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必亮
【關鍵詞】制度創新 ?漸進式方式 ?改革開放深度和速度 ?全球經濟增長
【中圖分類號】D602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19.08.007
1978年12月18日~22日,中國共產黨在北京舉行了第十一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會議作出了一系列重大決定,包括把全黨工作的著重點從1979年開始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集中主要精力把農業盡快搞上去(建議采取保護農民的民主權利、提高糧食和農副產品的收購價格等具體政策措施),按經濟規律辦事、重視價值規律的作用,保障人民民主、加強社會主義法制,堅持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健全黨的民主集中制,發展同世界各國的友好關系,等等。其主要目的就是要改變我國的落后面貌,把我國建成偉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歷史地看,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通過這次全會,正式開啟了中國的改革開放航程,把中國的發展與建設事業引領到了一個新的方向。整整40年過去了,結果怎么樣?積累了哪些有益的經驗?作為一個發展中的大國,中國改革開放40年的經驗對世界又有什么樣的價值與意義?在我們紀念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的今天,思考并回答這樣一些問題,毫無疑問,是有意義的。
1978年12月以來,40年的改革開放,中國所取得的成就可以說是不勝枚舉,表現在各個方面、所有領域。但概括而言,筆者認為主要取得了兩大綜合性的成就,一個就正如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所期待的那樣,我國的落后面貌因此得以徹底改變,另一個就是在制度創新方面,中國取得了巨大成功。
經過40年的改革開放,中國總體上已經從一個曾經十分貧困落后的國家,變成了一個小康水平的國家。按照世界銀行的標準和說法,那就是中國已經從一個“低收入國家”,變成了一個“中等偏上收入國家”。根據世界銀行的最新標準,如果人均國民收入超過3896美元(現價),但沒有超過12055美元,就屬于“中等偏上收入國家”。2017年,世界銀行計算的中國人均國民收入為8690美元。顯然,即使在“中等偏上收入國家”群體中,中國也屬于收入比較高的國家了。
經過十年“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后,中國在上世紀70年代末期,基本上處于普遍貧困狀況。1978年,我國GDP總量大約在1500億美元左右,人均GDP只有156美元,比非洲最落后的一些國家的水平都還要低,譬如說當年馬拉維為163美元、馬里為178美元、蘇丹為427美元、津巴布韋為649美元,都比中國高。當時中國的人均GDP排世界第121位,因此總體而言,整個國家都處于普遍貧困狀態。經過40年的努力,中國有7億多貧困人口擺脫了絕對貧困,2017年中國的人均GDP已達8826美元,總體上已處于中等偏上收入水平了。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非常重視農業的發展,尤其重視糧食增產的情況,因為中國是一個人口眾多的國家,糧食安全具有特殊重要性。改革開放初期,我國的糧食總產量只有3億噸多一點,人均擁有糧食只有300公斤左右;從2013年起,我國糧食總產量一直比較穩定地保持在6億噸以上,人均糧食450公斤左右,糧食安全有了基本保障。
與許多國家一樣,我國在新中國成立初期除了很少量的傳統手工業外,基本上就是一個農業國。但由于中國十分重視工業發展,到改革開放初期,中國已經具備了不錯的工業發展基礎。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1978年我國的工業增加值為1622億元,1992年突破1萬億元,2007年突破10萬億元,2012年突破20萬億元大關,2017年的工業增加值已接近28萬億元,折算成現價美元,已經超過4萬億美元,總值居世界第一。40年間的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0.8%。如果從中國制造業總值占世界制造業的比重來看,2010年達到了19.8%,首次居世界第一,此后都是穩居世界第一。
從貨物貿易的情況來看,如果用人民幣計價的話,我國1978年的貨物貿易(進出口)總額為355億元,也就是200億美元多一點,2017年增長到了27.8萬億元,也就是超過4萬億美元了,年均增長18.6%。從而使我國貨物貿易占國際市場份額從1978年僅僅占0.8%增加到了占11.5%的比重,居世界第一。
從外匯儲備情況來看,我國1978年只有1.67億美元,全球排名第83位。從2011年開始,我國外匯儲備就比較穩定地保持在超出3萬億美元的水平,居世界第一。
所有這些變化都說明,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發生了巨大的改變,已經整體地走出了貧困,正在穩步地向富裕社會或者說向“高收入國家”邁進。
從制度創新角度看,經過40年的努力探索,中國在這方面也積累了非常寶貴的經驗,其中最突出地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走出了一條適合中國國情、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建立起了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制度,包括政治制度、經濟制度等。
