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萍萍 胡儀元
【關鍵詞】結構效應 ?綠色發展 ?脫貧攻堅 ?協同推進
【中圖分類號】F061.5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19.07.009
西部集中連片特困區的綠色發展與脫貧攻堅均是一個由多要素組成的系統結構,需要消除長期以來局部或點狀思維模式導致的“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判定和施策,進行系統、全面、動態、長效的思定和設計,形成全方位的、立體式的理論構架和鏈條化的施策機制,充分發揮綠色發展與脫貧攻堅子系統及其協同推進的結構效應。
生態資源的開發必須計算成本和收益,絕對不能今天收了錢明天付出更大的代價去修復。生態資源的特殊性在于:只有可再生資源才能通過培植得到修復和重置,不可再生資源則只能尋找有效的替代品。如果可再生資源的培植速度小于其消耗速度,其存量就必然絕對性地減少,如果可再生資源存量不能滿足生產生活需要和不可再生資源在替代品出現之前被消耗貽盡,人類的生產生活就必然陷入停滯狀態。因此,生態資源開發使用的成本估算不能僅考慮貨幣資本和人力資本投入,更要考慮其修復或重置所需要的貨幣和人力資本成本、資源消耗引起存量減少價格上升產生的稀缺性約束成本、新培植進行修復或重置資源本身所必需的時間約束成本。在綜合考慮這三類成本的基礎上,進行時間序列上的現期價值與預期價值現值、現期價值與修復成本現值比對,以確定我們能否以生態資源的開發作為脫貧發展的先決條件和持續發展的資源基礎。一項生態資源其開發所取得的現期價值即收益一旦低于未來可能獲得的預期價值現值,那就應該得到保護而不是開發,使其在未來發揮更大的價值、獲得更大的收益;即使現期價值大于未來的預期價值現值,如若該項生態資源是人們生存的必須條件,未來還必須進行恢復或修復,未來修復成本現值大于現期價值也是不能進行開發和破壞的。所以,西部集中連片特困區的生態資源開發推動其脫貧發展必須做好時間序列規劃,先開發與后開發、邊開發邊培植、先保護后開發、只保護不開發等各類模式合理搭配,形成一個優化結構,促進其產生良好的結構效應。
生態資源既存在其本身的規律性生長,又存在相互之間的協調共生[1],破壞生態資源本身的生長規律,人為主觀地增量減量都是不會成功的,就像“拔苗助長”一樣適得其反。因此,生態資源的開發必須基于生態保護這個前提,在保證生態資源儲量和持續培植的基礎上開發,一旦開發利用的速度快于其自我生長的速度,就會使其存量不斷減少,存量減少到一定限度內就不能承載人類生存的最低生態資源需要,因此生態資源的開發必須有序推進,在確保其存量的條件下進行開發利用。根據生態資源之間的共生性,即使數量充裕的生態資源也不宜過度開發,因為它的存在就是為了其他生態資源的存在和發展,如果削弱了某一項生態資源,就必然導致另外的生態資源失去依賴而衰退或惡性膨脹。因此,生態資源的效應是以結構性模式整體性地推進和發揮,缺少了其中的一個物種,甚至某一物種在系統結構中處于劣勢地位,都會像系統中缺少某個要素一樣不能正常發揮功能,而只能按照“短板效應”或“木桶原理”所揭示的由最劣勢的要素或最短的木板決定其最大容量。對于生態資源的開發,我們除了要充分考慮時間序列的動態結構平衡外,還必須保證其在生態資源之間的種群結構平衡,從而讓生態資源發揮出共生共享發展的結構效應。
既要保護生態又要發展經濟看似是個兩難的選擇,但是,如果把生態環境保護本身當作產業來發展,解決貧困戶的就業和收入問題,真正把“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形成環境保護與脫貧攻堅互動互促局面,就必然產生出生態環境保護與脫貧攻堅互動互促的結構性效應。
在貧困區把生態環境保護作為產業發展有三種模式選擇。
