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爾夫岡.韋爾施是國內讀者較為熟悉的當代德國美學家,他在中國出版過的著作有《重構美學》《超越美學的美學》《視角的轉變——美學的新路向》等.本書是他2017 年在復旦大學中文系系列講座的合集,涉及的內容包括德國古典美學、人類學美學、演化論美學、音樂美學、藝術創作以及跨文化美學研究等.
作者本人一直倡導一種重構美學和超越美學,其基本主張是反對以藝術為核心的流行美學,反對美學脫離實際的抽象化傾向,呼吁日常生活的審美化,希望美學理論能夠對日常生活的審美現象給予足夠的關注.作者在本書中提到了以康德為代表的形式主義和主觀主義美學傳統,他希望當今美學能夠突破這種傳統的藩籬,拓展美學的疆域,真正與日常生活接壤.因此在本書中,作者特別關注藝術對現實的影響,試圖超越人與世界相互對立的二元論傳統.在作者看來,從狄德羅開始,西方思想中逐漸確立了一種人類中心主義的現代性基本范式,其在美學中的滲透和影響一直持續至今,這種范式的基本前提是,一切事物都以人類為中心——建立更好的人類社會、發展服務于人類的技術、利用自然為人類牟利,等等,人被看作是萬物的中心.這種人類中心主義是作者強烈反對并努力去突破的,他由此提出了一種演化論的美學角度,希望在生物性、演化論和科學實驗的視角基礎上來反思人與世界的關系,嘗試擺脫人對世界的自我主觀臆斷,使美學從抽象的空中樓閣回到較為實際的現實中來.這是一種令人欣喜的嘗試,并且這種嘗試逐漸得到美學界的廣泛認可.
作為一系列美學主題講座的合集,該書的內容不僅涉及康德、黑格爾、席勒、歌德等美學思想家,同時也討論了馬列維奇、蒙德里安、杜尚、丟勒、貝多芬等諸多藝術家的作品,以及現代藝術中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藝術現象.所涉及的藝術歷史跨度大、門類豐富,從古希臘的雕塑藝術到20 世紀的建筑藝術,從裝置藝術到日本庭院,對藝術的切入和評價信手拈來、游刃有余,以不同的藝術種類闡釋美學中的共性問題,啟發讀者思考不同門類藝術之間的共通性,這對我們面對當今藝術學與美學交叉融和的態勢具有啟發性.正是這種廣泛涉獵并收放自如的話題,使本書對藝術學、美學、哲學專業的學習者和研究者都頗有啟發.
該書流暢的講座式行文及譯者嚴謹貼切的翻譯,給讀者帶來一種輕松而又引人思考的閱讀體驗.但也正因是講稿,所以很多問題未能深入展開,例如作者認為,美學應當回歸到日常生活經驗中,但并沒有提出任何明確的主張,對于美學在當代的發展前景和新范式,也沒有給出比較有效的建構方式或核心范疇,這使得本書顯得比較理想主義,在思想深度方面較為淺顯并缺乏相應的說服力.當然,鑒于這只是一本講稿合集,對于作者的這種只拆不建的著述方式,或許還是應該給予一定的寬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