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象牙塔里遇見人工智能
隨著近幾年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人工智能”一詞已是無人不知、無人不談。人工智能作為未來我國綜合國力發展的重要一環,早已成為當前各個高校爭相研究的主題之一,能夠獲批開設相關專業課程的院校也定不會是泛泛之輩。
中國科學院大學:我國首個在人工智能技術領域全面開展教學和科研工作的院校。毫不夸張地說,我國所有人工智能相關專業都是由中國科學院大學牽頭帶動而成立的。
華南理工大學:在學校獲批開設工智能相關的專業之前,其模式識別與智能系統(碩士專業)就已經被定為國家四星級學科。不僅如此,學校還成立了專門的機器學習與挖掘實驗室,主要負責認知科學、神經網絡、半監督學習、聚類集成等研究。
談及這些高校,相信同學們還想了解更多,那就讓我們以當前比較熱門的專業方向“計算機應用技術”和“模式識別與智能系統”為例,講講這些人工智能研究相關的專業課程以及對未來的展望吧。
1.計算機應用技術。計算機應用技術一般有兩個大方向,一是研究計算機網絡的應用技術和信息安全技術,二是智能網絡與應用。想必大家都應該聽說過“天河一號”的威名,它是由國防科學技術大學研制、運算速度可以達到每秒2570萬億次的超級計算機。簡單地說,計算機應用技術與人工智能最大的聯系是大數據的獲取與分析、程序算法等。
2.模式識別與智能系統。模式識別與智能系統可能更貼近大眾所認識的人工智能,它主要研究的是圖像處理與分析、智能機器人以及計算機視覺等,近年來較為火熱的概念“城市大腦”就和它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神奇的“城市大腦”能將散布在城市各個角落的數據連接起來,通過對大量數據的分析和整合,對城市進行全域的即時分析、協同指揮、快速調動和集中管理。
迎接人工智能浪潮,我該學習什么?
作為這一個偉大時代的主角,在迎接人工智能帶來的挑戰之時,我們不僅要對未來有所規劃,對各行業的變化態勢有所了解,還要明白這場科技新革命所帶來的利與害。
人工智能時代下的“數據”二字,幾乎撐起了如今絕大多數人工智能產品的天空。對于想要學習人工智能相關專業的學生來說,具有較強的數學、邏輯思維的功底很重要,同學們需要構建好包括計算機、高等數學、統計學、嵌入式等海量知識的架構。在大學本科階段,同學們能夠接觸到的人工智能領域的知識或許都只是皮毛而已,要想在這些方向上有所發展,仍舊需要繼續深造。
同學們在專業選擇和職業規劃中,應當銘記“遵循興趣,注重基礎”的原則。研究人工智能雖說前途無量,但也并非適合所有人。只有想清楚自己的目標是什么,保持自信,才能在追求自己夢想的路途上有一番好作為。
·《求學》小鏈接·
若為了回避人工智能可能帶來的失業風險而放棄自己喜歡的專業或職業,是一件不可取的事情。在未來的學習和工作中,不斷增強個人學習的動力,保持對技術發展的關注,能夠幫助你“逢兇化吉”。要記住,無論是學習還是工作,你首先要擔心的不是被人工智能所擊敗,而是被那些懂得如何利用先進技術的人所擊敗。
即將進入大學的高中生正處在人生的重要階段,建議大家在日常的學習中打好扎實的基礎,積極思考并學會觸類旁通。行萬里路,也要閱書無數。與此同時,同學們可以多培養自己的興趣愛好,多涉獵不同領域的知識,積極參加各種社會活動,這些都可以不斷豐富大家的生活經驗,提高大家的生存能力。
后記:
導師簡介:鄧達強教授,1989年于青島海洋大學畢業。碩士畢業后,鄧達強教授繼續攻讀機械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博士學位,后在中山大學哲學系從事人工智能研究,在重慶大學光電工程學院儀器科學與技術博士后流動站工作,并于2008年入職華南理工大學廣州學院機械工程學院。
哈維爾曾經說過:“我們堅持做一件事情,并不是因為這樣做了會有效果,而是堅信這樣做是對的?!比绻覀兛偸沁^度擔心新事物,兩百多年前我們就不可能造出飛機。就像諾基亞的宣傳語“科技以人為本”那樣,我們要學會正確使用科技的力量,因為劍可傷人,亦能護人。在文章的末尾,給同學們留個小問題:在將來,人工智能是否最終會替代人類?
華南理工大學廣州學院 黎孟度 指導老師 鄧達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