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鵑 寧紀軒 鄔楠

“愛滿天下”“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這是陶行知先生的座右銘乃至畢生的行為準則。陶行知畢業于金陵大學文學系,曾創辦曉莊學校、生活教育社等。他一生致力于平民教育,提出要“讓每個中國人都受到教育”。毛澤東稱贊他為“偉大的人民教育家”,宋慶齡尊稱他為“萬世師表”。他的思想和品格也深深影響著他的后輩子孫們。
行知園,座落在南京北郊曉莊的勞山腳下,是為了紀念我國現代著名教育家、愛國學者陶行知(1891~1946年)而修建的。陶行知墓即在行知園內,1982年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陶墓面朝東南,墓前有墓碑和牌坊。碑上刻有沈鈞儒題字——“陶行知先生之墓”;牌坊立于1946年12月,坊額刻有陶行知手跡:“愛滿天下”。另外,行知園內還有一個陶行知紀念館,館內陳列為陶行知生平事跡及文物。
1914年,陶行知以第一名的成績畢業于金陵大學,并獲得在畢業典禮上宣講論文的榮耀;隨后,他留學美國,在伊利諾大學攻讀政治學,獲碩士學位;后轉入哥倫比亞大學研究教育,師從杜威。1917年秋,陶行知回國,先后在南京高等師范學校、東南大學任教。1927年,他脫去洋服,換上草鞋,“和馬牛羊雞犬豕做朋友,對稻梁粟麥黍稷下功夫”。在南京城北、燕子磯畔老山下的小莊村創辦“南京市試驗鄉村師范學校”,后來,他把小莊改名為“曉莊”,把老山改名為“勞山”,表達天將拂曉,日出而作的意思,也彰顯他要為中國現代教育開出一片嶄新天地的宏偉志向!
陶行知先生以“愛滿天下學做真人”為家訓,并身體力行,其胸懷以及對真善美的執著追求深深感染著他的家人,特別是孩子們。行知先生在育才學校的校歌中寫道:“真即善,真即美,真善美合一。讓我們歌頌真善美的祖國,真善美的世界,真善美的人生,真善美的創造。”其四子陶城教授在著作《陶行知的一家》的自序中說,“我的父親陶行知先生是真善美的創導者”“愛滿天下,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都是父親真善美的愛的最生動而具體的體現”。
陶行知一生致力于平民教育,初期的活動經費多數來源于他寫書掙來的稿費。而陶母與陶行知的妹妹陶文渼則承擔起家庭日常開支。有一次,他得到了1千多元稿費,拿回家就鎖進了柜子里。妹妹看見了,問他:“家里有老有小,錢也不多,能不能留1/4給家里用?”陶行知想了想,溫和地說:“這錢要作為辦學的經費。我們家雖窮,粗茶淡飯還能維持。用這錢去辦學校,是為農民燒心香,是盡我們的綿薄之力去幫助他們。你在家里省著點用,算是幫我去辦大事吧!”陶妹深受感動,并全力支持哥哥的工作。
陶行知的母親曹翠仂勤儉持家,除種田務農外,她還替人縫補漿洗衣服以補貼家用。陶行知把母親使過的剃刀視為最值得紀念的傳家寶,曾作詩一首:“這把刀!曾剃三代頭,細數省下錢,換得兩擔油。”
為了籌集辦學經費,陶行知四處奔波,非常節儉,幾乎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其實,他曾多次辭謝高薪聘請,放棄去大學當教授、校長或去當教育廳長的機會。他曾說:“為了苦孩,甘為駱駝,于人有益.牛馬也做。”陶行知和學生們一起喝稀飯,并鼓勵大家“勒緊褲帶共度難關”。在南京陶行知紀念館里陳列著一套西服,是他唯一的正裝,一穿就是幾十年。
陶行知對子女的愛是深沉而厚重的,但因為“損己舍家為人民”的無私奉獻精神,他并不能時刻相伴家人左右。他對家人的愛。更多的只能通過書信來表達。長子陶宏曾說過:“如果說父親對我們有什么教育的話,恐怕大部分都是從書信以及他的生活與他事業的體驗了解,從他給別人的書信,從他的文章得到的。唯其如此,他雖然很少有機會直接教育我們,但是其影響卻較之所謂一般的教育更為深刻。”二子陶曉光也曾追憶道:“作為老夫子的孩子,我們和他相處的日子是不多的。不在一起,書信就成了我們聯系的主要工具。他給我的信是我的珍寶,寶中之寶。”

陶行知一生育有四個孩子,長子陶宏、次子陶曉光、三子陶剛、四子陶城,他們始終遵循父親的教導,自覺踐行“愛滿天下”的家風遺訓,在不同時期,為傳播傳承陶行知教育思想作出了各自的貢獻。
陶行知的四個兒子彼此之間團結互助,患難與共,感情極為深厚。長子陶宏1915年生于南京,參與了陶行知在國內的大部分教育活動。從1928年在曉莊學校學習起,他先后制定“十九年度陶宏計劃”、協助開展“科學下嫁”運動、參與編寫兒童科學叢書以及參與籌建育才(重慶)學校自然組等活動。先生去世后,他被調到北京大學理學院化學系任教,后在北京中國科學院感光化學研究所工作,成功地研究出我國第一代彩色膠卷,是中國感光化學學科的奠基人和開創者。
次子陶曉光生于1918年7月,1923年,他在家中教奶奶學習《平民干字課》,正是陶行知先生倡導的“小先生制”的雛形,成為“中國第一個小先生”。20世紀30年代,他與表叔曹子云一同自行組裝了手提式直流無線電收音機數十臺,帶著發電機與放映機到農村為農民放電影。20世紀80年代,他曾任中國人民解放軍師級干部、無線電專家。
三子陶剛,生于1919年11月,作為名人之子,一生甘于平凡、默默無聞,卻是一名真正的“真善美的農人”。
四子陶城,1924年11月出生,他在抗戰期間于上海積極宣傳抗日,和其他青年共同創辦《抗日每日戰報》。還參加了上海童子軍。抗戰勝利后,他先后在重慶交通大學及上海交通大學學習。新中國成立后,陶城任哈爾濱工業大學航天學院的工程力學教授。
受家風的熏陶感染,陶行知的孫輩們也多從事教師、工程師的職業。他們恪盡職守,低調做人,積極探尋與感悟生活中的“真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