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心

孩子的童年和我們的童年很不一樣。周末全家人外出吃飯,孩子總是用最快速度吃完,然后向大人撒嬌賣萌,只為哄來手機。大人們想多聊會兒天,只得把孩子托付給“電子保姆”。但看著孩子一副有了手機萬事足的表情,家長內心又總是有隱隱的擔憂。
是的,孩子們玩耍的能力越來越差了,離開電子產品,多數都會變成無所事事的小麻煩。不可否認,這是一個智慧井噴的年代,iPad、電腦、手機、電視機……成為孩子們最親密的玩伴,陪足不出戶的他們自娛自樂。便捷、高效是現代社會的特點,生活中很大一部分功能都可以通過一部智能手機完成,但是,誰來為孩子們日益低下的“玩商”買單呢?孩子們不會玩兒,父母們不會陪孩子玩,成了大部分家庭亟待解決的問題。
在成人的世界里,會玩絕對是個褒義詞,當談論起某人真會玩的時候,一般是說他的工作和生活富有樂趣,生活有情調,活得自在快樂。
而對于孩子來說,會玩就顯得更為重要了,因為玩耍,不僅是孩子的天性,也是孩子創造力產生的源泉。
在什么年齡就做什么年齡應該做的事,并努力做好,這就是圓滿的人生。
孩子的天性得于自然,我們不能剝奪他們的天性。少年的天性就是學習,學習各種本領,學習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人生就是一個循序漸進,逐漸探索的過程。
有些家長卻偏偏要打破這個過程,他們將自己的理想、責任、壓力都過早地施加在孩子身上,他們緊緊抓住孩子的分數不松手,稍有下滑,便更為嚴格地要求孩子,孩子被要求放學立刻回家,沒有和伙伴玩耍的時間,沒有玩手機的權利,也不被允許參加一些家長認為不必要的社會實踐。
這樣的孩子,如果順利的話,可以變成一個成績優異的書呆子,如果不順利,可能會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從此變成一個叛逆青年。
如果一個孩子所有的天性都被壓制住而不能釋放,那可想而知,對孩子的個性成長會有多大的伍面影響。因此不會玩耍的孩子,不僅在兒時失去了樂趣,還會在人生的長路上失去更多的樂趣。