從政治制度來看,中國從自身歷史、文化、傳統、現實出發,沒有搞“三權分立”,而是搞了“三位一體”,即實現了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三者的有機統一;同時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層群眾自治制度。其中,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這套政治制度的核心所在。
從經濟制度來看,經過曲折的摸索,中國逐步地構建起了一套具有中國特色的市場經濟制度。新中國成立后不久,我們按照蘇聯的計劃經濟模式構建了一套經濟發展模式,后來發現行不通;1984年,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提出了“有計劃的商品經濟”制度,實施了“有計劃的商品經濟”體制與政策;1992年,黨的十四大明確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中國經濟在新的制度框架下加速發展。
經過幾十年的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從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從開放到推動構建全面開放新格局,中國改革開放進入新時代。面對新時代的新使命,中國的發展掀開了歷史新篇章。
40年的改革開放發展,對中國長期以來形成的城鄉二元結構形成了強力沖擊,特別是90年代以來,改革開放促使經濟要素在城鄉間實現更加有效配置的體制和機制更加完善,農村勞動力大量進城,高速公路、鐵路、電網、互聯網等基礎設施以及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快速向農村延伸,城鄉一體化發展不斷取得突破性進展,城鄉均衡發展格局總體上已基本形成。
伴隨著城鄉二元結構的突破,中國農村的力量與要素加速成為推進城鎮化發展的新生動力,加上制約城鎮化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在改革過程中有了很大削弱,中國城鎮化率從1978年的18%的水平躍升到了2017年底的59%的水平,40年間正好以每年提高一個百分點的速度加快推進,從而中國快速地實現了從農村社會向城鎮社會的轉型。目前,在新型城鎮化建設框架下,農民工的市民化進程也在加快推進,同時城市公共服務水平和能力、城市能源利用效率、城市社會治理能力也得以不斷提升,城市低碳發展、綠色發展等方面也取得了積極進步。
40年來,中國之所以取得了一系列巨大成就,原因是多方面的。根據筆者的觀察與思考,下面十個方面的因素是最重要的,值得我們深入研究與探討。
與中國的歷史文化密不可分。經濟學上有一個詞叫“路徑依賴”,有什么樣的文化和歷史,就會有什么樣的發展結果,盡管中間會出現一些波折。比如說,我國在鴉片戰爭前的相當長一段歷史時期的經濟發展,都是居世界前列的,如果以可比的GDP總值來衡量的話,中國居世界首位,高的時候占全球GDP比重高達30%以上,甚至有資料顯示曾經還超過50%的水平。中國的歷史文化積淀是很深厚的,其中的許多因素都演化成為對促進國家發展具有積極作用的力量,這應該是我國所具有的一種優勢。
選擇了適合中國國情的獨特發展道路。我們雖然學習了西方的很多東西,但并沒有完全照搬西方的發展模式,而是選擇了一條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這一道路所包含的內容十分豐富,但要點主要是兩個:一個是堅持社會主義方向,另一個就是兼備中國特色。
所謂堅持社會主義方向,主要就是堅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不能只是一部分人富裕,另一部分人貧窮;盡管政府鼓勵一部分人先富裕起來,但最終目標還是要實現共同富裕。目前黨和政府大力推進的精準扶貧工作,就是一個例子。除了消除貧困外,中國在改善民生方面也作了很大的努力,取得了巨大成就。譬如說,近年來,每年新增就業人數都在1300萬左右,城市登記失業率基本穩定在4%左右,文盲率大幅減少到了不到3%,全國性的基本養老保險覆蓋率已經超過85%,基本醫療保險(3項)參保人數占到總人口的95%以上,等等。
堅持社會主義方向,在中國還表現出另外一些特點,譬如說土地公有制、國有企業的發展、政府對經濟活動在一定程度上仍然保持比較強的調控力、一切以人民為中心,等等。
中國發展道路的另一個重要特征體現在中國特色上,其中比較重要的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我們以上已經提到的中國的政治模式與西方國家是不一樣的;二是政府在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等各方面都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三是源于中國歷史、文化、傳統中的一些因素仍然在發揮著重要影響,譬如說中國儒家學說的一些基本思想對于中國目前如何協調與平衡德治與法治之間的關系、秩序與規則之間的關系、社會網絡與發展之間的關系等都仍然具有相當大的影響力,正式制度與非正式制度都在發揮著作用。
堅持了市場取向的改革。中國堅持了市場取向的改革,堅定不移地走了一條市場主導的改革路線,這是中國改革成果卓著的一個重要原因。我們需要不斷強調這一點,我們的改革是市場取向的改革,是充分發揮市場作用、不斷完善市場體制的改革。改革可以有很多不同的探索,堅持市場導向的改革至關重要。
