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鐸霖
(浙江工商職業技術學院 體育與軍事教研室,浙江 寧波 315012)
高校體育作為學校體育和社會體育銜接的主要環節,近年來,隨著“一帶一路”中華民族復興之路的不斷展開、杭州G20峰會和廈門金磚會議的順利召開,特別是黨的十九大的勝利召開,標志著中國正以大踏步的節奏在不斷促進世界經濟可持續發展,正在不斷布局中國在國際大戰略中的地位和影響力。中華民族正以大國的風范領騷于世界民族之林。然而,作為強民族之軀的國民體質近年來卻每況愈下,特別是在校學生的體質健康狀況有的測試項目呈下降趨勢,近視率、肥胖率、亞健康率的不斷攀升已引起國家、社會和廣大家長的極大關注。
近年來,隨著“全民健身”和“陽光體育活動”逐漸在全國各大院校內蓬勃開展,各大院校對體育課程教學和課外體育活動的重視程度也在不斷提升。然而受“應試教育”模式的潛移默化和高科技電子產品在學生中的泛濫使用,大學生普遍對體育課程的學習動機、態度、能力等方面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響,對體育鍛煉、體質健康等方面存在著輕視、回避等現象,體育活動已成為大學生校園生活的附屬品,體育課堂教學中學生往往是在消極、被動和抵觸的情緒狀態下參與學習和練習,在這種心理的驅動下要完成教學大綱所規定的教學目標、教學任務和教學內容已成為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因此,公共體育教育課程模式的改革已成為各大高校亟待解決的一項難題。
根據《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和《體育法》的相關規定,要求普通高等院校都要設置體育課和課外體育鍛煉。現階段全國各大高校對在校學生的體育教學組織形式也基本上以體育課和課外體育活動相結合的組織形式為主,但是在實際操作層面上卻常常是體育課堂教學都相對有組織、有秩序,而在課外體育活動的組織和管理上卻常常顯現無組織、無秩序、無效果的“三無”產品。盡管受傳統教育、“應試教育”以及獨生子女家庭的影響,學生普遍從小生活比較優越,意志力差,吃苦耐勞精神薄弱,體育基礎缺乏等眾多因素的影響;但當前大學以“以課堂教學為中心” 教學思想進行體育課程設置、以競技體育項目為主要教學內容、以教師為教學和評價主體進行體育教學、組織、考核和評價的體育課程體系,進一步導致影響了學生參與體育活動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失去了參與體育鍛煉的積極性和興趣性,無法培養和養成良好的主動鍛煉的習慣,從某種意義上講,嚴重抑制了學生對體育鍛煉的欲望,從而給廣大在校大學生的體質健康發展造成不良的影響。
公共體育教育“課內外一體化”課程模式作為近年來我國各普通高校體育教學課程改革的關注點,目的在于在以“健康第一”、“終身體育”為指導思想,在現有的體育課堂教學基礎上,通過豐富、強化和延伸體育學習、身體鍛煉的時間、空間,全面促進和改善大學生的身體、心理、社會適應能力、吃苦耐勞、頑強拼搏和團隊合作精神,以達到國家制定的人才培養目標,更好地為實現社會主義中國夢建立良好的身體素質。
“課內外一體化”課程模式與傳統的體育課程教學模式相比,首先,在教學形式上得以豐富,從傳統的“大學教師、中學教材、小學教法”提升為“自主選課、自我監督、自主評價”,從單一的課堂教學向課堂與課外鍛煉相結合,并向校內外相結合過渡。其次,在教學效果上得以提升,從傳統的“要我學”變為“我要學”,課程內容選擇也偏重于根據自身的需求和愛好,課程進度也可以依據自身的情況進行適當的調配和安排。第三,學生在器材和合作人員的選擇也可進一步趨于合理性、交流性和公平性。第四,從教師的角度上,教師能夠充分發揮自身的專業特長,避免出現授課項目、內容與專業相關度差而出現勉強教的現象;在教學時間上,從單一的傳統課表所列教學任務逐漸向全天候、全覆蓋改變,充分考慮學生的學習、生活和活動時間,使用教師的教學在某種意義上更趨個性化,在教學空間上,從傳統的體育運動場館逐漸向生活區延伸和輻射,使學校有效運動面積得以擴大,一方面解決各高校人均運動面積少的問題;另一方面也為群眾性、趣味性和小眾性體育項目的普及提供有利的活動保障。第五,從效果和評價角度上,通過課內外體育活動和體育鍛煉,學生可以進一步對課堂教學內容和要求在日常體育活動中得以消化與吸收,“反芻”式體育教學方式可以最大限度地提升教與學的效果,從而使學生在校期間掌握1~2項有助于終身體育鍛煉的項目和運動技能。在教學評價上也從過去單一的教師評進化到教師評價、學生評價、觀眾評價和社會評價相結合的優質評價體系中,使體育教學評價體系更全面、更科學、更公正。
