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思想,高小平,強騰,雷燕云
(延長石油集團油氣勘探公司,陜西 延安 716000)
延長-延川探區位于陜西省延長縣與延川縣東部,構造上隸屬于鄂爾多斯盆地東南部,研究區塊東西寬47km,南北長85km,總面積3995km 。2006年區內第一口探井延107井現場錄井發現古生界含氣顯示12層,總厚47.1m。經過10余年的陸續勘探,至2018年12月31日,已達到基本探明條件。為了對氣藏合理開發,明確有利儲層的分布與優質儲層優選工作就離不開儲層特征研究,因此通過對儲層巖性、物性等評價將對研究區氣藏的科學開發具有具實際意義。
研究區上古生界儲層砂巖主要為石英砂巖、巖屑砂巖以及二者之間的過渡類型。根據1106塊巖石薄片統計,其結果顯示:本溪組石英含量高,山2段、山1段和盒8段沉積受北部物源影響因,巖屑含量增加。碎屑成分以石英為主,巖屑次之,長石含量很少。巖屑類型以變質巖為主,含量占到總巖屑的67%;巖漿巖、沉積巖、火山碎屑巖等相對含量在4%-7%;高嶺石和重礦物少量。巖屑組分容易酸蝕形成次生孔隙,從而使儲層得到改善。
填隙膠結物主要有硅質、高嶺石、方解石、菱鐵礦、白云石、鐵白云石、凝灰質等,其中硅質相對含量達32%;高嶺石和方解石含量達20%;菱鐵礦相對含量達10%;白云石、鐵白云石、凝灰質等相對含量均小于10%。雜基主要類型有泥質、粘土、綠泥石和水云母四種,其中水云母相對含量占到一半,泥質、粘土和綠泥石占一半[1]。
研究區發育有原生孔隙、殘余粒間孔隙、溶孔隙以及有少量的微裂縫性孔隙。盒8段孔隙類型以巖屑溶孔為主,次為晶間孔和粒間孔;山1段以長石溶孔和粒間孔為主,次為巖屑溶孔;山2段以巖屑溶孔和粒間孔為主;本溪組以粒間孔為主[2]。
其中粒間孔與粒內溶孔最為發育,原生粒間孔隙喉道相對粗、連通性較好,碎屑顆粒間基本無填隙物保存。受成巖作用的改造,該類型的孔隙僅在本溪組較常見。酸性成巖環境下,沿長石解理、雙晶的晶面形成樹枝狀、柵狀、網格狀和篩狀溶蝕孔隙,孔隙常與顆粒邊緣相通或與溶蝕粒間孔隙相連,可觀察到殘溶長石晶體。該碎屑顆粒溶孔比較發育,在多個層段都可見到。
研究區孔隙度最小為0.5%,最高為13.12%,平均孔隙度為5.69%,絕大多數集中在4%~6%之間;滲透率最小為0.01,最高為31.20×10-3μm2,平均滲透率為2.81×10-3μm2,絕大多數集中在0.04×10-3μm2~ 0.1×10-3μm2之間。砂巖總體物性屬特低孔、特低滲儲集層。
以儲層巖性、物性為基礎,結合毛管壓力曲線特征建立了儲層綜合分類評價標準(表2),將上古生界儲層劃分為Ⅰ~Ⅳ類,分別對應好、中、差、非儲層。由于各氣層層間特性非均質性,各類儲層分類在基本相似的基礎上,又具有一定差異性。
盒8和山1段中Ⅰ類與Ⅱ類儲層不到20%;山2段Ⅰ類、Ⅱ類儲層比例低于20%;本溪組Ⅰ類和Ⅱ類儲層占37%。各單元儲層類型分布比例與試氣結果具有良好的一致性,表明山2段和本溪組為研究區主力儲產層。
(1)延長-延川東部探區古生界儲層砂巖主要為石英砂巖、巖屑砂巖以及二者之間的過渡類型,孔隙主要為原生孔隙、殘余粒間孔隙、溶孔隙以及有少量的微裂縫性孔隙,其中粒間孔與粒內溶孔最為發育。
(2)上古生界主要發育特低孔、特低滲儲集層,平均孔隙度為5.69%,絕大多數集中在4%~6%之間;滲透率最小為0.01,最高為31.20×10-3μm2,平均滲透率為2.81×10-3μm2,絕大多數集中在0.04×10-3μm2~ 0.1×10-3μm2之間。

表2 研究區盒8-本溪組砂巖儲層分類評價標準表
(3)通過儲層綜合評價認為各段儲層大體相似,但又略有有異。各段儲層類型分布比例與試氣結果具有良好的一致性,表明山2段和本溪組為研究區主力儲產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