第一種模式是依托生態資源優勢的生態產業開發。西部貧困地區的生態環境分兩種情況,一種是生態脆弱的貧困,就是生態環境惡劣導致生產與生活都存在問題和困境,如西北的沙漠干旱地區,其解決辦法可以是移民搬遷,讓人們遠離不適宜生產生活的地區,搬遷到一個更好的適宜人類生存的地區,移民搬遷扶貧就是要解決這一部分貧困人口的脫貧問題;也可以采取“補短板”的做法,輸入生態資源或修復改善生態環境,讓其發生必要的轉變和轉換,由生態約束轉變成生態支撐,如南水北調工程緩解北方水資源短缺的問題,植樹治沙讓沙漠重新變成適宜人類生存的綠洲,等等。移民搬遷本來就是扶貧脫貧的重要手段,然而移走了居民還要對脆弱生態進行修復;“補短板”后當地現有資源就能充分發揮作用,產生更大的效能,提高地區經濟增長水平和能力,這個“補”的過程就需要耗費資本和勞動。因此,把脆弱生態修復和輸入生態資源勞動投入的工作任務分配給貧困者,讓其以就業者的身份參與生態修復和引水工程建設,不僅使其獲得了就業機會、增加了勞動報酬收入,而且有助于改善、消解貧困狀況。一種是優勢生態的貧困,就是單純的經濟發展滯后,“存下”了大量沒有被污染的生態環境和還沒有開發的生態資源,是一片急需把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的地方。對于這些生態資源既可以通過生態補償促使當地居民維護、保持生態優勢,使其持續提供生態服務;也可以對豐裕的生態資源進行適度開發,如開發天然礦泉水、發展生態旅游等等,將生態資源優勢轉換成經濟發展優勢,給當地居民帶來經濟效益,實現保護與開發并行發展。這些生態保護者和生態資源開發者既實現了就業,又提升了收入水平,能有力地解決其貧困問題,并促使其走上可持續發展道路。
第二種模式是優勢生態資源管護的職業化。生態資源的修復與管護既需要資本投入,解決其基礎設施建設、修復與管護工具購買、引進或植入資源投資等成本問題;更需要勞動投入,尤其是專業化、職業化勞動者投入,把生態資源管護與扶貧工作結合起來,借鑒國外生態扶貧模式,就地雇傭一批貧困人口充當生態資源管護人員,解決當地貧困人口的就業和收入問題,完成“生態補償脫貧一批”要求。就地雇傭貧困人口開展職業化的生態資源管護,就近工作有助于降低管護者的交通、生活等費用;就地保護,保護的就是其生存環境和后代資源,有助于提高管護者的責任意識、增強其保護主動性;護林員收入基本上能滿足一個貧困人口的生活需要,有助于實現其脫貧;職業化的生態資源管護還有助于實現生態資源的科學管理,提高其管護效率和綜合利用效益。《陜西林業精準扶貧實施方案》開啟“生態脫貧通道”,到2020年,將把10000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就地轉化為護林員,開展生態補償脫貧的實踐探索。[2]
第三種模式是生態修復工作的專門化。生態修復就是讓生態系統恢復到能自行發揮生態功能水平所采取的系列措施和手段。生態修復有兩種模式:自我修復模式,就是退出人為參與,讓生態依靠自身的調節和恢復能力進行自我調節、自我修復;人工修復模式,就是讓人主動參與到生態修復中去,為其修復施加人為影響和人工措施。首先,自然修復是生態修復的前提與基礎。自然生態有其自身的生長規律和自凈自我修復能力,人為地加速、助力都可能是一種“破壞”,導致其自我修復能力的弱化和成長的滯緩;人不可能創造出真正的自然生態系統,只能在其缺失、受損條件下,最大限度地模擬其生存條件,促使其有能力進行自我演化和發展,最終實現生態資源的修復與恢復,因此,即使是人工修復也必須建立在自然修復基礎上,建立在充分利用其自我修復與成長規律上。其次,人工修復必不可少。生態環境一旦達到需要修復的程度也就意味著,它已經不能正常地自我生長了,處于自我生長能力之外或自我生長閾值之下了,這時如果沒有外部助力其根本無法實現自我修復,或者自我修復速度跟不上破壞(衰退、消耗)速度,導致生態資源在相對減少的基礎上絕對減少,甚至最終消失。一般地講,生態資源只要耗損達到其自我生產閾值之下,就不具有自我修復能力,而必須要有人工修復的助力。最后,任何生態的修復都必須使自然修復與人工修復緊密結合。自然修復是前提和基礎,是人工修復的依賴和物質基礎,沒有自然生態本身就沒有生態修復問題,人工修復必須在自然生態物質基質基礎上進行;人工修復是自然修復的保障和補充,是自然生態無法完成自我修復前提下的有益助力,在自然生態這個物質基質基礎上進行的人工修復既要符合自然生態本身的生長規律,又要主動抑制除人工修復行為外的其他人類干預行為,如人的過度采用等行為。即使有些生態修復只要人類活動退出其生態領地即可,但沒有人的主動行為,以及依靠人的主動行為進行的兩種修復方式的有機結合,是不能真正解決生態修復問題的。因此,生態修復模式的選擇、生態修復工具的開發、生態修復技術的研究,以及生態修復規劃的科學編制、修復工作的專業化推進等等,都需要專門的技術和專門的人才,加之,生態破壞的經常性發生使其修復工作變成了常態,這就必然要求生態的人工修復專門職業化。