推進了融入全球的開放。40年來,中國選擇了融入世界、融入全球的對外開放,主動加入到全球化的進程當中,深度參與全球產業體系和經濟體系的分工合作。中國迄今為止的開放,大致經歷了四大浪潮的推進與發展:第一個大浪潮是1979年開始的建設經濟特區的開放浪潮,主要目的就是引進外國直接投資到經濟特區,生產的產品也基本上是用于出口,這樣一方面提供了新的就業機會,另一方面也促進了出口,取得了外匯。第二個大浪潮出現在2001年加入WTO之后,一直到2012年左右,主要完成了兩大重要任務:一是實現了中國的貿易和投資規則與世界的對接,主要是與西方發達國家規則的對接,世界開始接納中國;二是更好地實現了中國與世界在價值鏈上的對接,使中國逐漸成為全球產業鏈、價值鏈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第三次浪潮就是大力發展自由貿易試驗區的浪潮,最早于2013年從上海開始,2015年在廣東、天津、福建設區,2017年在浙江、河南、四川、陜西、湖北、重慶、遼寧設區,2018年又在海南設區,因此到目前為止,中國已經創辦了12個自由貿易實驗區,在這樣的試驗區內,在關稅、監管等方面都建立起盡可能好的營商環境,促進了國際貿易與投資的更好發展。第四次浪潮就是始于2013年秋季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引領的主動開放期,這一次的開放,中國希望充分利用自己在資金、某些實用技術和專業人才等方面的優勢,與世界其他國家一道,通過共建“一帶一路”,促進全球在基礎設施、貿易投資、金融、人文等方面的互聯互通,最終構建起人類命運共同體。
堅持把經濟工作擺在首要位置。1978年以來,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由政治轉向經濟,并一直堅持把經濟工作放在首位;各級黨組織、各級政府乃至社會大眾,都非常重視經濟工作。這也成為改革開放成功的重要原因。
維護政治和社會穩定。中國的歷史經驗表明,如果沒有一個穩定的政治和社會環境,經濟發展就無從談起,因此中國是一個非常重視政局穩定的國家。筆者在研究“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經濟發展問題時就發現,有的國家經濟發展落后的一個直接原因就是政局動蕩。
積極地促進和保護競爭。競爭是繁榮的前提和基礎,沒有競爭就沒有繁榮。中國一直都存在很強的競爭意識和競爭環境。個體層面上,無論是上大學、做生意還是考公務員,競爭都相當激烈。集體層面上,企業在競爭,地方政府之間也在競爭。在一系列制度安排背后,競爭因素非常關鍵。
優先發展教育事業。一直以來,中國都有重視教育的傳統。教育水平的發展為中國崛起提供了重要支撐。很多發展中國家,比如印度,之所以經濟發展欠佳,其中就有基礎教育落后、文化普及程度較低的原因。相比之下,中國的基礎教育做得很好,高等教育發展也很快。
制定和實施了一系列發展規劃。凡事講規劃,是中國的一個傳統,也是一種優勢。黨的工作有規劃,政府的工作有規劃,上上下下、方方面面的工作都有規劃,形成了有中國特色的比較完整的規劃體系與制度安排。在認真調研的基礎上制定規劃并切實實施,往往能夠比較好地凝聚共識,形成合力,最終使目標得以落實。
中國人民的勤勞奮斗。筆者認為這是最重要的因素,如果沒有勤勞的奮斗與付出,所有的規劃、所有的政策其實都是一紙空談。所以,改革開放取得的成就之中,中國人民的勤勞和奮斗絕對是起了關鍵性作用的,很多發展的成績正是用汗水、辛勞、時間,甚至是生命換來的。
目前世界的人均GDP大致在1萬美元左右,中國目前大約在9000美元左右,很接近世界平均水平。從這樣一個總體狀況來看,中國的改革開放發展對于世界其他國家是很有借鑒意義的;尤其是對于廣大的發展中國家而言,中國40年的改革開放發展經驗是具有比較好的參考價值的。
我們以上所概括和總結出的中國改革開放40年的十大基本經驗中的一些方面是有借鑒意義的。譬如說根據本國歷史、文化、現實等的具體情況,選擇適合本國國情的發展道路,確定基本的制度框架,制定相應的發展政策,而不是盲目地照搬其他國家的發展模式與制度。從這一點來講,中國的發展模式也只是作為其他國家的一個參考而已,不能不講條件地照搬;再譬如說,維護社會和政治穩定,對于促進任何國家的發展與長治久安,都具有關鍵性的作用,應該說是前提條件,中國在這方面所取得的實際效果確實是很好的,而很多國家在這方面存在很大問題,因此直接影響了其經濟發展;還有,教育對于國家發展的特殊重要性,中國認識比較深刻,加上有這方面的傳統,因此教育對于促進國家發展起到了比較好的先導作用,也是應該引起一些發展中國家反思的;通過規劃引領發展,中國在這方面可以說為不少發展中國家作出了榜樣;當然還有中國人民的勤奮和刻苦耐勞,應該說也是一種優秀品質;加上中國的治國理政經驗等,都是中國為世界提供的智慧與思想參照,可以供其他國家分享與借鑒。
中國的改革開放之所以比較成功,除了以上所提到的一些基本因素外,還有一個路徑上的問題很重要,那就是不論是改革,還是開放,中國都采取了漸進式的方式。也就是大家通常所說的“摸著石頭過河”的方式。因為在實施改革開放初期,只是說要改革要開放,如果不改革不開放就吃不飽肚子,但改革開放的目標在哪里,如何到達目的地,大家都不清楚,因此只能“摸著石頭過河”了。在什么都比較模糊的情況下,就只能試驗,邊試驗,邊改進。
那么改革開放的標準是什么呢?就是非常實用的所謂“貓論”——“不管白貓黑貓,能抓老鼠的就是好貓”。判斷一個試驗成不成功,就是看它到底有沒有用。后來,鄧小平同志又進一步明確為“三個有利于”的標準(即是否有利于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是否有利于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到了20世紀90年代初鄧小平同志南巡的時候,改革開放的目標就比較清楚了,就是要促進生產力的發展,促進國家繁榮富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當改革開放的目標逐漸清晰,但怎么實現的路徑尚不清楚時,就逐漸形成了一套漸進式改革開放的方法論,也就是中國的漸進式改革開放路徑。比如說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就是先從安徽小崗村開始,試過之后發現糧食產量有了大幅提高,就出臺政策文件肯定這個做法,把試驗的成果規范化、法制化。農村改革是這樣,城市改革、創辦經濟特區,包括目前的自貿試驗區等,都是這樣慢慢試驗,逐步推開的。
