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先鋒,唐淼,王巖巖,劉長征
全膝關節置換術 (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用于治療晚期骨性關節炎、類風濕關節炎等疾病,可以有效緩解病人的關節疼痛并改善關節功能,極大地提高病人生活質量[1],臨床手術量逐年增加。而大量失血一直是該術式圍手術期常見并發癥,有報道顯示TKA圍手術期失血量可達到500~1 790 mL,異體輸血率達38%[2],大量失血會增加醫療風險,增加病人負擔,輸血本身也可能導致各種并發癥,如何降低TKA圍手術期失血量成為臨床熱點。研究顯示關節腔局部注射抗纖溶藥物氨甲環酸(tranexamic acid,TXA)可以減少病人術后出血[3-5],但關于這種給藥方式的應用劑量研究較少,本研究通過探討關節腔內局部注射不同劑量TXA對TKA術后失血的影響,以期為同行提供參考。
1.1 一般資料選擇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宿州市立醫院骨科行單側TKA的病人120例為研究對象,其中男性42例,女性78例,年齡范圍為48~85歲,年齡(67.57±9.38)歲。納入和排除標準:①診斷為骨關節炎(osteoarthritis,OA)或者類風濕關節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②初次行單側TKA治療;③術前血紅蛋白(hemoglobin,Hb)、凝血象均正常;④排除有重要臟器疾病史、血液系統疾病、凝血系統功能障礙和靜脈血栓病史的病人;⑤排除有血栓形成傾向病人,如房顫、心臟起搏器植入術后的病人;⑥病人及家屬配合資料收集。病人采用拋硬幣法隨機分為A、B、C、D四組,隨機方法如下:事先準備120個紙片,標好“1~120”數字后打亂順序,在每個研究對象納入時隨機抽取1個紙片,其中“1~30” “31~60”“61~90”和“91~120”分別為A、B、C、D組,每組30例。各組病人均于止血帶釋放前關節囊縫合后局部關節腔注射藥劑,其中A組注射50 mL生理鹽水,B組注射含有10 mg/kg的TXA生理鹽水50 mL,C組注射20 mg/kg的TXA生理鹽水50 mL,D組注射含有30 mg/kg的TXA生理鹽水50 mL。四組在年齡、性別分布、側別分布、病種分布、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BMI)、術前Hb、術前血小板計數(platelet,PLT)、術前凝血酶原時間 (prothrombin time,PT) 和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時間 (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 方面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1.2 研究方法本研究符合《世界醫學協會赫爾辛基宣言》相關要求,征得病人或其近親屬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所有病人手術均由同一術者完成,手術方式相同如下:病人全身麻醉后,常規消毒、鋪巾,采取髕旁內側入路,切開關節囊進入膝關節,切除部分髕下脂肪墊,根據情況適當切除髕上囊滑膜,向外翻開髕骨,暴露術野,切除交叉韌帶和半月板,分別定位股骨、脛骨并截骨,反復沖洗,假體選擇后十字韌帶替代型骨水泥固定人工膝關節假體(Depuy PFC假體,美國強生),不置換髕骨,放置引流管一根,注意于股骨髁截骨前上止血帶。病人術前和術后各使用二代頭孢預防感染。按照《中國預防骨科大手術深靜脈血栓形成指南》應用利伐沙班進行標準化抗凝治療2周。術后夾閉引流管3 h[6],并于術后48 h后拔除。術后返回病房后即行主動踝關節活動及股四頭肌等長收縮鍛煉,術后第2天進行床邊活動。A、B、C、D組病人的手術時間分別為(74.67±17.05)、(76.17±17.11)、(75.37±16.87)、(75.53±15.55)min,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F=1.67,P=0.257)。
1.3觀察指標
1.3.1術后引流量 記錄病人術后引流總量。
1.3.2術后Hb 分別于術后24 h和72 h抽取血常規檢查病人Hb水平。
1.3.3輸血率 如Hb<70 g/L,則申請紅細胞輸注,記錄各組輸血率=輸血例數/總例數。
1.3.4血栓相關并發癥發生率 常規于術后7 d行雙下肢靜脈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統計各組并發癥發生率。

