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未

貝克托姆(SbaekThom),柬埔寨傳統皮影戲的一種。
皮影戲發源于中國,從最早的文字記載起,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自十三世紀的元朝開始,中國的皮影藝術便逐漸流傳到了中南半島以及亞歐兩洲的其他國家,各自開花結果,發展出了大量的分支。
柬埔寨皮影戲就是眾多分支中的一種,主要流行于歷史上的真臘吳哥王朝時期(公元802年-1431年),也被稱為“喃戲”。“喃戲”總共有三大類:大皮影(SbaekThom)、彩色皮影(SbaekPor)、小皮影(SbaekTouch)。這里要談到的斯貝克托姆,就是其中的大皮影。
大皮影,從字面看來,這個詞語就是“大塊皮革”的意思。這個名稱道出了它的一個特點:所有的傀儡、場景等道具,都是取材自意外或自然死亡的完整母牛皮,因此十分結實耐用。道具的制作按照一個固定流程:首先會履行一個特殊的儀式,工匠們會拿出經過曬制的完整牛皮,在牛皮上繪制出想要的精美形象,然后將它裁剪出來,用一種名為Kandaol的樹皮溶液進行染色,最后再系上兩根竹棍,便于表演者操持。
這些看似簡單的步驟,都在一天之內完成,其中蘊含著工匠們的大量心血。一個完整的傀儡道具,不僅體積大,在細節描畫上也精美異常,稍微畫錯一筆就會浪費掉整張皮革,只能從頭再來。在當時,斯貝克托姆擔任著類似宗教祭祀的作用,擁有著與面具舞、皇家芭蕾舞一樣的地位。這種被認為是神圣而高貴的藝術表演,只有在例如新年、國王生日、或者迎接外賓等重要而特殊的時刻才會登上舞臺,因此一年也看不到幾次。其主要表演劇目是《羅摩衍那》,表現了印度古代宮廷內部和列國之間的斗爭;其間穿插了不少神話傳說和小故事,篇幅宏大。
隨著故事情節的發展,舞臺上聲色交織,幕上光影浮動,角色命運也瞬息萬變,既有精彩的敵對打斗,也有婉轉的愛情纏綿。在鑼鼓緊密的伴奏和兩位旁白的襯托下,《羅摩衍那》中的一切人神鬼怪,一切悲歡離合,一切恢宏悲壯,盡都呈現于這塊幕布之上。
觀眾們都深深陶醉于這精彩絕倫的表演中,也不禁為角色的命運轉折雀躍歡呼,或是扼腕嘆息……表演結束后,場中掌聲雷動,經久不息。
然而如此宏偉瑰麗的藝術,卻隨著王朝的衰落而不得不走向衰落,并在上世紀70至90年代,受到紅色高棉政權和內戰的影響,一度近乎銷聲匿跡。直到90年代末期,才開始慢慢地恢復演出。
2005年,斯貝克托姆被正式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