裘偉廷
美國著名女作家賽珍珠(1892-1973),著譯過一百零七部關于中國社會的著作,最終憑小說《大地》等獲得諾貝爾文學獎,被譽為中、西文化的橋梁。她在幾個月大時就隨傳教士父母來到中國,從孩童一直到長大成人、結婚生子,生命中有四十年時光在中國度過。她的足跡與中國許多地方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并把居住過的地方當作自己的又一個故鄉。
賽珍珠的父母——賽兆祥和凱麗夫婦早年在中國一個小城鎮清江浦(今江蘇淮安市區)傳教期間,先后養育過四個子女,其中三個都因感染當地流行的“熱病”而不幸夭折。經友人勸說,他們回到美國老家休養,1892年6月26日,一位金發碧眼的漂亮女嬰誕生在美國西弗吉尼亞州赫爾斯堡,取名珀爾·康福特·賽登斯特里克,她就是賽珍珠。當年10月,這對滿懷傳教熱情的夫婦,帶著襁褓中的女兒乘船跨越大洋,重返清江浦。從那時起,賽珍珠在中國一待就是幾十年。
入鄉隨俗,父親給女兒取名賽珍珠。賽珍珠的童年最初就是在清江浦即淮安度過的。淮安位于蘇北平原中心地域,古有“淮上江南”和“壯麗江南第一州”的美譽。雖然賽珍珠在淮安生活的時間只有短短的五六年,但淮安文化不知不覺地融入了她的血液中。
據稱,賽珍珠一家初來清江浦,住在老壩口雞籠巷六號。故居現已不存,從一張老照片資料看,這座建于1893年的二層西式小樓,斑駁的墻壁、褪色的窗框,而當年是一座小小的福音堂。1887年,來到淮安的美國傳教士曾在清江浦修建了兩座教堂。賽珍珠幼年時期曾趴在媽媽的懷中,睡眼惺忪地聽著父親洪亮的聲音回蕩在這間小小的教堂內。而今老壩口小學(前身為賽珍珠父親創辦的“愛德女子學校”)及娃娃井一帶,便是她小時活動的主要場所。據當地相關人士披露,這一座位于雞籠巷六號的兩層西式樓房,在2000年因老壩口小學擴建操場被拆除。于是,淮安清江浦的賽珍珠故居只留下一張照片。
1896年,賽家搬到江蘇鎮江,這是位于長江和古運河交匯處的港口城鎮。來到鎮江之初,童年的賽珍珠和父母居住在鎮江山上的一座矮矮的磚木結構的平房里。居舍十分簡陋,除一臺縫紉機,幾無可富余的東西。現在,位于鎮江登云山的賽珍珠故居,是一幢非常漂亮的小洋樓,那應該是她父親任南京神學院函授學院院長后購置的房產。據稱它建于1914年,是一座東印度建筑風格的兩層樓房。
賽珍珠在鎮江的童年是溫暖歡樂的:保姆王媽常牽著她在街頭游逛,買路邊的烤山芋、紙包著的花生米解饞,帶她去寺廟燒香拜佛:下午時光,王媽帶她坐在當地小戲院的硬板凳上度過。她還過各種中國傳統節日、結交中國小朋友、逛熱鬧的集市……賽珍珠從王媽及一起玩耍的中國孩子那里學會了漢語口語。姓孔的家庭教師則教她文言文和中國經書,灌輸孔子的倫理思想,引導她閱讀中國傳統文學,了解中國歷史文化。
后來,賽珍珠在上海等地上中學。1910年,賽珍珠回到美國,考入倫道夫·梅肯女子學院攻讀心理學。1914年畢業后,由于母親病重,賽珍珠為照料母親又回到鎮江。直到1917年,賽珍珠因結婚才離開了留下十八年生活足跡的鎮江。在美國倫道夫·梅肯女子學院畢業生的檔案中,可看到頭戴碩士帽的賽珍珠照片,下面赫然寫著:“籍貫,中國鎮江。”在中國,“籍貫”意思是祖居地,亦可以是出生地。盡管無論從國籍(美國)、祖居地(荷蘭),還是從出生地(美國西弗吉尼亞州)來說,她的籍貫都與中國沾不上邊,但賽珍珠依然這么填寫了,說明鎮江在她心目中的“重量”。
