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典典
【關鍵詞】 創新驅動發展理念 ?出版業 ?融合式發展
【中圖分類號】G23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19.07.013
從一般意義上來講,“理念是行動的先導,一定的發展實踐都是由一定的發展理念來引領的。發展理念是否對頭,從根本上決定著發展成效乃至成敗”。[1]出版行業作為國家文化產業的主力軍,承載著鞏固輿論陣地、傳播中華文明、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作用。因此,為了保證出版業的蓬勃發展,必須緊跟新時代的步伐,堅持以順應社會發展的創新驅動發展理念為指導,用足夠的創新動力促使出版業煥發勃勃生機。
自2016年《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發布以來,創新驅動發展已作為一項重要的國家戰略得到社會各行各業的重視,然而目前理論界卻對創新驅動發展的本質內涵和內在構造尚未形成共識。[2]因此,研究出版業在創新驅動發展理念下的發展態勢,需對創新驅動發展理念的科學內涵進行深入剖析。
第一,促進知識經濟的發展是創新驅動發展理念的關鍵目標。從邏輯上而言,一項理念或是戰略提出的背后必然飽含著明確的目標導向,創新驅動發展理念也不例外,而其目標導向的引領又是各行各業踐行創新驅動發展理念的前提和意義所在。探究創新驅動發展理念的目標導向,需與當下傳統的發展模式已然不適應經濟發展的需求這一現實背景相結合。傳統的以資本、勞動力和資源為動力的經濟發展模式[3]已處于瓶頸階段,所以亟需尋找新的發展動力以促進經濟的增長,創新驅動發展理念便應運而生。知識經濟是建立在知識和信息生產、分配、使用基礎上的經濟,其核心是知識生產,本質是創造性的腦力勞動。知識經濟發展的兩大推力是人力資本和技術支持,隨著知識經濟的不斷發展,人才素質的提高和技術的革新離不開創新驅動發展理念的指引。
“惟創新者進,惟創新者強,惟創新者勝?!盵4]在創新驅動發展理念的引導下,社會的創新意識不斷增強,人才的培養模式發生改變,商業資本模式也大膽地推陳出新,這一切都為知識經濟的發展注入了新的生機和活力。因此可以說,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是特定于新經濟而言的,所謂新經濟,一般是指“以科技為第一生產力”的知識經濟,創新驅動發展理念作為上層建筑的范疇,必然是為了促進與其相匹配的知識經濟發展而提出的。鑒于此,創新驅動發展理念的提出是以促進知識經濟發展為目標導向的。
第二,轉變經濟發展動力機制是創新驅動發展理念的關鍵抓手。創新驅動發展理念的目標導向是其存在和實踐的前提和依據,從應然視角探析,創新驅動發展理念的重要抓手應當能夠體現促進知識經濟發展這一目標導向的內在屬性,具體而言是指轉變經濟發展的動力機制。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5]舊的動力機制造就了以傳統低端產業為主、依靠較低的人力成本和高消耗資源的粗放型經濟發展模式,國家的確在相當長時期內實現了經濟的高速發展,但當下舊動能顯然已經不適應經濟結構轉型的需求,必須以“創新”為主的新動能來驅動經濟的高質量發展,迎接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
為了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應以創新驅動發展理念為引領,大力發展新型高端產業成為貫徹落實經濟發展動力轉變的主戰場,切實推動經濟發展向質量效益集約型轉變,經濟結構向增量拓展和存量優化上轉型。另外,隨著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不斷深入,經濟消費領域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多元化、多層次與多樣性的消費需求日益凸顯。創新驅動發展理念要求經濟發展必須由投資驅動發展向創新驅動發展轉變,讓社會創新成為新的發展動力,從多方面拓寬經濟發展動力支撐結構的渠道。同時,我國經濟已經進入全新的發展階段,為了響應創新型國家建設的需求,需要對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機制與路徑進一步總結與探索,創新驅動發展理念要求以高效的自主創新能力和區域經濟結構調整來形成經濟發展動力機制轉變的核心驅動力量。
