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筱

2018年6月15日,廣州市越秀區六榕街老人飯堂的午餐菜品(鄧華/ 攝)
88歲的楊奶奶開年就迎來了一個好消息。她于去年11月住進的九如城(宜城)護理院,成為國家城企聯動普惠養老的首批試點。
2019年2月,國家發展改革委會同民政部、國家衛生健康委印發《城企聯動普惠養老專項行動實施方案(試行)》,并正式啟動城企聯動普惠養老專項行動。
宜興、南昌、鄭州、武漢、成都、秦皇島、許昌等7個城市作為首批試點,分別與九如城養老產業集團、象湖老年養護中心、愛馨養老服務集團、中國健康養老集團、萬瑞養老服務有限公司、燕達養老機構管理有限公司、怡康苑養老服務有限公司簽約。
“城企聯動普惠養老專項行動是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的創新舉措,對地方來說是新的思路、新的方向、新的辦法。”江蘇省宜興市副市長吳青峰在簽約儀式上說。

2018年12月5日,河北省泊頭市福星園老年公寓的護理人員幫助失能老人進行康復訓練(傅新春/ 攝)
城企聯動,指的是城市政府和企業簽訂合作協議,約定普惠性服務內容及隨CPI等因素動態調整價格機制。
“城市政府和企業相互承諾——城市政府承諾提供土地、規劃、融資、財稅、醫養結合、人才等一攬子政策支持清單,企業承諾落實投資、按約運營、向社會公開、接受監督等責任清單。”江蘇省宜興市發展改革委相關負責人接受《瞭望東方周刊》記者采訪時說。
政府有多大決心,企業有多少誠意,就拿清單來說話。
宜興此次與九如城養老產業集團簽訂的協議約定十年為期,宜興政府將在土地政策、規劃報批、財稅補貼等方面給予對方優惠和支持,并加強養老服務業人才培養;九如城養老產業集團則承諾拿出簽約床位的60%用于普惠性養老,除此之外,還將面向周邊居民和社區提供養老服務和技術指導、人員培訓,提升區域內養老服務整體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專項行動還有一個亮點——國家通過中央預算內投資,支持和引導城市政府系統規劃建設養老服務體系。
宜興市發展改革委相關負責人解釋道:“首批試點中,和城市一對一簽約的都是前期經過篩選的當地養老企業。簽約后,企業可獲得中央預算內投資每張床2萬元的建設補貼。”
“在城企聯動普惠養老專項行動啟動之前,宜興已通過一攬子政策推進養老服務。”江蘇省宜興市民政局副局長許為農接受《瞭望東方周刊》采訪時說。
比如,為培育和引進品牌機構,對在該市注冊并連鎖經營10家以上居家養老服務機構的每年給予5萬至10萬元的運營補貼,對在該市注冊并獲得國家“馳名商標”的獎勵20萬元,獲得江蘇省“馳名商標”的獎勵10萬元。
截至2018年底,宜興全市共有60歲以上老人31.4萬,占全市總人口的29%,但全市現有養老床位尤其是護理型床位不足6000張。
為解決養老服務領域專業人才缺失、人員地位和收入低等問題,宜興市對本科以上學歷的護理人員一次性獎勵6萬元,大專以上的獎勵4.5萬元,中專和高中以上的獎勵3萬元。對在醫養結合型養老機構從業人員根據其從事養老工作的年限發放特崗津貼,最高每月800元。
但高居不下的人力成本和逐漸減少的勞動力人數仍然是制約養老產業發展的瓶頸。
“為了讓普通群眾、工薪階層買得到、買得起、買得好、買得放心,這次專項行動主要對癥解決三個問題。”許為農說。
首先,解決買不到的問題——通過城企聯動的方式,增加普惠養老服務供給,解決護理床位短缺問題。
