦鈉肽具有一定的作用,但是現階段還存在一定的爭議[3]。本文主要分析研究了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漿腦鈉肽水平與左心室功能的關系,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將2015年6月-2018年6月收治的6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作為實驗組,滿足心力衰竭的相關診斷標準[4],同時簽署知情同意書;并排除嚴重腎衰竭患者、心肌梗死患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心臟瓣膜病患者等。全部60例患者中,34例男性,26例女性;患者年齡42~74歲,平均年齡(63.1±2.4)歲;紐約心臟病協會(NYHA)心功能分級標準為:28例患者為Ⅱ級,18例患者為Ⅲ級,14例患者為Ⅳ級;21例患者為原發性高血壓,28例患者為冠心病,11例患者為擴張性心肌病。并選擇同期來院進行健康體檢的人群60例,其中32例男性,28例女性;其年齡為40~71歲,平均年齡(62.2±3.5)歲。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等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①檢測血漿腦鈉肽水平:選擇ELISA法來檢測血漿腦鈉肽水平;實驗組患者在入院后第2天,于晨起空腹狀態下采集肘正中靜脈血;對照組則在門診體檢時,于晨起空腹狀態下采集肘正中靜脈血。兩組研究對象均采集3 mL,然后將血液標本加入到抗凝管內,進行10 min離心處理,離心速率為每分鐘3000轉,對血漿進行分離,然后將其保存在零下70 ℃的特殊冰箱內以備用,在標本收集完全后,對血漿腦鈉肽水平進行同批測定。②心臟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協助研究對象選擇常規體位,選擇心尖單平面Simpson公式,通過儀器配備軟件對心臟指數和左室射血分數進行測定;所有操作均安排統一為超聲醫師負責完成。
1.3 統計學分析 選擇SPSS 21.0統計學軟件分析本實驗相關數據,計數資料選擇卡方檢驗,計量資料則選擇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研究對象的檢測結果比較 實驗組心臟指數以及左室射血分數方面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而實驗組血漿腦鈉肽水平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研究對象的檢測結果比較(± s)

表1 兩組研究對象的檢測結果比較(± s)
組別 n 血漿腦鈉肽水平(ng/L)心臟指數(mL/s.m2)左室射血分數(%)實驗組 60 593.4±40.6 39.3±5.1 38.4±4.4對照組 60 45.4±4.7 68.7±5.2 63.7±8.4 t 103.8579 31.2666 20.6666 P<0.05 <0.05 <0.05
2.2 各心功能分級患者的檢測結果比較 在心臟指數和左室射血分數方面,心功能Ⅳ級患者顯著低于心功能Ⅱ級患者、心功能Ⅲ級患者(P<0.05);在血漿腦鈉肽水平方面,心功能Ⅳ級患者則顯著高于心功能Ⅱ級患者、心功能Ⅲ級患者(P<0.05)。另外,心功能Ⅲ級患者的心臟指數、左室射血分數均顯著低于心功能Ⅱ級患者,血漿腦鈉肽水平顯著高于心功能Ⅱ級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各心功能分級患者的檢測結果比較(± s)

表2 各心功能分級患者的檢測結果比較(± s)
注:t1/P1表示心功能Ⅱ級與Ⅲ級比較;t2/P2表示心功能Ⅱ級與Ⅳ級比較;t3/P3表示心功能Ⅲ級與Ⅳ級比較。
左室射血分數(%)心功能Ⅱ級 28 469.1±28.6 47.1±3.7 44.1±5.3心功能Ⅲ級 18 588.1±36.7 39.4±2.6 37.4±4.4心功能Ⅳ級 14 769.1±33.2 33.2±3.7 32.6±3.7 t1 12.3194 7.6804 4.4608 P1 <0.05 <0.05 <0.05 t2 30.3763 11.4771 7.2613 P2 <0.05 <0.05 <0.05 t3 14.4192 5.5683 3.2763 P3 <0.05 <0.05 <0.05組別 n 血漿腦鈉肽水平(ng/L)心臟指數(mL/s.m2)
1988年日本學者首次經豬腦分離純化獲得了腦鈉肽,腦鈉肽作為心臟神經激素,其組成為32個氨基酸。機體在代謝因素、化學因素、物理因素等作用下,會導致腦鈉肽基因表達上升,進而增加腦鈉肽分泌,讓血漿腦鈉肽水平上升。除此之外內皮素、血管緊張素Ⅱ、去甲腎上腺素等也會促進分泌腦鈉肽。
心力衰竭是因為炎癥、血流動力學改變、心肌病變、心肌梗死等導致的心肌功能和結構改變、心肌損傷,進而引起心室充盈功能降低或心室泵血。心力衰竭狀態持續存在則為慢性心力衰竭,在病情逐漸發展的過程中會表現為失代償、惡化或穩定,會對患者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嚴重威脅。現階段臨床早期診斷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時,難度較大,臨床漏診率和誤診率較高,進而對臨床治療造成延誤。所以選擇準確和快速的方法來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進行診斷就顯得非常關鍵。
通過檢測血漿腦鈉肽水平,能為診治心力衰竭提供科學依據和指導。本研究中,在血漿腦鈉肽水平方面,實驗組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研究結果顯示,心力衰竭時心室壁壓力和張力負荷過重,進而增加血漿腦鈉肽的合成和分泌。另外,在血漿腦鈉肽水平方面,心功能Ⅳ級患者則顯著高于心功能Ⅱ級患者、心功能Ⅲ級患者(P<0.05);心功能Ⅲ級患者的血漿腦鈉肽水平顯著高于心功能Ⅱ級患者,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果顯示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分級逐漸增加,病情逐漸加重的過程中,其血漿腦鈉肽水平則逐漸上升。
左室射血分數和心臟指數能對心臟功能進行直接反應,左室射血分數和心臟指數越低,則表示其心功能受損越嚴重。有臨床研究結果顯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血漿腦鈉肽水平與左室射血分數、心臟指數表現為負相關,能對其心功能受損程度進行準確反應[5]。本研究中,在心臟指數以及左室射血分數方面,實驗組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在心臟指數和左室射血分數方面,心功能Ⅳ級患者顯著低于心功能Ⅱ級患者、心功能Ⅲ級患者(P<0.05);心功能Ⅲ級患者的心臟指數、左室射血分數均顯著低于心功能Ⅱ級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有臨床研究結果顯示,對心力衰竭患者住院治療期間的血漿腦鈉肽水平進行檢測,能對其早期再住院和死亡進行準確預測[6]。有臨床研究發現,通過長時間觀察收縮功能不全患者的血漿腦鈉肽水平發現,接受β受體阻滯劑和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治療后血漿腦鈉肽水平顯著降低的患者,其臨床病死率顯著低于無顯著降低的患者,結果顯示采用降低血漿腦鈉肽水平的措施,能對心力衰竭患者的預后進行顯著改善,通過檢測心力衰竭患者的血漿腦鈉肽水平,能準確判斷其預后[7]。
總之,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分級逐漸增加的過程中,其血漿腦鈉肽水平也逐漸上升,同時血漿腦鈉肽水平上升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其愈后更差。表明通過檢測血漿腦鈉肽水平能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左心室功能進行反應,能對病情嚴重程度進行判斷,而且還能對患者愈合進行預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