通達對國內各大高校在實施“課內外一體化”課程模式現狀情況進行分析的基礎上發現,當前學校體育課程在設置上基本上與傳統的體育課程設置內容相一致,還是以傳統的三大球、三小球、武術、健美操、瑜咖等項目,課程內容也基本上延用了中學階段的教學大綱,還不能滿足當代大學生的在校期間體育活動與體育鍛煉的需求,造成一部分學生在體育體質鍛煉時隨機地、被動地選擇體育項目,很大程度影響了學生參與體育活動的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導致整個教與學過程效果不明顯,從而造成一大批體育資源的浪費,課外活動也出現了流于形式、形而上學的現象。
由于種種原因,現有過程中高校體育教師隊伍的人數往往都比較緊缺,體育教師除了需要完成繁重的課堂教學任務以外,還需要應付職稱評定、運動隊的訓練與比賽等事務,很少有更多的精力投放到課外體育活動的精心組織、策劃與管理,再加上課外體育活動的時間往往都會安排在早上、下午、晚上和雙休日,而這些時間段又容易與體育教師運動隊訓練與比賽、個人的家庭生活、休息和學習相沖突,給廣大體育教師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和精力上壓力,如果勉強進行體育指導,往往最后的教學效果也是不會太理想,從另一層面上也嚴重地影響了學生參與課外體育鍛煉的積極性。
現有各高校在實現“課內外一體化”課程模式的過程中的課外活動主要是以俱樂部或社團組織的形式開展工作,但各俱樂部或社團的組織機構主要是以校團委或學工部進行管理和考核,因此在整個課外活動的實行過程就出現了職能部門、體育部門、學生自主組織共同管理的現象,這一現象從理論角度上來看是沒有什么問題,但是在具體的實際操作卻會出現“三不管”的現象,造成許多的俱樂部或社團組織成員多,活動時參與人數少、參與度差、效果不理想現象。
另外,任何課外體育鍛煉的實行離不開體育場館、體育器材和經費的保障。而現在種類繁多的各種體育俱樂部和體育社團都需要一定場地器材作保證,而現有的各類高校的體育場館、器材都還是比較緊缺,只能應付日常的體育課堂教學任務,還遠遠不能滿足廣大青年學生的課外體育活動的需求。在經費管理上,課外體育活動的經費下撥主要以學校專項經費和與體育部門的體育訓練比賽經費相捆綁二種形式,無論哪種形式都會出現“僧多粥少”的情況,這種單一的經費來源也很大程度上影響和制約了公共體育教育“課內外一體化”課程模式的實施。
用發展的眼光和科學發展觀的高度樹立大課程觀的理念,高校體育教育是一門綜合性的學科,它不僅要符合在校大學生性別、年齡、生理和心理的特征,而且要具備各自的未來職業特征和多元化、正能量的教育功能,單一的體育課堂教學和課外體育活動遠遠達不到青年學生的年齡、未來職業特征,也不能更好地起到教育功能和培養終身體育鍛煉的功能,只有科學地、有機地、全方位地將課堂體育教學與課外體育活動無縫地銜接起來,樹立大課程觀的理念,建立完善的公共體育教育“課內外一體化”整體課程體系才能適合社會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所需的人才的總體要求。
因此,各高校應在《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的總體指導下,貫徹執行十九大的會議精神,結合本校的實際情況,建立包括體育課堂教學、課外體育鍛煉、社團活動、學生體質健康測試、思想政治教育和校園體育文化建設等元素構成的大體育課程觀(圖1)。

圖1 公共體育教育“課內外一體化”大體育課程觀
大體育課程觀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第一,樹立以課堂教學為核心的教育理念,達成一切為教學服務的觀念,領會教學大綱的深層含義,把教案做精做細,確定有效的教學目標并在教學過程中真正落實。第二,把課外體育鍛煉、社團活動、學生體質健康測試、思想政治教育和校園體育文化建設納入體育課程的規劃與建設范圍,加強課堂思政的力度,鞏固和培育課外體育鍛煉和學生體育社團建設、強化學生體質健康測試的訓練,把校園體育文化納入到整個學校的校園文化中去,建立良好的體育教學外部環境。第三,確立以課堂教學為核心,課外體育鍛煉、社團活動、學生體質健康測試、思想政治教育和校園體育文化建設并駕齊驅的教育氛圍,從根本上加強了課堂教學以外的教學培養,形成教育觀念、健康理念、目標定位相互一致,形成內容與形式互為補充、點與面相互呼應的立體化結構的整體效應。
