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國群
浙江省嘉興市第二醫院 浙江 嘉興 314000
帶狀皰疹是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感染而引起的急性皰疹性皮膚病,急性期施治大多能取效,但有些帶狀皰疹患者雖然急性皮膚癥狀治愈,但病損局部殘留劇烈疼痛,稱為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PHN),是一種頑固性疼痛綜合征。筆者自2011年3月至2016年12月采用針刺丘墟穴為主治療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患者33例,并與口服阿米替林的33例進行對照觀察,取得滿意的臨床治療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本院門診符合診斷標準的病例66例,隨機分成兩組,其中治療組患者33例,其中男19例,女14例;年齡為50歲~80歲,平均年齡62.5歲;病程為6月~3年,平均病程為12.2月。對照組患者33例,其中男17例,女16例;年齡為51歲~81歲,平均年齡62.3歲;病程為5.0月~2.8年。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診斷標準:參照《中西醫結合皮膚病學》中PHN的診斷標準[1]:①既往有帶狀皰疹病史,臨床治愈后出現疼痛持續1個月以上;②有明顯按神經支配區域分布的痛覺觸覺異常,局部可有色素沉著;③疼痛的性質為陣發性刀割樣或閃電樣發作痛或持續性燒灼痛,緊束樣疼痛;④患區內有明顯的神經受損后的其他不適感,如癢、緊束感、蟻行感等;患者心理負擔沉重,情緒抑郁,睡眠障礙。
2.1 治療組:采用針刺治療。患者取仰臥位或端坐位,暴露足踝部。取75mm 30號毫針,深刺丘墟穴,針尖指向照海穴方向進針,針深50mm以上,施捻轉瀉法,患者覺局部較強針感并向小腿或足心放射,施術后退針,將針置于1.0~1.5寸深度留針30分鐘,并配以疼痛相應水平線上的夾脊穴針刺。每天治療1次,5次為1個療程,療程間休息2天,治療3個療程后進行療效評價。
2.2 對照組:予阿米替林25mg口服治療,每天1次,睡前服用。7天1個療程,共治療3個療程。
3.1 療效標準: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中有關脅痛的療效標準擬定[2]。痊愈:局部皮膚疼痛消失,皮膚感覺正常;顯效:局部皮膚疼痛明顯減輕;有效:局部皮膚疼痛有所減輕;無效:局部皮膚疼痛無改善,甚至加重。
3.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的主要癥狀是脅肋部的劇烈疼痛,疼痛的性質有如針刺樣、燒灼感等,輕輕接觸衣服,即可引進劇烈疼痛,且大多影響睡眠,甚至徹夜難眠,喜用被子等物頂住疼痛部位方始緩解,特別在入睡與天亮氣溫低時疼痛加重。該病按其癥狀多屬于“脅痛”范疇。據文獻報道治療多取陽陵泉等穴為主,但療效不夠確切。陽陵泉為膽經的下合穴,《靈樞·邪氣藏府病形》中載“合治內府”,治療膽腑疾病,偏于調治腑實證,如口苦、脅痛,故以帶狀皰疹急性期取之甚宜,后期已無口苦等腑病表現,故效果不佳。后期病損局部殘留劇烈疼痛,以膽經病為主,病后原氣受損,老年人尤其原氣不足,氣化不及,臟腑功能低下,致經脈不通而疼痛。故取足少陽膽經的原穴丘墟為主,因原穴是臟腑原氣經過和留止的部位,《靈樞·九針十二原》曰“五臟有疾也,應出十二原”“五臟有疾,當取之十二原”,針刺原穴能扶正祛邪,調和內外,宣導上下,通達一身之原氣,調節臟腑的各種機能,促使陰陽平衡。故取丘墟穴對膽腑及足少陽膽經經脈疾病均有治療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