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宇丹,朱振杰,金紅珍,季艷云,徐希德
高血壓腦出血是一種多發病、常見病,目前多通過手術進行治療,但術后易出現肢體運動功能障礙,導致病人出現長期臥床[1]。多數偏癱病人均需采取早期康復訓練,但訓練過程中難以將平衡、邁步、負重3個要素有機結合,易出現異常步態[2-3]。近年來,有學者提出將電動康復機應用至日常治療與護理中,但相關研究尚少[4]。為探討電動康復機應用于腦出血偏癱病人早期康復護理中對下肢運動功能及生活質量的影響效果,現選取52例腦出血偏癱病人給予電動康復機訓練,對比早期康復護理,分析結果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5年2月至2016年2月南通大學附屬醫院收治行早期康復護理的康復期腦出血偏癱病人52例作為對照組,其中男41例,女11例;年齡范圍為35~80歲,年齡為(64.02±13.36)歲;觀察組:選取2016年3月至2017年3月在對照組基礎上行電動康復機訓練的康復期腦出血偏癱病人52例,其中男40例,女12例;年齡范圍為33~79歲,年齡為(65.85±12.98)歲。兩組一般資料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1.2 納入標準①符合由中華醫學會制定的腦出血標準者[5];②認知正常、意識清楚者;均為行手術治療者;③病程≤6個月者;④一側肢體出現偏癱者,肌力0~2級(6級分類法);⑤本研究符合《世界醫學協會赫爾辛基宣言》相關要求,征得病人或其近親屬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3 排除標準①伴有心理障礙疾病者;②具有下肢關節疾病者;③具有嚴重心血管疾病者;④臨床資料缺少者。
1.4 方法
1.4.1對照組 行早期康復護理(病情穩定后)。(1)心理疏導。腦出血偏癱病人多出現嚴重的情感及心理障礙,表現出焦慮、抑郁、失望、悲觀等情緒,因此護理人員應向病人講解腦出血相關知識,逐步開導,平復其情緒,盡可能給予其鼓勵與關心,針對病人文化程度、病情輕重、認知程度等方面,采取相應護理措施,熱情、真誠地與病人交流,消除疑慮,解答疑問,幫助其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2)保持患肢體位。護理人員讓病人采取仰臥位、健側臥位或患側臥位,定時交替更換,每2小時一次,要求將患側臥位肢體良好擺放,避免壓瘡發生。(3)肢體功能訓練。①床上運動:護理人員對病人實施床上移位、翻身、坐位和坐起平衡訓練,逐步將臥位轉變為坐位。訓練時嚴禁對病人強行拖拉,避免關節出現受壓、損傷;行坐位訓練時,要求病人放慢動作,預防體位性低血壓。②站立訓練:訓練內容包括步行訓練、站立平衡訓練、手杖使用、上下樓梯。行站位步行訓練時,要求由專人在病人患側旁加以保護,避免由于摔倒而出現再次損傷。護理人員可在訓練初期于患側給予適當幫助,隨著病人逐步康復,護理人員隨之減少幫助,盡可能讓其獨自完成。③肢體關節訓練:護理人員協助病人進行關節活動,遵循先大關節后小關節的順序,活動幅度逐步增加,循序漸進,盡量做到完全伸直、屈曲。護理人員充分利用病人健側肢體的功能,協助進行患側肢體活動,活動量以病人能耐受為原則,活動時密切觀察病情變化,一旦癥狀加重則立即停止訓練。(4)日常生活能力訓練。護理人員指導病人進行刷牙洗臉、穿脫衣服、使用餐具進食等日常活動訓練,并采取搭積木、套圈、投球、撿豆子、撥算珠等訓練,促進日常生活能力提高。
1.4.2觀察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行電動康復機訓練,每次30 min,2次/天,干預時間為8周。選取電動康復機(上海璟和技創機器人有限公司制造,型號Flexbot)進行訓練。通過協調控制病人髖、膝、踝關節,帶動模擬正常人行走方式,使訓練模式具有生理步態。護理人員于訓練前測量病人腿部長度,調節綁帶尺寸及裝置。初始參數設置如下:①適當調節減重,調節原則為病人進行步行訓練時,雙腿膝關節不彎曲,設置初始減量為體質量的60%,系數范圍0.2~0.7(由系統自行設置);②設置引導力為30%,進一步影響病人步態模式;③調節適宜的步速,控制步速于1.5~1.7 km/h左右;④使用綁帶于踝關節背屈10°位固定足部。護理人員依據病人身體恢復及步行能力,在確保步態正常的前提下,逐步減少引導力及體質量支持,提高步行速度。訓練時,護理人員將病人患側上肢保持手指伸展、肘關節伸展、肩胛骨伸展或于體側欄桿處放置,促使軀體充分對抗重力伸展,減少聯合反應,避免由于肩關節半脫位引起不良姿勢或肌張力異常的出現。
1.5 觀察指標兩組均實施8周護理。(1)下肢運動功能:采取簡式Fugl-Meyer運動功能量表(FMA)于護理前、護理2周、4周、6周及8周后評分。量表內容包括有無反射活動、伸肌協同運動、屈肌協同運動、伴協同運動的活動、脫離協同運動的活動、反射亢進、協調速度和能力7個維度,共17個條目,最高分為34分,分數越高則下肢運動功能越強[6]。(2)生活質量:采取生活質量量表(QOL)進行測評,測評時間為護理前、護理2周、4周、6周及8周后。量表內容包括家務、經濟及工作狀況、心理狀態、戶外及休閑活動、家庭關系5個維度,共25個條目,采取6級評分制,最高分為150分,分數越高說明生活質量越好[7]。(3)臨床療效:記錄兩組護理8周后療效情況[8],包括痊愈、顯效、有效、無效。痊愈:病人行動自如,肢體功能恢復,病殘程度0級;顯效:病人大部分肢體功能恢復,病殘程度1級;有效:病人肢體功能好轉,病殘程度2~3級;無效:病人肢體功能未恢復,甚至出現患肢感染等并發癥。治療有效率=(痊愈+顯效+有效)×100%。

