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婷婷
創(chuàng)造了世界同類作業(yè)型潛水器的最大下潛深度紀錄的“蛟龍”號,傲人成績背后的故事也精彩紛呈。
美麗的太湖之濱,坐落著“蛟龍”號的設計生產單位——中船重工702所。
“十年磨礪闖海溝,四度探海成正果。”步入702所大門,眼前紅色橫幅上的這句話讓人印象深刻。
1951年建立,1965年總部搬至無錫的702所主要從事船舶及海洋工程領域的水動力學、結構力學及振動等相關技術的研究,以及高性能船舶與水下工程的研究設計與開發(fā)。為向海洋強國夢想邁進,上世紀九十年代,在成功研制載人潛水器、有纜水下機器人和無纜水下機器人后,研究所老一代科學家們提出了設計大深度載人潛水器的計劃。但由于當時條件所限,研究工作未能啟動。
2002年6月,科技部正式把7000米載人潛水器列為國家863計劃重大專項。在科技部、國家海洋局的領導下和中國大洋協會的具體組織下,作為載人潛水器總師單位,702所聯合中科院沈陽自動化所、中科院聲學所負責潛水器本體研制任務,同時承擔總裝與集成、潛航員培訓等工作。
十年來,以702所為主的-國內100多家科研單位,從無到有,在很多深海設備、加工工藝國內外處于空白的情況下,打造出了在海洋深處潛行自如的“蛟龍”號。
“蛟龍”號每次下潛前,海試指揮部會根據海底作業(yè)的不同任務選擇3名駕駛員和試航員,并向3人描述下潛任務和可能遇到的困難以及相應的對策。在母船把“蛟龍”號放到海面后,下潛人員還要對“蛟龍”號進行一次檢查,確保電力、通信正常。一切無誤的情況下,“蛟龍”號便會被“松綁”,脫離母船。這艘重達22噸的大家伙,其重力超過海水的浮力,一旦被“松綁”,便會一路下沉。下潛速度為每分鐘30~40米。
“這種下潛有點像黑了燈、慢速向下墜的電梯。”潛航員唐嘉陵說,下潛的過程中,一開始還能看到外面有“流星雨”逆流而上,但下潛到幾百米以下時外面便一片漆黑。他所說的“流星雨”是指海下自發(fā)光的浮游生物,“這些生物發(fā)出各種不同顏色的光”,加上“蛟龍”的下潛速度比較快,所以,下潛人員經常能看到一道道光點逆向飛逝,就像夜空的流星劃過一樣。
不要以為,下潛過程中,下潛人員只是看風景,那只是極偶爾可以享受的閑趣。在下潛中,他們要靠聲吶系統探知哪有魚洞、哪是坑、障礙物在哪,以便避開。更重要的是要集中精力測試“蛟龍”號各個設備的參數變化,每個階段都有一定的作業(yè)任務,總共有20余項。尤其是突破5000米到7000米的過程中,要特別留意各個設備的變化。海下7000米意味著700個大氣壓,能將人瞬間擠碎,這考驗著“蛟龍”的“身子骨”。
怏到海底的時候,下潛人員會拋掉一組壓鐵,之后“蛟龍?zhí)枴北銜腋≡诤5祝拖裰鄙龣C的懸停一樣。隨后在海底巡航,了解海底的環(huán)境,找符合任務目標的作業(yè)地點進行作業(yè)。
作業(yè)完成后,下潛人員會拋棄第二組壓鐵。由于浮力大過了重力,“蛟龍”號會慢慢地浮上水面。母船人員發(fā)現后,便會派出小艇,工作人員用繩索掛住“蛟龍”,將其收回上船。上船后,科研人員開始處理“蛟龍”從海底帶來的相關數據和一些樣品進行分析。每次海試都將持續(xù)12個小時左右,其中在海底作業(yè)時間為3個多小時。
7000米級海試。“蛟龍”號取得了地質、生物、沉積物樣品和水樣,并記錄了大量海底影像資料,是世界載人深潛器首次在7000米海底取得如此多的樣品,“我們的科學家看了都如獲至寶”。
為了看得清、看得遠,“蛟龍”配有石英鹵素燈、HID和HIM等8個水下燈源和10臺LED燈。燈光能照射的距離為7-9米。它還裝有2臺高清攝像機、1臺照相機等。利用這些設備,潛航員在第2次海試的時候,“蛟龍”號進行了7000米級海底微地形地貌測繪,成圖1400米×450米。除了明亮的眼睛,“蛟龍”還有一雙敏捷、輕巧的手。右手被稱為繡花手,很精細,可以伸出,輕巧地張合手掌;左手是開關控制,肩、肘、腕各關節(jié)操控起來動作都很明顯,力量大。可以用來抓住大塊頭的東西,也起到錨定的作用。
看著兩個長度超過一個人身長的金屬機械手,很多人怎么也想不到它能捉到軟體的海參。抓海參的時候,潛航員要操控“蛟龍”的右機械手,伸過去,張開手,收攏,抓住,再成功地裝進位于“蛟龍”前方的采樣籃中。
“5000米級海試時,抓獲的海參最后都從采樣籃中跑了,為此,技術人員改進設備、潛航員們集中進行了3個月的作業(yè)訓練。最終抓獲了兩只海參。”唐嘉陵說,目前抓獲海參的最短時間是13分鐘。
“蛟龍”號載人潛水器。
在進行7000米海試過程中,發(fā)生了一起非常涼險的情況——母船的指揮系統跟潛水器內部的潛航員失去聯系近1小時。
“按照操作規(guī)程,如果通訊中斷15分鐘,就應該拋載上浮,潛水器必須返航。而那次下潛,母船的指揮系統跟潛水器內部的潛航員失聯近1小時!”回憶起“蛟龍”號7000米海試中發(fā)生的驚險一幕,現場總指揮劉峰至今心有余悸。
入海前,潛航員們剛剛對“蛟龍”號進行一次全面的檢查,確保電力、通信正常,但意想不到的事情還是發(fā)生了。
失聯后,海試指揮部經過分析當即作出判斷:潛水器內肯定沒有問題,因為各項數據顯示潛水器的設備運轉正常。
最后原因查明,原來是操作不慎,潛航員按到了一個開啟另一種通信方式的按鈕,這種通信方式是最優(yōu)先的,其它通信方式在它開啟的情況下都要關閉。發(fā)現問題之后,指揮部馬上重新建立通訊,潛航員們也順利地完成了剩下的作業(yè)。
這雖然是一次偶然事故,卻讓所有人的心懸到了嗓子眼。那驚魂一小時,很難想象中國的深潛隊員經歷了怎樣的心理考驗。“蛟龍?zhí)枴笔紫瘽摵絾T葉聰說:“深海是漆黑的,從人的視覺上是看不到的,不像你登上了一個高山,看得到和山腳下的落差,我們在深潛器里面看到的只是數字。”
資料來源:新華社、《南方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