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樂亭大鼓藝人韓香圃所創立的韓調樂亭大鼓,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幾代人經過不懈努力,形成了以河北樂亭為中心,向周邊輻射的局面。靈活多變的板式、豐富剛勁的腔調、濃郁醇厚的地方特色成為韓調樂亭大鼓的主要標志。
韓調樂亭大鼓既能說長篇大書,也能唱集錦小段,唱詞既有來源于清代的文雅子弟書、移植的姊妹曲目,又有當代創作的獨特書段,內容豐富多彩,體裁來源廣泛,敘事抒情兼佳。傳統代表曲目有《金山寺》《樊金定罵城》《鳳儀亭》《合缽斷橋》《鞭打蘆花》《狄仁杰趕考》《雙玉葬花》《貂蟬進帳》《鞭打蘆花》《拷紅》《呂蒙正趕齋》《游西湖》《子不孝》等50余段,因唱腔所限,現代革命題材曲目缺少,當代曲目有《一張車票》《風雪情》《繞口令》《小兩口分家》《唱唱咱們文明村》等。
韓調樂亭大鼓創始人韓香圃,藝名韓來儒,承上啟下,綜合吸收溫榮、陳活埋等人的唱腔藝術,匯納百家之長為己用,苦心孤詣凝練不同風格于一身。韓調樂亭大鼓板式多為老紅板,唱詞固定嚴格,于20世紀40年代日臻成熟,但由于板式腔調所限,加上人們文化需求日益增長,六七十年代不可避免地出現衰微。韓調第二代傳人張學圃、王學洲(立巖)、韓學儒積極探索,并借鑒靳(文然)調樂亭大鼓唱法和板式曲牌,通過創辦培訓班組建藝術團體,使這門傳統藝術再放異彩。第三代傳人張文秀(近平)、劉文杰(書宇)、張文倩(秀玲)、張文甲(旭武)等,以振興韓調藝術為己任,吸收東北大鼓等姊妹曲種優長,再次讓這朵鮮花煥發生機。如今第四代初現光芒,郁歡、郁樂、魯旭冉、劉麗麗、閆夢露等在舞臺上嶄露頭角。
韓調樂亭大鼓的發生、發展可以劃分成六部分。其先后經歷了明末清初的“產生、形成期”,清至民國的“成熟、興盛期”,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至“文化大革命”前的“革新、發展期”,“文化大革命”期間的“冷落、沉寂期”,“文化大革命”后的“全面復興期”,以及現在實施保護工程的“弘揚、振興期”。
一、產生、形成期
《中國書詞概論》中記述:清初年,樂亭城內,凡自娛好樂之人,最愛唱清平調。同時,鄉村里也流行著散曲一類的小調,后來有位弦子李,以三弦配奏,使樂調動聽悅耳,于是被呼之為樂亭腔。早期的清平歌,效仿元曲、雜劇的文辭格律,遵循傳統的音樂調式,使用聲韻濃厚的樂亭方言演唱,內容多為贊頌當時祥和的社會環境。同時樂亭方言本身就有自然的旋律,字聲都帶唱音,尾音細長回旋,樂亭大鼓即在此基礎上逐步發展起來的。配上了三弦伴奏以后,唱腔和音樂相輔相承,演唱效果明顯增強,流傳范圍不斷拓展。在長期的藝術實踐中,除吸收傳統說唱藝術的精華外,還汲取了當地民間歌謠和皮影、評劇等民間戲曲的精華。
相傳同治九年,樂亭“皇糧莊頭”崔佑文帶藝人溫榮進京演出,恭親王觀看后賜名“樂亭大鼓”,譽滿京畿。回鄉后,溫榮將表演、唱腔、書詞進一步規范,正式確立為一門鼓曲藝術,開始正式傳承,并梳理宗譜,號稱“清音子弟”。宗譜為十代,即:玉、月、和、德、來、學、文、智、華、開。第一代張玉琢,第二代劉月明,溫和卿(即溫榮)把自己定在第三代。溫榮20歲時,適逢自北京(一說山東)來的藝人劉月明、劉月興兄弟在樂亭說書,他拜劉月明為師,學唱老木板大鼓,并在此基礎上融入了樂亭、灤州一帶流行的民間小曲曲牌【清平歌】【悠悠調】等,使其更具本地特色,并將木板改為鐵板,聲音清脆悅耳,使鼓書演唱更加精彩。