2.1 下肢運動功能觀察組護理4周后、6周后、8周后FMA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2 生活質量觀察組護理2周后、4周后、6周后、8周后QOL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2.3 臨床療效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4.23%,高于對照組的78.8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044,P=0.044),見表4。

表4 兩組康復期腦出血偏癱病人臨床療效情況比較/例(%)
3.1 電動康復機應用于腦出血偏癱病人的意義近年來,我國醫療水平不斷提高,對于腦出血的治療已取得顯著療效,死亡率顯著下降[9]。然而,病人術后易出現異常步態的現象,且肢體運動功能降低,嚴重影響日常生活[10]。在肢體運動功能障礙中,以下肢運動功能障礙最為常見,多表現為重心轉移差、步態不對稱以及關節活動受限等,若未及時進行有效的康復治療,不利于身體整體恢復[11]。

表2 兩組康復期腦出血偏癱病人護理前后下肢運動功能FMA評分情況對比/(分,

表3 兩組康復期腦出血偏癱病人護理前后生活質量情況QOL評分對比/(分,
電動康復機作為新型現代康復醫療器械,不僅能滿足功能性、重復性、任務具體性的康復理論要求,而且在訓練中具有娛樂性,可提高病人訓練積極性。
3.2 電動康復機對腦出血偏癱病人療效及下肢運動功能的影響在本研究中,觀察組臨床療效指標顯著優于對照組,說明實施電動康復機訓練可有效提高臨床療效。通過采取電動康復機對病人進行訓練,可有效提高其肌力情況,其作用機制為電動康復機提供對稱性的訓練模式,利于患側下肢模擬健側運動,提高下肢步態同步性,加速患側肢體恢復,從而提高臨床療效[12]。此外,在本研究中,觀察組護理4周及以后下肢運動功能指標顯著優于對照組,說明實施電動康復機訓練可有效提高下肢運動功能。電動康復機具有虛擬訓練系統、智能反饋系統及減重系統。病人在減重狀態下,可通過外在結構帶動、模擬正常步態實施步行訓練,使身體重心維持于身體中線,軀干、骨盆運動穩定,身體對位對線良好[13]。另一方面,實施電動康復機訓練可有效刺激下肢關節肌肉的感受器,利于本體感覺加速恢復。通過讓病人不斷重復模擬、學習步行,從而改善步行能力[14]。同時,電動康復機配有多功能腳板,能充分適應病人外翻及內翻足型,調整踝關節角度,提高生物負載,矯正錯誤步態,刺激足部本體感覺,從而提高下肢運動功能。
3.3 電動康復機對腦出血偏癱病人生活質量的影響在本研究中,觀察組護理后生活質量指標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說明實施電動康復機訓練可有效改善生活質量。腦出血偏癱病人在日常治療訓練中,由于腿部肌肉收縮過快,肌肉放松時間較短,導致局部代謝乳酸增多,難以協調肌肉的放松與緊張,從而引起腿部痙攣。電動康復機配有反饋訓練系統,一旦電子線路探測到異常,則立即停止馬達,并啟動預防痙攣的功能[15]。待痙攣消失后,系統會自動將訓練速度的原設定值降低,利于病人進一步適應。電動康復機通過漸進性、可重復性的康復訓練,實現康復評定與訓練方法的參數化,使訓練具有持續性、一致性[16]。另一方面,病人不僅可以在減重狀態下訓練,還能夠重新進行負重下肢步行訓練,兩種訓練模式相互結合,可有效減輕下肢肌群收縮負荷,增大關節活動范圍,緩解肌痙攣,調節肌張力,改善拮抗肌與主動肌的協同收縮能力,從而提高日常活動能力,進一步改善生活質量[17]。
綜上所述,電動康復機應用于腦出血偏癱病人早期康復護理中效果顯著,可有效提高下肢運動功能及臨床療效,改善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