目前,賽珍珠故居建筑保存較好,外部建筑修舊如舊,內部家具和裝修也基本保持了原貌。故居內收存、陳列了賽珍珠的許多著作、資料、生活用品以及中美友好交往的紀念品等。而且賽珍珠故居已經和周圍的賽珍珠紀念館、博愛廣場、博愛亭等建筑,組成了一個賽珍珠文化園。其中,賽珍珠故居重現了賽珍珠生活居住的真實場景,而賽珍珠紀念館則是展示賽珍珠生平和國內外學者研究成果的重要場所。賽珍珠文化園已于2010年被批復為國家AA級旅游景區。
賽珍珠與上海有好幾次邂逅。早在1900年義和團運動時期,母親和王媽帶著孩子們到上海避難。當時賽珍珠九歲,只待了不到一年的時間,但是每一天都備感煎熬,多年后只在記憶中留下一些支離破碎的殘片。那么,在上海避難時他們住在哪里?據說是在靜安寺路附近一個教會大院。
十五歲的賽珍珠開始接受正規的西方文化教育,她先后在幾個學校讀過書,時間最長的是1909年在上海朱厄爾女校,這是位于租界的面向美國、英國僑民子女的學校。這座學校死板的教育給賽珍珠留下了十分惡劣的印象。由于賽珍珠對其他宗教信仰采取寬容態度,比如接受并理解把圣母瑪麗亞看作是觀音娘娘的妹妹,賽珍珠被老師和同學視作異端。作為懲罰,校長朱厄爾小姐命令她接受額外的《圣經》教育,并叫她到收容中國女仆和白人妓女的地方去勞動。
由于賽珍珠家在鎮江,她住在朱厄爾女校就讀時是住校。一開始她和另外兩個傳教士的女兒住在一起,但是卻形同路人。那兩個女孩來自正統的傳教士家庭,在教會大院里長大,從不與中國人來往,不但瞧不起賽珍珠常給中國朋友寫信,而且常向校長告發,說賽珍珠是異教徒。于是,校長干脆讓賽珍珠搬出原來住的地方,單獨住到一間小屋里。
好在不到一年,母親凱麗就認為,這個學校環境不適合賽珍珠繼續學習,就讓她退學回家。1910年,她隨著探親的父母回到美國。這一年,賽珍珠正好十八歲,就在美國接受大學教育。后來,她回憶自己在朱厄爾女校求學的感受時說:“這時候,我已經不再認為自己是個外國人了:真的,我已經有了中國人的思想意識。”
上海朱厄爾女校位于虹口昆山路今景靈堂西側,但原建筑已不復存在。上海朱厄爾女校后來演變為上海美童公學,搬到徐匯區衡山路十號,現為七〇四研究所(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上海船舶設備研究所)所在地,1994年被列入上海市優秀歷史建筑。雖然美童公學與朱厄爾女校有某種歷史傳承,但顯然這里不能認為是賽珍珠住過的朱厄爾女校的建筑,也不能算是她的真正“故居”。
長江中下游的夏季酷熱難耐,于是廬山這片清涼世界就成為避暑勝地。當時許多寄居于長江流域的外國人為了避暑,紛紛到廬山的牯嶺租地,用山谷里的石頭砌別墅。賽兆祥于1897年在牯嶺買下一塊地,蓋了一幢別墅,供暑期度假。此后,每到夏季,賽家便像候鳥一樣遷居廬山,至少住兩個月。賽珍珠愛極了那份只屬于廬山的清涼,她曾這樣回憶:穿過松樹和竹林的時候,路上野花隨處可見:周圍布滿了細細的藤蔓,把一串串星星似的小花牽到樹上:走到半山腰時,幽幽渺渺的山風撲面而來,清爽宜人:從山頂處流下的溪流,在這里匯成清澈見底的池塘……
1916年的廬山之行,對于賽珍珠的生活有著不同尋常的意義。那年她二十四歲,在牯嶺邂逅了日后成為她第一任丈夫、也來自美國的青年農藝師約翰·布克。兩人很快墜入愛河,1917年他們在賽家的花園里舉行了婚禮。
在廬山牯嶺,門牌為中四路三百一十號的房子是一幢小巧而樸素的別墅,房子較低,院子也小。這個賽珍珠居住過的別墅依山而建,歐式風格,花崗石壘起的厚實石墻牢牢地扎在山坡上,涂上紅漆的馬口鐵屋頂優雅地傾斜,木制的百葉窗已被風雨浸染發黑,石階和石墻上爬滿了綠苔。拾階而上,一道回廊圍以石欄。院中高大的樹木濃蔭蔽地,霧中的小屋更顯得晦暗。只是屋里明亮的燈光令人產生錯覺,似乎賽珍珠和她的父母親圍爐而坐,笑語聲聲,忽隱忽現……