樂亭大鼓初期的腔調簡單,經過幾代人的反復實踐,創造出許多獨特的腔調。如溫榮創造的“四大口”,陳際昌創造的“大悲牌子”,齊禎創造的“八大句”“上字流水板”,王恩鴻創造的“凡字流水板”“小切口”,楊久昌創造的“四平調”“慢板”,王德有創造的“慢起程”“緊板”,商秀安創造的“昆曲尾子”等,曲牌日臻完善,素有“九腔十八調七十二哼哼”之說。1930年修的《樂亭縣志》卷二十曾載曰:“京東鼓詞亦名大鼓書,系縣民齊珍(即齊禎)別創腔調……盛行關外各省及京津大埠,有聲譽焉。” 30年代,樂亭大鼓出現了流派紛呈的局面。當時名家輩出,藝人韓香圃棄商從藝,拜齊禎為師,把這些曲調進行升華形成表演程式,開始是“四大口”,下接“八大句”,再接慢板轉入故事,中間根據需要安排曲牌,最后是快板結尾,此時韓調樂亭大鼓步入定型成熟階段。
二、成熟、興盛期
韓香圃出徒以后,登上曲壇,開始在樂亭區域內活動,完成了曲牌連套體重大革新,但他的板腔一絲不茍,多為板起板落,絕不任意“蹚水”。韓香圃繼承完善了其師齊禎的唱法,保持傳統,以節奏鮮明、質樸剛毅、吐字純正、調滿腔圓、嚴謹規范著稱。他新創出“螞蚱蹬腿”唱腔,在當地獨樹一幟,人稱他的演唱為“韓調”。其后,他到東北、北京拜訪著名大鼓演唱家,以補益提高自己,成為樂亭大鼓的重要繼承人,對樂亭大鼓的傳播和發展起了極大作用。
韓調樂亭大鼓的唱腔音樂結構屬板式變化體,有“上”“凡”兩個腔系,調式調性轉換靈活,基本板式分為大板、二性板、三性板、散板4類。上字腔系包括四大口、八大句、十字緊、螞蚱蹬腿、狗耷拉舌頭、昆曲尾子、慢起程、慢流水、中流水、緊流水、武悲、撤單程。凡字腔系包括:四平調、凄涼調、悲牌子、妾口、學舌、寫休書、雙板、拉拉腔、二六板、反二六,其中螞蚱蹬腿、寫休書、雙板為韓調獨特曲牌。韓調藝術多演唱文雅的曲目,如《露淚緣》《十問十答》。1958年河北省舉辦曲藝匯演,靳文然獲一等獎,韓香圃獲二等獎,韓調藝術經認可,藝術地位也逐漸凸顯。
此后,韓調樂亭大鼓在樂亭地區廣泛傳播,學唱者逐漸增多。韓香圃課徒十余人,教學嚴謹,不允許私自改動板腔,必須自始至終。為使樂亭大鼓事業后繼有人,他先后收教張學圃、傅文助為門徒,還將兒子(韓學儒)、兒媳(王學洲)等人吸收到曲藝隊伍中。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韓香圃雖年近花甲,仍積極響應號召,騎自行車馱著行李下鄉巡回演出,足跡踏遍昌、灤、樂等地,為當地駐軍和工地民工義演。為配合政府中心工作,他自編自演《曹志中賣余糧》書段進行宣傳,使于家坨鄉出色地完成了賣余糧任務,受到縣政府表揚。黨和政府向全國文藝工作者發出演新戲、說新書的號召后,此時年近古稀的韓香圃,體弱多病,仍積極響應,大膽創新。除將傳統書目加以整理外,又改編了《烈火金剛》《奪印》等現代節目進行演出。在此期間,在縣文化館支持下,經全體文藝隊員的努力,韓香圃等在樂亭城關張仙廟舊址開辦了樂亭縣曲藝館,韓香圃被選為縣曲藝隊隊長,還被河北省曲協委員會吸收為委員。
三、革新、發展期
比韓調成型稍晚,靳調樂亭大鼓脫穎而出,新的腔調如四大口、四平調、凄涼調、西皮尾子等活潑新穎,為當地大眾喜愛。靳文然在唱腔上巧用鼻音共鳴,以字潤腔,行腔流暢,輕柔婉轉,聲情并茂。靳調唱腔巧麗而不輕浮,細膩而不破碎,雄健而不粗野,厚重而不呆板。唱詞突破了以七字句為上下句固定格式,而融入墊句、垛句、跟句、連環句等,更具有活力,更富表現力,更容易上口傳唱。靳調樂亭大鼓形成了以演為重心,以腔為核心,以板為中心,以伴奏烘托氣氛的風格,讓觀眾始終聚焦在“我”上。
韓香圃的弟子張學圃深深認識到,韓調老紅板在各種板式之間轉換生硬,起承轉合過渡不自然,如果不吸收借鑒靳調風格,韓調藝術難以為繼。遂虛心學習,打破門規戒律,取長補短,各種風格唱腔兼學兼用,酌情施用。經過長期錘煉,成功引入靳調四大口、二黃板、四平調等。雖然韓香圃不愿接受當時狀況,反對使用靳調唱腔,但張學圃仍堅持己見,下定決心要力挽狂瀾。在演唱時靳、韓兩調并用,甚至用本音實嗓演唱靳調曲目,如《包公賠情》《大西廂》《三下寒江》等,并教導學生不必墨守陳規。他的演唱風格迅速得以推崇,現在韓調唱腔多遵循張學圃做法,尤其張學圃的鼓板技藝為行內一致推崇。張學圃善于接受新生事物,汲取新鮮曲調,是韓調唱腔的重要繼承者、傳播者,同時又是靳調唱腔的引入者,對樂亭大鼓的繼承、發展、改革起了重要作用。