因此,中國40年改革開放的另一條十分重要的經驗,就是要根據具體情況管理好改革開放的深度和速度,不同的發展階段,改革開放的深度和速度應該是不同的,一定要管理好。比方說,在條件尚未成熟的情況下全面開放資本市場,如果管理水平跟不上,就可能出現大的金融問題,甚至造成像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類似的金融危機。
這些與改革開放直接相關的路徑與策略選擇,對其他國家推進改革開放事業也有一定的參考意義。
更為直接的,那就是因為中國的改革開放使其經濟實力大幅增強,這樣中國就有能力為世界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為促進全球經濟增長和維護世界和平作出中國的重要貢獻。總體而言,最近幾年來,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每年的平均貢獻率都十分穩定地保持在30%以上。
從近幾年的情況來看,中國提出“一帶一路”倡議5周年來,已經在世界各地投資了大量資金從事基礎設施建設,包括在塔吉克斯坦修鐵路、在烏茲別克斯坦修隧道、在巴基斯坦修電站、在老撾修鐵路、在印度尼西亞和泰國建高鐵、在緬甸和斯里蘭卡建港口、在白俄羅斯建工業園、在非洲大規模修公路和鐵路,等等。這些都為改善全球基礎設施條件,為構建更加聯通的世界直接作出了重要貢獻。
還有,中國每年從世界各國進口商品約2萬億美元、進口服務約5000億美元,中國已成為世界上巨大的商品和服務市場;近年來,中國的對外投資已經超過了其所引進的外資,成為世界上一個十分重要的資本凈輸出國;中國還積極倡導新建立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和金磚國家新開發銀行投資建設,已經為一些不發達國家提供了數量可觀的建設用資金。
此外,中國還與世界上一些國家積極開展國際產能合作,并在不少國家建立工業園區,為推進一些發展中國家的工業化進程、提供新的就業機會、增加稅收等都作出了很大貢獻。
中國經濟實力增強后,也開始為完善全球治理作出更大貢獻,譬如說,從2019年起,中國就會成為僅次于美國的聯合國第二大會費貢獻國;中國已經成為五大常任理事國中參與維和行動人數最多的國家;中國也在根據需要適度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增資,這些都有利于進一步促使國際治理體系更加完善,讓目前的國際治理機構發揮更加積極的作用。
責 編/周于琬
Abstract: Since December 1978, China has made numerous achievements in all areas during the 40 years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But in general, it has made two major comprehensive achievements. One is that China's backward appearance has been completely changed. The other is that China has achieved great success in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Behind the achievements are a variety of reasons, including choosing a unique development path suited to China's national conditions, adhering to market-oriented reforms, always giving top priority to the economic work, and the hard work of the Chinese people, which are worthy of our in-depth study and discussion. The experience of China's 40 years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is not only reflected in the above-mentioned reasons, but also in adopting a gradual approach and managing the depth and pace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according to specific conditions. As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 up has greatly enhanced its economic strength, China has the ability to provide the world with more and better public goods and public services, and to make China's important contribution to promoting global economic growth and safeguarding world peace.
Keywords: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gradual approach, depth and pace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global economic grow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