公共體育教育課程目標是關系到學科建設的指導思想和為社會和地方建設培養什么樣的人才的大問題,為了貫徹執行《綱要》的精神,體現高校體育“健康第一”、“終身體育”的指導理念,把體育課程基本目標和體育課程發展目標作為公共體育教育課程的總目標(圖2),在全面提高廣大在校大學生的體質健康和掌握基本運動技能、運動技術的基礎上,全面發展學生的道德品質、身體健康、心理健康、協作能力、頑強拼搏精神、集體主義思想和適應社會的能力。

圖2 公共體育教育“課內外一體化”課程目標體系
課程教學內容是體育教師進行理論與實踐教與學雙邊關系的重要依據,是整個教學過程的靈魂,也是學生獲得增強體質、掌握健康知識、學會運動技術、提高運動技能的主要來源和關鍵所在。
在選擇課程教學內容時必須要符合《綱要》所規定的教學要求,聯系本校的教師的專業情況、場地器材,結合本地區的區域經濟的社會需求與發展的背景,確定實踐性與理論性相結合、體育性與思想性相結合、傳統性與發展性相結合、選擇性與科學性相結合、區域性與民族性相結合的原則。在充分考慮群眾性體育項目的同時,還需要突出重點,強化校本教材內容,加強特色項目建設和高水平運動隊的訓練與競賽,構建一個群眾體育與特色體育共存、課堂教學與課外鍛煉相兼容的公共體育教育“課內外一體化”課程教學內容體系。
根據《綱要》的相關要求,四年制大學必須在一、二年級開設體育必修課,計128課時,三年制學校必須在大一和大二第一學期開設體育必修課,計108課時。各校可以根據自身的條件開設盡可能多的體育選項課,除了傳統的體育項目,建設各校在充分調查與了解學生的項目喜愛情況的前提下結合本校的師資力量和場地設備,開設一些符合當代大學生身心健康、喜聞樂見、新穎時尚、職業技能性強的體育休閑項目,以滿足廣大在校學生體育需求和體育愛好,為學生在以后的職業、生活和學習打下扎實的體育體能、技術和技能基礎。
在課程結構和組織形式上,在充分調動現有體育教師專業技能的基礎上,加強挖掘本校具有一定體育專項能力的其它專業教師參與到體育教學與指導中,加強對學校內部各級各類學生單項體育協會、體育俱樂部、體育社團等體育組織的管理和指導,在學校黨委和體委的統一領導下,理順與校學工部、團委、學生會的關系,建立互通、互助、共建、共管、統籌、協作的體育活動運行機制,并依托校體育部和各學生體育社團做《大學生體質健康測試》訓練、測試、數據錄入和分析評估工作。
在課程形式上,可以采用“1+1+1”模式,即體育必修課+選修課+網絡教學課的形式,在加強體育必修課和選修課的基礎上,充分利用現有校園網絡平臺開發體育網絡課程資源,建立體育運動咨詢和互動平臺、網上教學、網絡專題講座、網絡體育理論學習與考試系統、體育資源下載和成績查詢系統等,形成網上網下互動、課內課外聯動的校園體育文化氛圍,使學生形成“體能+基礎+技能”的發展趨勢,為學生走上工作崗位打下良好的體質儲備和終身體育鍛煉奠定扎實的基礎。

圖3 公共體育教育“課內外一體化”課程結構示意圖

圖4 公共體育教育“課內外一體化”課程評價與反饋體系
依據高校人才培養目標和公共體育教育“課內外一體化”教學目標,建立以課內和課外評價體系,以終結性評價和過程性評價相結合的方式,注重參與性、基礎性、體能性、態度性、過程性目標體系,在加強學生體質健康和體育專項知識技能學習效果的基礎上,又關注學生身體素質發展和自我學習與鍛煉的能力培養,同時還可以對課程情況、學習過程、疑難問題、技術動作、鍛煉效果等進行及時的反饋、診斷與指導。
公共體育教育“課內外一體化”課程模式是在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會議精神和《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的基礎上構建的,它在傳統體育教育的基礎上科學地將學生課外體育活動、體質健康鍛煉與測試有機地納入到體育大課程中,化解了長期困擾高校課外體育活動中存在的問題和面臨的困境,有利于課堂教學與課外鍛煉同步發展、有利于增強學生體質健康和提高競技水平和諧發展,為高校積極開展“陽光體育活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