2.1 術后引流量的比較四組相比,A組最高,D組最低,組間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F=35.847,P=0.000),見表2。
2.2 術后Hb的比較四組相比,A組術后24 h和72 h的Hb分別為(98.13±9.83)g/L和(83.10±13.03)g/L,D組分別為(120.70±9.60)g/L和(110.83±11.04)g/L,且A組最低,D組最高,組間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術后輸血率和血栓相關并發癥發生率的比較A組術后輸血率為36.67%,B組為23.33%,C組為13.33%,D組為3.3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1.779,P=0.008);血栓相關并發癥的發生率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3.025,P=0.388),見表2。
TKA圍手術期出血較多,術中會常規采用止血帶止血,但手術結束前松開止血帶會激活局部纖溶系統,導致凝血功能異常,引發術后大量出血等嚴重并發癥[7]。而TXA是一種賴氨酸類似物,能競爭性地阻斷纖溶酶原對纖維蛋白的吸附過程,影響纖溶酶原的活化,從而導致纖維蛋白的降解過程得到抑制,起到抗纖溶作用,減少出血[8-9],其效果確切,且價格低廉、給藥方式簡單,越來越多的應用到TKA圍手術期止血中。
TXA具體給藥途徑和劑量尚未達成共識,目前常用的給藥途徑有靜脈給藥、局部關節腔注射。以往的研究均發現,無論是靜脈或者局部給藥,TXA的止血效果顯著,考慮到靜脈滴注后TXA分布在關節腔的量較低,且大劑量使用可能會增加血栓并發癥分析,而關節腔局部注射避免了全身用藥帶來的風險,同時有利于維持局部濃度,減少術后失血及輸血[10],本中心一直采用關節腔內局部注射TXA的給藥。另外,既往的研究用藥劑量差異明顯,靜脈注射劑量0.5~1.5 g(或10、15、20 mg/kg)不等,關節腔內注射0.5~3.0 g不等。也有學者研究合適的用藥劑量,結果顯示兩種給藥方式且都存在著量效關系,即用藥劑量越大,止血效果越佳。如有研究結果顯示靜脈用藥劑量為20 mg/kg可能為靜脈使用的最佳劑量[11-12],而文獻[13]的研究結果顯示關節內注射TXA為3 g時止血效果優于1.5 g。但該研究簡單的將劑量分為1.5 g和3 g,并未按體質量進行配量,且是否適用于亞洲人需進一步分析。本研究在此基礎上使用不同體質量不同劑量的TXA行關節腔局部注射,根據止血效果和并發癥發生率探討最佳的劑量。

表1 單側TKA病人120例一般資料的比較

表2 單側TKA病人120例主要觀察指標的比較
注:與A組比較,aP<0.05;與B組比較,bP<0.05;與C組比較,cP<0.05
TXA半衰期2~3 h,局部注射TXA,使其滲透至關節囊及周圍組織,后夾閉引流管3 h,能夠使TXA在局部發揮充分的止血效果,同時能夠減少止血帶松解后血流增快而致的失血增加,從而減少失血量[14-16],減少術后輸血率及輸血量。基于此,本研究采用了術后放置閉式引流管結合局部注射TXA的方法減少出血,并于術后短暫夾閉引流管。
TKA圍手術期失血量可以用病人術前術后血紅蛋白的差值來反映,又可以分為顯性及隱性失血,顯性失血主要包括術中失血及術后引流量,而隱性失血是指滲出在關節腔及組織間隙內的血液量,占TKA術后失血總量的50%以上。TKA術后貧血主要發生在術后3~5 d,術后5~7 d Hb開始回升[16],因此本研究選取術后24 h和72 h血紅蛋白水平作為失血的評價指標。結果顯示,術后24 h和72 h,局部使用TXA組的病人Hb較正常對照組均高,且隨劑量增加而增加,提示TXA顯著降低了TKA病人的術后出血量,故而TXA組病人輸血率較對照組降低;本研究結果顯示,局部使用TXA組病人的術后引流量較對照顯著減少,說明關節內注射TXA能顯著減少病人術后的顯性失血。另外本研究中使用不同劑量的TXA與對照組相比,血栓發生率均未見明顯增加,故認為30 mg/kg為最佳劑量,達到最大的止血效果,也未增加血栓相關并發癥的風險。
綜上所述,關節腔局部注射TXA可以減少TKA病人術后出血,減少異體輸血率,且效果隨著劑量增加而增加,30 mg/kg為最佳劑量,且未增加血栓相關并發癥的發生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