第二,解決買不起的問題——通過中央預算內投資和地方政府支持政策清單共同打出支持政策組合拳,再加上金融機構的參與,真正為企業投資降成本,切實給老年人實惠的價格。
第三,解決不放心的問題——通過城企簽訂合作協議實現法律約束,通過企業責任清單實現企業自我約束,通過政府部門實現監管約束,通過事前信用評估、事中事后信用監管實現社會約束。以對市場化服務的多維約束,共同提升老年人的安全感。
在九如城養老產業集團董事長談義良看來,“醫養結合”是專項行動必須遵循的原則。
按照《城企聯動普惠養老專項行動實施方案(試行)》,此次行動支持的“醫養結合”方式主要包括:加強養老機構和醫療機構的合作、加強社區和家庭的健康管理服務、支持養老機構開展醫療服務、鼓勵醫療衛生機構與養老服務融合發展、鼓勵興辦醫養結合機構等。
“在城企自愿參加合作的過程中,怎么落實好相互之間的承諾,還有待觀察;聯動效果如何評估,標準還有待完善。”
目前,九如城養老產業集團已承接宜興市6個鄉鎮養老院的運行,并在全市布局了40余個社區養老服務中心(站點)、提供7000個床位,力圖通過全區域覆蓋、全生命周期照護系統性解決區域養老問題。
“每位老人入住前,我們都對其進行語言能力、精神狀態、自理能力等評估,然后將他們分為半護、全護、失智等不同等級。”九如城(新街)康養中心院長助理鄭秋琴接受《瞭望東方周刊》采訪時介紹,“中心配有醫生、藥房、康復等專業人員和設施,一些基本的診療都可以在此完成。”
九如城(宜城)護理院院長鮑偉芳告訴本刊記者,“我們為每位入住老人制作了各自的檔案,隨時記錄他們的身體狀態,并定期安排醫護人員為他們檢查治療。”
入住該護理院的楊奶奶說:“我有老慢支,天冷時頻繁發病,平時掛水吃藥在護理院就可以完成,再也不用折騰了。”
在無錫九如城養老綜合體康養中心的老年失智照顧區,本刊記者看到,區域進出口處均設有門禁,護理人員24小時陪同照顧;走廊和房內設施都進行了適老化改造和特殊保護處理。
“除了常規醫療,我們還開展了音樂、園藝、親近動物等多種療法。”該中心院長陳麗君說。
“醫養結合”并非只在康養中心或護理院院墻之內。
“我們還有一支300多人的專業服務團隊,在宜興提供居家養老援助服務。”九如城無錫公司居家養老服務中心主任王建芬接受《瞭望東方周刊》采訪時介紹,這項服務包括助餐、助浴、助潔、助醫等多方面內容,在政府的支持下向老人免費提供。
作為首批七個試點城市之一,宜興將在2019年完成規劃并報國家發展改革委備案,為之后在全國實施專項行動提供示范經驗。
“《城企聯動普惠養老專項行動實施方案(試行)》明確提出了工作目標。”宜興市發展改革委相關負責人向本刊記者指出——到2022年,要形成支持社會力量發展普惠養老的有效合作新模式,參加城市每千名老年人養老床位數達到 40 張,護理型床位占比超過60%,醫養深度融合,力爭實現“三提升”“兩下降”“一滿意”的目標。
“三提升”是指普惠性養老床位數量明顯提升,服務質量明顯提升,企業可持續發展能力明顯提升。
“兩下降”是指通過土地、金融等多種政策組合支持,推動企業建設運營成本下降,服務價格下降。
“一滿意”是指讓更多老年人受益,提高人民群眾對社會養老服務的滿意度。
為了在三年內實現上述目標,各試點城市將各展其能。
然而,在政策的具體落實過程中,還有些問題需要注意。
北京大學老年學研究所所長陳功認為,中國不同地區發展不平衡的現象特別突出,如何準確把握好老年人不同層次的需求,有針對性地進行精準服務,是一個現實而緊迫的問題。
“接下來,在城企自愿參加合作的過程中,怎么落實好相互之間的承諾,還有待觀察;聯動效果如何評估,標準還有待完善。”陳功說,這些都是實踐中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