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賽玲 曹夢雅
浙江省天臺縣中醫院 浙江 天臺 317200
筆者采用富血小板血漿技術(PRP)結合外側膝眼穴位貼敷治療膝骨性關節炎50例,取效滿意。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筆者收集2017年3月至2018年6月期間在我院骨傷科住院的100位膝骨性關節炎患者,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50例,其中男15例,女35例;年齡42~76歲,平均59.0歲;病程5個月~8年;雙側、單側膝關節痛分別占有22例、28例。對照組50例,其中男10例,女40例;年齡48~77歲,平均62.5歲;病程6個月~7年;雙側、單側膝關節痛分別占有14例、36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顯著性(P>0.05)。
1.2 納入標準:①符合《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中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診斷標準;②符合美國風濕病學會膝關節骨性關節炎診斷標準。經我院倫理委員會審核備案,全部受試者在試驗前均予以宣教,患者贊成后簽字知情同意書和加入試驗志愿書。
1.3 排除標準:①未遵照約定醫治,沒法判定結果者;②不能堅持本醫治方案或對本研究用藥呈現任何不良反應,半途退出者。
2.1 治療組:采用富血小板血漿技術結合外膝眼穴位貼敷治療。富血小板血漿技術:依據無菌操作的法則,強調所有在職的醫護人員必需嚴格堅守。護士均選取患者的肘前靜脈,使用一次性器材抽取患者全血36ml送化驗室。化驗室技術人員采用枸櫞酸鈉藥物抗凝,利用離心裝置收集血液中富含血小板的血漿(約4~5ml)。醫治前醫生利用5%氯化鈣(需1ml)注射血漿內來刺激血小板,在2h內用一次性針筒將其注入患病的膝關節內,注射位置利用無菌敷料覆蓋在局部。結束后護士做好健康宣教,告知病患活動若干次膝關節,防止劇烈活動,每月治療1次,連續3個月。穴位貼敷藥物組方以獨活寄生湯加減組成:獨活9g,桑寄生、杜仲、牛膝、細辛、茯苓、肉桂、防風、川芎、人參、甘草、當歸、芍藥、干地黃各6g。方法:按組方將諸藥調配、研磨好成粉狀待用,用溫水加少量蜂蜜調和成膏體狀,再將膏藥搓成蠶豆般大的丸藥若干個,置于3cm×3cm舒適妥貼膏的中間,溫度38~42度,貼于患者的外膝眼穴,若患者沒有明顯過敏癥狀,于4~6h后取下,每日1次,連續4周。
2.2 對照組:口服西樂葆膠囊,0.2g/次,1日1次,服3~4周;口服鹽酸氨基葡萄糖膠囊0.75g/次,1日2次,服6周。
3.1 療效標準:痊愈:腫脹疼痛全然不復存在,關節效能厘正;顯效:疼痛大部分削弱,腫痛約摸消失,關節功能與尋常人相似;有效:腫痛些許減少,關節效能小范圍改良;無效:腫脹疼痛全然沒有變動,關節效能沒有往好的方向修正。
3.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膝骨性關節炎可歸屬于中醫學中“骨痹”范疇,其病位在膝蓋,病機為肝腎虧虛,機體受寒,致使氣血不暢,經絡不通引起骨痹。富血小板血漿可由患者自體外周血分離獲得,無免疫排斥反應[1],對早、中期膝關節退行性病變病患有很好的療效,可以減少疼痛發生,改善膝關節活動,提高患者生活質量。本次研究選取外膝眼主治膝痛、腿痛。貼敷組方內各藥物調配后具有補益肝腎、強健筋骨的功效,在針對因外感風寒濕邪、內傷肝腎不足引起的痹癥時具有顯著療效。通過藥力和穴位的兩重作用,使藥物有效成分通過開泄的腠理以溫熱之力直達膝關節病所,標本同治,起到舒筋止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