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遠鵬
【摘要】目的 對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室性心律失常進行臨床分析。方法 選取2016年1月~2018年10月在我院接受診治的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90例作為研究對象,依據其是否出現室性心律失常將其分為參照組42例(無室性心律失常)與研討組48例(室性心律失常),均給予其動態心電圖進行監測,對兩組的心電圖指標進行觀察分析;將48例出現室性心律失常的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依據治療方法分為A組和B組,每組24例,A組給予常規抗心衰治療,B組在A組基礎上給予胺碘酮進行治療,對其臨床治療效果進行分析。結果 研討組的心電圖指標較差于參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B組臨床治療效果優于A組,其治療后心功能指標較優,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出現室性心律失常會導致其心電圖指標變差,可通過對其進行連續的動態心電圖檢測早期檢出,臨床治療中不僅需要對其進行抗心衰治療,同時可配合胺碘酮等抗心律失常藥物進行治療,提高臨床療效,改善其心功能。
【關鍵詞】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室性心律失常;臨床分析
【中圖分類號】R54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9.8..02
冠心病是臨床常見心內科疾病,慢性心力衰竭是其常見并發癥,并發該癥狀時,會使得患者出現室性心律失常的幾率升高,若未及時檢出接受治療,可加重患者的病情,使得其心功能損害較重,甚至危害其生命[1-2]。基于此,本研究就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室性心律失常進行臨床分析,對其臨床特點及治療方式進行探討,具體內容如下闡述。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1月~2018年10月在我院接受診治的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90例作為研究對象,依據其是否出現室性心律失常將其分為參照組42例(無室性心律失常)與研討組48例(室性心律失常)。其中,參照組男24例,女18例,年齡40~74歲,平均(54.39±5.01)歲,冠心病病程2~18年,平均(12.34±2.41)年;研討組男26例,女22例,年齡40~73歲,平均(54.31±4.96)歲,冠心病病程2~17年,平均(12.28±2.36)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研討組在依據治療方式方面分為A組和B組,各24例。其中,A組男14例,女10例,年齡40~72歲,平均(53.87±4.58)歲,冠心病病程2~17年,平均(11.67±2.04)年;B組男12例,女12例,年齡40~73歲,平均(53.97±4.61)歲,冠心病病程2~16年,平均(11.28±2.06)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選用12導聯動態心電記錄儀(北京世紀金科醫療器械有限公司生產,型號:MIC-12H-3S)對參照組和研討組進行12導心電圖和24小時連續動態心電圖監測,對其的心電圖指標進行觀察分析。A組給予調脂、吸氧等治療措施及利尿劑、β-受體阻滯劑等藥物進行常規抗心衰治療,B組則在A組的基礎上給予胺碘酮(賽諾菲(杭州)制藥有限公司生產,H19993254)進行治療,若患者室性心律失常較輕,初始劑量為每次0.2g,每日3次,使用1至2周后調至為每次
0.1 g,每日3次,或是調整為每次0.1 g,每日2次;若患者室性心律失常較為嚴重,初始劑量為每次0.4 g,每日3次,使用1~2周后調至為每次0.1 g,每日3次。A、B組患者分別在治療前和治療3個月后進行心功能評定。
1.3 觀察指標
觀察參照組和研討組的心電圖指標,對其的LF(低頻)、HF(高頻)、rMSSD(相鄰RR間期差的均方根)、SDNN(正常RR間期的均差)、pNN50(相鄰>50 ms的RR間期與RR間期總數的比值)及LF/HF等心電圖指標。觀察A組和B組治療前后的心功能指標,對其的左室射血分數及BNP(B型利尿鈉肽)等心功能指標進行觀察分析,前者采用二維超聲心動圖進行檢測分析,后者抽取其空腹靜脈全血運用化學發光法進行檢測。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5.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數(n)、百分數(%)表示,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2.1 兩組心電指標對比
通過對參照組和研討組心電圖指標對比分析發現,研討組顯著差于參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A組和B組治療前后心功能指標對比
通過對A組和B組治療前后心功能指標對比分析發現,治療前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B組優于A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 論
室性心律失常是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常見并發癥,并發該癥狀會使得患者病情更加復雜,治療難度顯著上升,因而采取有效措施對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預后效果進行改善成為臨床研究重要
課題[3]。
有研究指出,室性心律失常發生時,越早接受治療,患者的預后效果越優,因而早期的觀察診斷十分重要[4]。從本次研究結果可看出,出現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與未出現患者的心電圖指標存在顯著差異,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結果顯示當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出現室性心律失常時,其LF及LF/HF下降,HF、rMSSD、SDNN及pNN50均升高,因而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在治療期間,一定要重視對其心電圖指標的觀察,做到早發現早治療,改善患者預后效果。本次研究還對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常規療法和聯合療法進行對比分析,研究結果顯示,聯合抗心律失常藥物進行治療的B組治療后的心功能顯著優于單純應用常規抗心衰治療的A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造成這一差異主要是因為,抗心衰治療雖可通過緩解患者的心力衰竭癥狀緩解其室性心律失常癥狀,但對其的心功能改善不夠理想,而聯合抗心律失常藥物,可發揮有效協同作用,增強臨床療效,達到理想的心功能改善效果,改善患者的預后效
果[5-6]。在本次研究中所用的抗心律失常藥物為胺碘酮,其屬于Ⅲ類抗心律失常藥,其具有良好的抗心律失常作用,且相關研究顯示其不良反應發生率較低,具有較高的安全性,值得在臨床上推廣應用[7-8]。
綜上所述,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出現室性心律失常會導致其心電圖指標變差,可通過對其進行連續的動態心電圖檢測早期檢出,臨床治療中不僅需要對其進行抗心衰治療,同時可配合胺碘酮等抗心律失常藥物進行治療,提高臨床療效,改善其心功能。
參考文獻
[1] 鐘 幸.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臨床治療分析[J].檢驗醫學與臨床,2017,14(A02):107-108.
[2] 王曉鳳.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臨床分析[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7,5(81):52-52.
[3] 梁亞麗.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室性心律失常臨床治療分析[J].中國實用醫藥,2016,11(16):193-194.
[4] 吳佳民,黃 丹,占學兵.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室性心律失常臨床觀察[J].當代醫學,2016,22(20):90-91.
[5] 胡蓉芳,楊重明.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室性心律失常臨床治療[J].中國社區醫師,2016,32(29):17-18.
[6] 白德順,孫蓮結.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室性心律失常臨床治療[J].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雜志:電子版,2016,4(28):63.
[7] 陳豫賢.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并發室性心律失常的臨床診療分析[J].中國衛生標準管理,2016,7(11):97-98.
[8] 張俊紅.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并發室性心律失常的臨床診療分析[J].河南醫學研究,2016,25(10):1867-1868.
本文編輯:劉欣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