1921年秋,母親去世后,全家遷往南京。但賽珍珠夏季仍然不時來到廬山,一則陪伴父親避暑,二則進行創作。廬山的奇峰秀水給賽珍珠注入了不竭的創作靈感,就在1922年夏,在廬山那座別墅里,她創作了第一部作品《也說中國》。后來,她曾多次在著作中寫道:“我忘不了廬山那片神奇的土地。”但1931年夏天,父親在廬山逝世,賽珍珠很快將廬山的別墅賣掉,告別了這個讓她無限依戀又十分傷心的老屋。
廬山這幢留下她一生綿長回憶的老房子幾易其主。如今這幢別墅已被辟為賽珍珠紀念館,對游人開放。別墅經過修整,保留了它應有的滄桑感。門前石階前有木條三角形,一條粗繩子拴起了不規則的青石板,上面刻有中、英文字:“三一零賽珍珠別墅:始建于1897年,為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賽珍珠在廬山居住過的老屋。別墅建筑面積一百四十平方米。有著敞開式的外走廊和傳統歐式建筑的虎窗,淡雅樸素而富于實用。”
1918年,受雇于長老會傳教團的青年農藝師布克,被派往洪澇經常光顧的安徽宿州,進行改良農作物品種的試驗。婚后的賽珍珠隨著布克也搬到宿州農村,開始了新生活。雖然賽珍珠在宿州僅生活了約兩年半,但就是這段彌足珍貴的生活經歷,為她以后的生活和創作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她在《大地》獲獎后曾聲稱,宿州給她提供了素材,提供了使《大地》廣為流傳的人物和他們活動的背景。
賽珍珠在宿州一所教會學校教書,但常隨其丈夫到鄉下走村串戶,一邊充當翻譯,一邊協助進行農業調研。隨著時間的推移,她到的地方越來越多,結識的朋友也越來越多。她深入了解中國農民的過去與現在,感受他們生活中的苦與樂。在這過程中,賽珍珠已與宿州的土地、宿州的人民結下了深厚的情緣。當賽珍珠已習慣并熱愛宿州的生活時,布克在南京金陵大學謀到了新職,加之賽珍珠在鎮江的老母日漸病重,需要照顧,她不得不于1921年秋天與丈夫一起離開宿州。
但是,她是如此喜歡在宿州結交的勤勞樸實的農民,農村所特有的壯觀風景,以及辛勞的鄉土生活,以至于在花甲之年,賽珍珠依舊清晰記得宿州的點點滴滴。她曾飽含深情地說:“住的時間越長,我就越了解那里農村的貧苦農民,而不是那些富人。窮人們承受著生活的重壓,錢賺得最少,活卻干得最多。走訪最接近土地的農家,是尋找農村真實生活的途徑。在農民當中,我找到了人類最純真的感情。”
一個世紀過去了,那貧窮落后的小鎮,如今已成為經濟騰飛、文化底蘊深厚的皖北名城。近年來,賽珍珠在宿州的萍蹤,也成了人們關注追尋的熱點。賽珍珠在宿州生活過的故居共有四處:一在大河南街福音堂院內:二在福音堂西約百米處路北:三在宿州市市委黨校院內;四在宿州市市立醫院院內。福音堂是天主教堂,院落內有大教堂、小教堂、教學樓、牧師院等,為近代宗教式典型建筑群,也是四處故居中保存最好的一處。傳說賽珍珠在這里傳教、講學、居住;福音堂西百米處路北,今為大商場,當年賽珍珠居所已然不見;市委黨校院內樹木蔥蘢,綠蔭遮天,但賽珍珠故居也不復存在;市立醫院內的賽珍珠故居,今為賽珍珠紀念館,西式建筑,兩層小洋樓,樓前有兩株蒼松。現在,她的尚存故居已經被列為重點保護單位和旅游開發項目,成為宿州市的風景名勝地。