四、冷落、沉寂期
正當樂亭大鼓繁榮興盛之時,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樂亭大鼓和其他文化藝術一樣同樣遭受重創,專業演出團體被迫解散,藝人們紛紛隱退。在十年“文化大革命”和1976年唐山大地震中,許多藝人罹難,幾乎所有的曲藝場所被毀,珍貴的文字資料和音響資料大量亡佚,樂亭大鼓藝術遭受了空前重大的損失。
在此階段,僅有少量藝人配合政治形勢進行宣傳。而韓調樂亭大鼓因其板腔所限,難得歌唱革命人物故事,張學圃努力填補這一空白。使得溫榮門系、韓調樂亭大鼓得以延續。
五、復興期
1973年后,樂亭縣文化館開辦了大鼓培訓班。張學圃任主講教師,創作新詞,樂亭大鼓逐漸得以恢復。任教期間,張學圃培養了新一代的曲藝工作者,為后來的韓調樂亭大鼓復興作出很大貢獻。1978年以后,傳統書目開禁,各地藝人重操舊業,曲藝組織恢復活動。此時,靳調樂亭大鼓得到各界認可,譽滿城鄉,韓調唱法紛紛改弦更張,轉習靳調。原本界限分明的東、西兩路,門規不再分明,樂亭大鼓發展得更加成熟,呈現出殊途同歸、一脈相成的局面。韓調傳人王學州、張學圃、韓學儒等演唱名家的復出,對于樂亭大鼓的承前啟后發揮了重要作用。1985年以后,樂亭縣文化館多次舉辦樂亭大鼓培訓班,培養了一大批新生力量,現今活躍在舞臺上的張近平、張旭武、劉書宇等新秀脫穎而出。
隨著經濟社會快速發展,人們生活水平提高,文化形態異彩紛呈,樂亭大鼓演出市場日漸蕭條。1987年12月,樂亭縣曲藝隊又一次解散。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樂亭大鼓賴以生存、發展的社會基礎發生變革,演出市場低迷,活動陣地逐漸縮小,大鼓藝人演出收入低微,一些頗有造詣的藝人因年事已高,或逐步退出舞臺,或相繼謝世,積累一生的絕技難以傳承,樂亭大鼓的傳承發展顯現出斷代危機。韓調樂亭大鼓第三代傳人張近平、劉書宇、張旭武等演唱者勇于探索,直接引入靳調唱詞,使用韓調發音演唱了靳調曲目《雙鎖山》《草船借箭》《墓地情書》《蘆花蕩》《藍橋會》《過陰天》《拷打紅娘》等,使韓調樂亭大鼓再次回歸到人們的視野中。
六、傳承、弘揚期
進入新世紀,韓調新老藝人常年活躍在城鄉,一方面堅持不斷滿足人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要,一方面堅持保護、傳承好樂亭大鼓。他們在內容和形式上創新,在唱腔、服裝、道具上大膽探索,并受到歡迎。一批優秀者榮獲各種榮譽和獎勵,2007年,劉書宇演唱的《小兩口分家》被挑選到央視《曲苑雜壇》錄制播放;2008年,張近平榮獲第五屆中國曲藝牡丹獎;2010年,劉書宇榮獲首屆巴黎中國曲藝節“盧浮”銀獎、2012年牡丹獎“提名獎”。新一代樂亭大鼓表演者、樂亭大鼓第七代傳人、韓調樂亭大鼓第三代傳人劉書宇堅持邊演唱、邊創作、邊育人,以培養樂亭大鼓人才為己任,創辦樂亭桂云樂亭大鼓培養基地、樂亭縣書宇曲藝交流中心,自2008年至今培養青少年、中年近百名;多年來堅持進校園,在天津藝術職業學院、唐山樂亭第一實驗小學、唐山樂亭吉祥寺中心小學任課,并開發校本課程培養;帶動縣內開辦起一批樂亭大鼓培養基地。
2006年5月,樂亭大鼓被列為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新世紀初多元文藝發展的情況下,韓調樂亭大鼓迎難而上,與時俱進,“出人才,出作品,走正路”,肩負起保護、傳承和發展樂亭大鼓的重任。作為韓調樂亭大鼓傳承人,有責任、有義務繼續研究探索、培養人才,呵護這門藝術奇葩,并讓它開放得更加絢麗多彩。
(責任編輯/鄧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