思瑤是一位高知媽媽.博士畢業的她,說起育兒理論滔滔不絕。然而,她也十分清楚自己的短板——不會陪孩子玩。兒子淘淘3歲半了,除了磨著媽媽要手機,就是整天和大人搶電視.如果離開這兩樣東西太久,他的磨人行為會把全家人逼得崩潰。
思瑤明白,孩子需要通過玩耍培養自己的創造力和社會技能。所以,從很小的時候.思瑤就帶著淘淘“浪跡”于各大淘氣堡,確保孩子的觸覺和視覺都得到充分的刺激。她以為,給孩子提供足夠好的環境,孩子就能夠自然地融入、盡情地玩耍。但事實相反.一歲的淘淘沒法自然地融入各種游戲情境,他需要媽媽作為媒介和催化劑。可是.思瑤做不來,她缺少陪伴孩子的能力。
“每次,想好了要陪他玩兒,到最后總是變成了我一個人在游戲!”思瑤苦惱地說.“我總會不自覺地打斷孩子的玩耍,告訴他一種更好的游戲方式.或者幫他設計一個游玩方式。可對于這些,淘淘根本不買賬。”淘淘玩兒沙子.用手在沙池中攪來攪去,思瑤怕他無聊,總是“塞”給他各種工具,還反復示范。后來,淘淘一進沙池就繞著那些工具走。淘淘在衛生間的淋浴區玩兒水.一邊用力拍水一邊笑.思瑤卻高聲讓他不要把水弄到外面。于是.淘淘對戲水也失去了興趣。就連淘淘坐在家里擺積木,思瑤也總是忍不住把歪歪扭扭的積木擺正……
思瑤是出于好意.想讓孩子玩兒得更好,卻剝奪了他自由玩耍的機會。當游戲都變成了一種“強制”,孩子會對此失去興趣.那么光鮮亮麗的電子產品自然會趁虛而入。
淘淘上幼兒園后.思瑤才重新理解了“玩耍”的含義。幼兒園提前半個月向即將入園的孩子們開放了游戲室。那是一個裝滿玩具的房間,孩子們可以選擇單獨玩耍,也可以和小伙伴一起玩兒。身邊陪同的老師盡量不給孩子們任何指導。
雖然沒有老師帶領大家做游戲,但是,孩子們卻在游戲室里克服了與父母分離的焦慮。“自由的玩耍能夠消除焦慮、緩解壓力,可以幫助孩子應對難以預知的困難情境。”幼兒園負責人的話深深地留在了思瑤的腦海中.她明白自己搞錯了游戲的形式,也讓淘淘和真正的玩耍擦肩而過。
思瑤看過幼兒園老師發來的錄像,淘淘在游戲區安靜地擺弄著玩具,那種專注的樣子和在家里的磨入狀態判若兩人。這件事,也觸動了思瑤.讓她下定決心把自由玩耍的權利還給兒子。
有時候,想法總是比行動來得容易。在允許兒子自由玩耍的道路上,思瑤面臨的最大阻礙就是自己的擔心。對淘淘的管束減少后,他開始“放肆”起來.比如加快了下樓梯的速度.甚至爬到樓梯扶手上,打算像滑滑梯一樣滑下去。
思瑤被激怒了,但怒吼的前一秒,她控制住了自己。“也許,兒子只是想試探自己能力的極限!”她暗暗安慰自己.盡量用平和的語氣說:“淘淘,這個動作很危險……我知道你很好奇,這次,媽媽扶著你從樓梯扶手上滑一次,但以后就不要做了!”
淘淘沒想到媽媽會這么說,感動地點點頭。當母子倆小心翼翼地從樓梯扶手上滑下來的時候,他們之間的關系也發生了質的變化。這是一種“賦權”,鼓勵孩子做更多的探索。
這種探索.改變了淘淘的游戲方式。思瑤發現,在孩子眼中,很多不是玩具的東西,都會變成玩具。
慢慢地,思瑤感覺到淘淘的快樂與日俱增.這是他釋放天性后的自然結果。她開始思考自由的真正含義,這不是可以提前計劃出的東西,它更像是一種即興表演或藝術創作。家里的道具和大自然中的花草樹木,只是一種媒介,孩子要拿它們做仆么,完全取決于當時的心情。
畢加索說過,他一生都在向兒童學習繪畫。父母也一樣.養育孩子的過程,其實也是一種自我撫育。
有時候,思瑤坐在一旁陪伴兒子,會有一種孤單的感覺。她無法進人孩子的想象世界,也不知道孩子的喜怒哀樂從何而來。有一次,她看著兒子擺弄幾塊特別不起眼的積木,嘴里碎碎念著一些話,她聽懂了一個詞“喬治”,所以猜測孩子在玩《粉紅豬小妹》的游戲。
“我可以一起玩兒嗎?”思瑤問淘淘。他若有所思,仿佛在想如何向媽媽介紹游戲規則,等了一會兒才說:“好吧!”淘淘用很“啰嗦”的方式向思瑤介紹他自創的世界:綠色的方塊是豬爸爸,紅色的方塊是豬媽媽,小紅三角是佩奇,小藍三角是喬治,這塊是房子,那塊是汽車……
“你控制佩奇和媽媽,我控制喬治和爸爸!”淘淘給媽媽分配了角色,思瑤陪著他用積木重現了動畫片中的情形,玩得不亦樂乎。遇到不懂的道具,她總是耐心地向淘淘詢問,而淘淘也不厭其煩地回答了很多遍。
原來,在淘淘的心中,把各種角色編排了很多次,早就爛熟于心。不知不覺,兩個人玩了一個小時還意猶未盡。睡覺前淘淘問媽媽:“下次,你還能陪我玩嗎?”
這個邀請,思瑤求之不得,她終于找到了陪伴孩子的正確方法,這是兒子頒發給她的最棒的“榮譽獎章”。
通過這個簡單的想象游戲,思瑤也開始理解孩子的游戲世界。孩子不需要太復雜的玩具。視覺元素的單純化能夠提升孩子的專注力,也能夠激發孩子的感受力和想象力。幾塊簡單的積木,可以承載孩子所有的喜怒哀樂。一些大人看起來很抽象的圖像,在孩子的眼中并不抽象,因為可以透過圖形看到一個鮮活的世界。
如果父母想進入孩子的游戲世界,需要了解他特定的語言,也要給他足夠的自由發揮的空間。
讓孩子自由玩耍,就是搭了一個架子讓他起飛,卻不限制他飛行的方向。然后,孩子就會看到更高、更遠、更美好的世界。

培養孩子是一個緩慢的、循序漸進的過程,家長需要足夠的耐心和堅持,孩子也是這樣。一個好的習慣的養成是持之以恒的,當孩子在玩耍的時侯,尤其是遇到困難時,有些心急的家長,往往控制不住自己,總是沖上去幫孩子一把。其實這是不正確的,如果家長一直這樣心急,那么往往會帶給孩子這樣的暗示:所有的困難都會有人替我解決的。這就是一種孩子對家長惡性的依賴,使他們特別容易輕言放棄。
堅持不僅是日復一目的堅持,還是做事有始有終的堅持。正如《專注的孩子不簡單》一書中所寫的那樣,專注力對孩子來說意味著一種能力,這種能力可以幫他們快速掌握新知識,更好地適應新環境。
我們相信,培養孩子成才就要先培養孩子會玩,玩是孩子的天性,玩是孩子創造力的源泉。培養孩子玩也是一個探索的過程,總有曲折,當有時候孩子表現得不那么完美時,家長和孩子都不要輕言放棄,要更多地去引導孩子,讓孩子玩出精彩成果,在玩耍中茁壯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