第三,提高科技對經濟發展的貢獻率是創新驅動發展理念的關鍵舉措。創新驅動發展理念是以促進知識經濟的發展為關鍵目標,以轉變經濟發展的動力機制為關鍵抓手的先進理念。如果單純論及理念本身,忽視理念的實踐層面則很容易走向“空想主義”的極端,理念便也成了口號。因此,創新驅動發展理念的落腳點和根本在于理念的實踐,而促使創新驅動發展理念轉化為現實的關鍵舉措在于提高科學技術對經濟發展的貢獻率。
現階段,科技在驅動經濟發展的動能中所占有的比重較低,對我國經濟發展的支撐力度還不夠,導致了長期以來制約我國經濟發展的“阿喀琉斯之踵”。然而,科技的進步對于經濟發展起到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一方面,科技發展可以促使產業結構向高級化邁進。用知識貿易替代原先的產品貿易已經成為不可逆轉的趨勢,科技密集型產業的比重逐步提高,產業結構也朝著高端化的方向調整。另一方面,科技可以優化資源配置,提高勞動生產率??茖W技術可以改善裝備與設計程序,開發并推廣出新的工藝,從而提高資本效率。有鑒于此,促使創新驅動發展理念轉為現實的路徑選擇便是提高科技對經濟發展的貢獻率,大力發展科學技術,形成以科學技術為主的“創新動能”,以驅動經濟的高質量發展。
首先,建設出版強國、提高文化軟實力是出版業發展的價值訴求。依上文所述,創新驅動發展理念的價值導向在于促進知識經濟的發展。毋庸置疑,以此理念為指導的出版業的發展必然也應該以促進知識經濟發展為其價值追尋,具體表現應為:建設出版強國、提高文化軟實力。文化的發展是知識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化軟實力的提升、文化強國的建設是知識經濟得以發展的主要呈現形式,而建設文化強國的前提和基礎是建設出版強國,因為“出版活動和出版產業是教育、文化和科技發展的基礎”,[6]在文化強國戰略中起著關鍵作用:既是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又是先進文化傳播的關鍵利器,同時也是普及知識、傳遞信息的重要工具,[7]另外還是增強文化創造活動、提升文化整體實力和競爭力的主要途徑。因此,在建設新時代出版強國的過程當中,應充分結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開拓國際視野,將不利于自身發展的因素化解為有利因素,并且借鑒國內外優秀企業的出版經驗,加大創新力度,實現創新驅動發展理念下出版業發展的價值訴求。
其次,轉變動力發展機制、實現傳統出版業向新型出版業的轉化是出版業發展的戰略導向。隨著后工業時代的到來,市場競爭對文化產業的發展產生了更深刻的要求與影響,尤其在創新驅動理念的影響下,社會公眾對文化需求的形式和內容也逐漸發生了轉變。就出版業來看,其發展本質也悄然發生了改變,現代出版業必須要有深層的動力發展機制,使其能夠在我國的經濟、科技、社會發展中始終占有重要的地位。
從宏觀方面來看,新型出版業強調“守正出新”?,F代社會對于圖書的需求與傳統社會相比具有許多新特點,尤其對“新內容”“新信息”“新方式”的競相追逐,導致出版業發展的不確定性大大增強,這時就需要出版商持續關注發展變化著的社會結構和新的社會生產方式,面對新情況、新問題,總結傳統出版業發展的歷程,汲取其中積極合理的因素,探索新的發展趨勢,用新思路引領出版業的新發展。從微觀方面來看,新型出版業要將數字技術和移動互聯網技術作為新的動力機制。為了順應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相融合的發展趨勢、打造新型出版業態,出版業需要將工業設計、創意內容和數字技術產業相結合,形成多維度的信息視角,優化讀者的閱讀環境和拓寬信息獲取的途徑??傊斚鲁霭鏄I的發展正積極地向著新的市場環境和消費方式靠攏,努力達到創新驅動發展的新要求,由過去平面式的思維發展模式向“以人為本”的立體式思維發展模式轉變。
最后,融合新媒體、實施出版業供給側結構性調整是出版業發展的根本遵循。據上文所述,創新驅動發展理念下的出版業以建設出版強國、提高文化軟實力為價值追求,以轉變動力發展機制、實現傳統出版業向新型出版業轉化為戰略導向。當下傳統出版業存在供需不匹配、結構性失調、產品同質化等產業結構性問題以及產業創新不足等問題,亟需在創新驅動發展理念的指導下融合新媒體,進行出版業供給側結構性調整,實現產業的升華和轉型。這是轉變動力發展機制、實現傳統出版業向新型出版社轉化的落腳點和根本所在。2018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突出強調了必須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不動搖,此后引起了學術界的廣泛重視與探討。所謂“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重點是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用改革的方法推進結構調整,減少無效和低端供給,擴大有效和高端供給,增強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產率”。[8]具體到出版業而言,則是以創新驅動發展理念為指導,以結合新媒體為改革的方法,促使出版行業實現供需平衡,提高資源利用率,提高產能,實現經濟收益的最大化??傮w來看,主要包括以下兩點。