1921年布克應聘到金陵大學(1952年與南京大學合并)農學系,任系主任一職,賽珍珠即隨丈夫遷居南京,在金陵大學、東南大學、中央大學教授英語。他們住在由金陵大學提供的位于鼓樓平倉巷(今南京大學鼓樓校區北園西墻根下)的一幢青磚樓房里(現為南京大學科技實業集團公司與南京大學產業辦公室的辦公樓),開始了新的生活。這是一座西式小洋樓,坐西朝東,磚混結構,高兩層,坡屋頂,屋頂建有老虎窗;另建有地下室。大門口有雨篷,以四根西方古典風格的圓形立柱支撐。這座小洋樓已經有將近百年的歷史了,它現在被稱為“賽珍珠故居”。賽珍珠于1921年下半年居住于此,直至1934年離開中國。
1922年,賽珍珠在南京其寓所的樓房小閣樓,花了三個月左右的時間,創作出舉世聞名的系列長篇小說《大地》。《大地》編織了一幅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中國農村廣闊的民俗長卷,并向西方讀者傳達了當時真實的中國農民的生活情景。1931年,《大地》在紐約出版,使賽珍珠一夜成名。她在南京寫作、授課之余,還以四年的時間,將中國古典名著《水滸傳》譯成《四海之內皆兄弟》,1933年出版。
賽珍珠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代表作《大地》、《異邦客》、《戰斗的天使》等幾乎都是在這里創作完成的。賽珍珠后來深情回憶了在南京生活的日子:“在這里,我生活的一部分是在金陵大學、東南大學和后來的南京大學教書,教授英國文學……我住在南京的一所舊磚瓦房子里,房子四周是我喜歡的大花園。在那里,種樹栽花,我丈夫培植蔬菜。我們在花園里,夏天在這里進餐,朋友們帶著孩子同我們一起在這里游憩。”1921年母親病逝后,她就把父親接來南京一起居住。不過,她與布克的婚姻在維持了十八年后的1934年,也在南京走到了盡頭。1935年賽珍珠回到美國定居,但仍然思念著南京。她后來回憶說,南京的許多地方都讓她有家的感覺,而在美國她只有離家的感覺。
2000年5月,“賽珍珠故居”正式掛牌,賽珍珠國際基金會主席理查森女士、賽珍珠曾就讀的美國倫道夫·梅肯女子學院的院長夫婦率領的代表團出席了揭幕典禮。為了紀念校友以及感激賽珍珠對中國人民做出的卓越貢獻,同時也為了推動大學校園文化建設,南京大學于2011年重修賽珍珠在金陵大學的故居,并籌建賽珍珠紀念館,該紀念館已于2012年5月20日正式對外開放。
1935年,賽珍珠的中國歲月接近尾聲。這一年她四十三歲。自從與布克離婚后,賽珍珠的朋友兼出版商理查德·威爾士多次以書信方式向她表達愛意,并專程從美國跑到南京寓所向她求婚,令她感動且歡喜。但一想到與中國的別離,賽珍珠便有諸多不舍,她隱約預感,在美國她其實是一個沒有歸屬感的人,中國已成了她剪不斷、理還亂的“故園”。
此后的漫長時光,賽珍珠依然夢想有朝一日重返她摯愛的中國大地,回到她生活過的鎮江、廬山、宿州、南京……“追尋自己童年和青年時代的夢蹤”,看望那些中國朋友,看望長眠在中國土地上的父母、姐姐和哥哥的墳塋。但由于復雜的歷史原因,她只能通過寫作讓自己重溫舊夢,憶念往事。1973年5月6日,賽珍珠在美國郁郁去世,再也沒有機會回到她視為故園的那片遙遠的中國大地。好在賽珍珠在中國各地的那些故居大多猶在,供中美乃至世界人民參觀紀念,這也許能給在天堂的賽珍珠以若干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