生態資源同其他資源一樣,還有另外一個特性,那就是生態資源過多也存在問題而必須進行開采使用或限制發展,就像礦物質豐富有益于人的健康,但是,礦物質含量過多可能就會導致人出現中毒或發生怪病;有害生物還會抑制其他生物的生長和發展,如鳳眼藍常會過度繁殖,并導致航道阻斷、水源破壞、滋生病菌等,是“世界百大外來入侵種之一”。因此,生態資源的人工影響必須符合人的價值導向和利益需求,即使依靠大自然力量進行的自我生長和自我修復也需要人工影響,讓其發生符合人類需要的變化,因為物的價值必須“滿足主體的需要、符合人的利益”[3]。
富裕的優質生態資源可以進行開發。可持續發展的要求是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而不是生態資源越多越好,極端的情況是光有人或者光有自然生態,都是不科學的,有人沒自然生態,人就沒有了生存所需要的物質基礎,人類生存所需要的物質能量交換就沒有了對象,人本身也就無法存在了;同樣,有生態沒人,那生態對人又有何意義?強大的自然力還會對人類造成破壞和影響,如海嘯、風沙等對周邊居民和生態環境的破壞性影響。那如何才能讓自然生態為人類發展需要而服務?那就需要科學技術的支撐。首先,對物的特性認識是一個歷史過程,也是一個科學知識運用過程,依靠科技手段精準識別各生物資源效能,保護和擴大有益生物資源,保護并適度限制有害生物資源,使各生物物種平衡、協調發展,與人類發展需要相適應。其次,對生態資源發展的人工影響需要科學合理的規劃,既要遵守生態資源生長的自然規律,又要適應人類發展需要;既要適應當下建設需求,又要滿足長期發展需要,做到科學謀劃、長期布局、系統推進。最后,優質生態資源的經濟轉化需要技術研發。資源開發本身必須合理、科學,那就是有時序、有節制、有規范地采用;與此同時,還要求對生態資源本身進行深度加工,有效提升產品效能及其附加值,消除資源無價、低價的不利狀況。
脆弱或受損生態必須有培植和修復。大自然或生物體能夠依據自身的生態鏈實現自我平衡和相互制衡,如水體的自凈等,但是,生態自我平衡的前提是自我修復機制的存在和完善,一旦打破其自我修復的平衡機制就無法實現自我修復,因此,“對于一個已經被破壞的環境與生態就不能完全依賴于自然本身的自我修復,因為它們的修復功能連同它們本身一起被破壞和削弱了,要滿足人類及其相應的經濟增長的需要,就必須快速地修復自然,并提升其自我維持的能力和對人類的承載力”[4]。可見,脆弱或受損生態必須有人工培植和修復,而這種人工修復必須建立在科學技術支撐的基礎上,一是以最新科學技術成果,精準測算生態資源供給與人類需求的協調度、生態資源自我生長與平衡的閾值,為生態資源缺口提供培植與修復的數量標準;二是研究、引進和實施最新生態資源保護技術,讓生態資源本身的生長效率、生態效益發揮等得到有效提升,使其不僅得到量的增加,更能獲得質的提高;三是探索生態資源培植與修復推進的技術條件,制定科學合理的生態資源保護實施方案,提高生態資源培植與修復的效率。
(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西部集中連片特困區綠色發展與脫貧攻堅協同推進的機制創新與利益補償研究”與陜西省科技廳軟科學研究計劃“漢江水源地生態補償績效評價與補償資金優化分配研究”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分別為:17XJY016、2017KRM162)
注釋
[1]胡儀元等:《流域生態補償模式、核算標準與分配模型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
[2]巨炎武、韓瑩、姬娜:《陜西林業開啟“生態脫貧通道”萬名貧困人口將轉化為護林員》,中國林業網,2016年6月1日/2018年10月13日,http://www.forestry.gov.cn。
[3]汪信硯:《生態平衡與和諧社會的哲學價值論審視》,《社會科學輯刊》,2006年第3期,第24~28頁。
[4]胡儀元:《西部生態經濟開發的利益補償機制》,《社會科學輯刊》,2005年第2期,第81~85頁。
責 編/趙鑫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