其一,運用大數據技術和數字出版技術,實現按需供給。探討供給側離不開對需求側的研究。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民眾對精神文化的需求越來越多元化,而傳統出版業所能提供的文化產品同質化程度較高,受眾的個性化需求得不到很好的滿足;并且傳統出版業的供需模式發展滯后,供給方難以及時了解到需求方的具體需求,導致的結果便是供求雙方的銜接效果差,產品滯后、滯銷,產生大量的庫存、壓倉。為了解決這一現狀,傳統出版業可以與新媒體相融合,運用大數據技術對目標受眾的需求傾向進行收集,供給方在對大數據收集到的結果進行分析后作出決策,確定提供產品的內容與方向,即所謂的專業用戶生產內容模式(Professional User Generated Content,PUGC),有效提高出版產品的針對性。在此基礎上,充分運用數字出版技術,大力發展數字出版,實現出版產品的有效供給,提升出版產品的質量,降低傳統出版產業鏈的高投資成本,改變產品滯銷、大量庫存的現狀,實現出版業產業結構的升級,促進出版業的高效發展。
其二,充分運用互聯網技術,整合出版資源。創新驅動發展理念下的出版業發展歸根到底離不開“創新”這一主題?!靶鼙颂貙撔乱暈閷ΜF有均衡的打破與擾亂,是對現有資源的重新整合。”[9]具體到出版行業同樣如此,在創新驅動理念的指導下,出版業不再局限于傳統的出版資源,而是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對出版行業的優勢資源進行整合。出版業可“集聚中國出版業的人才、內容、渠道、資金等優質資源,建立中國最大的出版數據云平臺”。[10]運用互聯網技術整合出版資源,實際上是出版業進行供給側結構性調整的主要舉措,其能夠很大程度地改善目前市場上出版資源良莠不齊的現狀,改變出版業產品供給現狀,能夠最大限度地實現出版業的有效供給,減少出版行業的無效和低端供給,推動出版業產業結構的升級與轉化,實現傳統出版業向新型出版業的轉化。
以創新驅動發展理念作為指引,是出版業緊跟時代發展步伐、實現由傳統向新型轉化的關鍵,亦與建設出版強國、提高文化軟實力的價值追求一脈相承。在創新驅動發展理念的指導下,緊密結合新媒體及相關技術,進行出版業供給側結構性調整,是促進出版行業產業升級與轉化的重要舉措。因此,對于出版行業而言,加快與新媒體相融合的新型出版業態勢研究兼具理論與現實的急迫性與重要性。
(本文系2018年江蘇省研究生科研與實踐創新計劃項目“張謇經濟法律思想研究”的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KYCX18_0335)
注釋
[1]《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197頁。
[2][9]王海燕、鄭秀梅:《創新驅動發展的理論基礎、內涵與評價》,《中國軟科學》,2017年第1期,第41~49頁。
[3]王玉民、劉海波、靳宗振、梁立赫:《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實施策略研究》,《中國軟科學》,2016年第4期,第1~12頁。
[4]習近平:《掌握工作制勝的看家本領》,《人民日報》,2014年7月17日。
[5]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30頁。
[6]于殿利:《文化自信與出版強國》,《出版發行研究》,2018年第1期,第13~21頁。
[7]周蔚華:《出版:文化自信的拱心石——一個出版史的視角》,《出版發行研究》,2018年第1期,第5~12頁。
[8]陳二厚、齊中熙、韓潔:《中國供給側改革》,北京:中國言實出版社,2016年,第62頁。
[10]陳波:《“互聯網+”時代出版業發展新思路》,《企業經濟》,2015年第12期,第103~107頁。
責 編∕刁 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