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麗敏
【摘要】目的 課題組研究以及探討對發生急性腦血管意外偏癱的患者實施早期的綜合康復治療對其下肢的運動功能的影響。方法 選取2016年6月~2018年4月于本院進行治療的發生急性腦血管意外偏癱的患者176例作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常規組,各88例。對實驗組患者在應用常規的治療措施的基礎上加上早期的康復治療;對常規組患者應用常規的治療措施。其次,比較兩組患者的下肢運動及其步行能力。結果 實驗組患者的下肢運動及其步行能力與常規組患者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患者的下肢運動及其步行能力均有大幅度提升,實驗組總步行率達到89.77%;常規組患者總步行率僅僅達到60.23%。兩組患者的下肢運動及其步行能力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統計對比兩組患者的實驗數據,發現治療效果上實驗組患者明顯優于常規組患者,實施早期的康復治療對發生急性腦血管意外偏癱的患者下肢的運動功能有重要的意義,因此在臨床上我們應該對早期的康復治療進行推廣以
及普及。
【關鍵詞】急性腦血管意外;偏癱;下肢運動;早期康復治療;步行能力
【中圖分類號】R49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9.8..02
2016AHA/ASA指南指出,所有的卒中患者均應接受早期康復,并且應在有組織的、多學科合作的護理團隊下進行早期康復(Ⅰ級證據,A級推薦)。下肢運動功能障礙是發生腦血管意外患者的主要后遺癥之一,能否恢復患者下肢的運動能力以及步行能力恢復程度是對偏癱患者運動能力進行評估的主要指標,同時也是實施康復治療的主要目的。根據以往的研究報道顯示,對患者實施早期的康復治療對降低患者的致殘率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都有很大的意義。選擇我院住院的發生急性腦血管意外偏癱患者176例進行統計并分析,研究以及探討對發生急性腦血管意外偏癱的患者的下肢實施早期康復治療后,對其運動功能產生的效果,以便獲得更可靠的臨床數據,為同行醫生積累有價值的臨床經驗。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6月~2018年4月于本院進行治療的發生急性腦血管意外偏癱的患者176例作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常規組,各88例。其中,對實驗組患者在應用常規的治療措施的基礎上加上早期的康復治療;對常規組患者應用常規的治療措施。其次,比較兩組患者的下肢運動及其步行能力。比較兩組基本信息,包含性別、年齡、臨床科室、文化程度、歷次疾病、治療以及心率等,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納入標準:(1)診斷為急性腦血管意外患者。(2)無精神方面的疾病。(3)無身體方面的重大疾病。(4)取得家屬以及本人同意的
患者。
1.2 方法
常規治療措施:對兩組患者均實施相應的藥物治療。如,采用氯吡格雷抗血小板聚集、他汀以及改善循環、營養神經等藥物治療。2016AHA/ASA指南強調早期即開始采用低分子肝素聯合間歇性氣壓治療以預防深靜脈血栓。發現患者存在并發癥時要對其采取相應的治療措施。
針刺吸氧治療:針刺頭部頭部穴位,能活血化瘀,降低血脂,疏通經絡,促進恢復肢體功能。吸氧可以改善腦損傷后腦組織缺氧狀態、減輕損傷后炎性反應,保護腦細胞,促進神經細胞的功能恢復。吸氧氧治療即患者CT診斷確定患者顱內不發生活動性出血,無肺大泡、氣胸等禁忌癥的情況下。迅速展開吸氧治療手段。針刺同時吸入氧氣,流量每分鐘3 L,每日一次,吸氧40分鐘,一個療程十天,與下一療程間隔一天。
早期康復治療:實驗組患者除了接受常規的治療措施外,檢測其意識清楚并且生命體征相對穩定后給予其相應的的康復治療。治療內容包括:(1)急性期保持患者的姿勢正確并對其進行體位變換。(2)患者的肢體處于馳緩狀態時,對其進行被動運動以及誘發運動,并引導患者想象其患肢的活動;對拮抗肌患者實施輔助電刺激、觸發式肌電刺激或肌電生物反饋等物理療法。(3)按照運動發育的順序對患者進行運動再學習的訓練。(4)對抗患者的異常痙攣應用拮抗肌肌腹加壓或拍打以及患者關節和肌腱牽伸等治療措施。(5)對患者進行恰當的肌力增強訓練以及運動協調性訓練,提醒患者注意運動過度;以及訓練患者進行生活自理活動學習,提高其生活能力。(6)對患者進行心理培養以及心理輔導,增強患者自信以及治療積
極性。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數(n)、百分數(%)表示,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實驗組和常規組患者的下肢運動及其步行能力對比數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 論
課題組選擇于2016年6月~2018年4月間在我院住院進行治療的發生急性腦血管意外偏癱的176例患者進行研究,分析以及探討對發生急性腦血管意外偏癱的患者實施早期的康復治療對其下肢的運動功能的影響。根據實驗統計數據得出,實驗組患者總步行人數為79例,步行率達到89.77%;常規組患者總步行人數為53例,步行率僅僅達到60.23%。實驗組患者的治療效果相對于常規組更加明顯,對發生急性腦血管意外偏癱的患者實施早期的康復治療對其下肢的運動功能有重要的意義,所以因此早期康復治療在值得在臨床上積極推廣應用和普及。
課題組通過上述研究發現,臨床在日常治療患者的過程中,威脅患者身體健康的因素較多,我輩作為醫務工作者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有必要對患者的疾病進行全面的治療,及早讓患者得到更好的救治,使其治療的周期變短,死亡的機率大幅下降,因此,積極有效的治療在改善患者生活質量方面具有重大的意義。
參考文獻
[1] 謝光柏,姚文均,陶新民,等.早期康復治療對急性腦血管意外偏癱患者下肢運動功能的影響[A].中國康復醫學會.第三屆全國康復醫學青年學術會議論文集[C].中國康復醫學會,1999:2.
[2] 周 輝,周少瓏.早期高壓氧對缺血性腦卒中患者神經功能、運動功能和生活質量的改善作用分析[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4,17(10):36-37.
[3] Masel BE.Hyperbaric Oxygen Therapy for Traumatic Brain Injury:Still an Enigma[J].Archives of Physical Medicine and Re-habilitation,2011,92(9):1519.
本文編輯:劉欣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