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珺 吉鵬
【摘要】目的 分析胺碘酮在治療冠心病室性心律失常方面的療效與安全性。方法 選取2015年4月~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32例作為研究對象,并進行為期2年的隨訪。結果 反復發作3例患者采用劑量為4 mg/kg胺碘酮進行靜脈注射,時間為10 min,然后,更換1.25 mg/min的胺碘酮進行持續注射,從而有效緩解其室速、室顫。并且,對早搏患者進行180 mg/d的胺碘治療,也可以使其得到有效控制。3例胺碘酮靜脈注射患者竇心心動過緩2例,PR間期延長1例;29例口服胺碘患者中,甲狀腺功能不全1例,11例竇性心動過緩,存在17例QT間期延長,無其他并發癥存在。結論 胺碘酮的使用對于治療冠心病心律失常有著一定的效果,且相對來說較為安全。
【關鍵詞】胺碘酮;冠心病;室性心律失常;療效;安全性
【中圖分類號】R5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9.7..02
在臨床研究過程中,關于胺碘酮在冠心病室性心律失常中的應用能夠起到較為良好的效果,在此過程中,也不宜發生一系列的并發癥。本文以我院收治的32例冠心病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采取胺碘酮作為主要治療藥物,對其效果進行分析。具體內容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4月~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32例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17例,女15例,年齡42~67歲。選擇依據:醫學影像結果顯示結果為冠心病23例,心肌炎1例,擴張型心肌病1例,其它冠心病并發癥4例,其中存在心功能不全患者12例;32例患者中普遍存在室早、室速、室顫現象。排除依據:不存在長QT綜合征、甲狀腺疾病患者。
1.2 方法
對于存在室顫、室速的患者進行分析,若存在血流動力學不穩定情況,則實施電轉復治療,并在此之后采取胺碘酮靜脈注射的方式,劑量為4 mg/kg胺碘酮進行靜脈注射,時間為10 min,然后,更換1.25 mg/min的胺碘酮進行持續注射,并同時要求患者口服胺碘,如果患者室速、室顫還未能得到有效控制,則需要繼續追加用藥,計量為2 mg/kg,注射間隔時間為20 min;若血流動力學穩定,則只需口服胺碘即可,首次口服胺碘劑量為
500 mg/d,持續3天,觀察治療效果后遞減,15日之后,根據最終患者病情穩定情況,將口服胺碘劑量保證在180 mg/d
以內。
1.3 療效判定標準
對患者進行持續性的心電圖監測,根據患者的服藥情況獲取PR、QTc間期、QRS時限等相關指標,并按要求對其甲狀腺進行影像檢查。采用靜脈注射方式,則根據室速、室顫等現象消失為有效判定依據;口服胺碘酮則以急促室速消失為依據,室早明顯減弱為有效依據。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效 果
2.1 口服胺碘與靜脈注射胺碘酮冠心病心律失常療效患者心電圖
在此次研究的32例患者中,3例室速、室顫患者在經過初次電轉復的治療后恢復正常,并在24 h周期內無持續性室速、室顫發生。通過持續性胺碘酮靜脈注射、口服胺碘的方進行治療。剩余29例使用口服胺碘的患者中,25例患者室性心率明顯好轉,連續60 d的心電圖動態監護無持續室速現象,室早明顯減少,治療有效率為86.21%,剩余4例患者的室早減少約為70%左右,臨床心電圖監護過程中同樣顯示正常。具體PR、QTS、QTC變化
2.2 安全性
除1例患者在治療過程中出現甲狀腺功能下降以外,在停止用藥后即癥狀得到緩解。其它患者在出院后并無明顯并發癥出現。
3 討 論
冠心病室性心律失常嚴重影響著患者的心肌細胞供氧,極易發生生命危險。對于冠心病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療,胺碘酮所起到的效果較為明顯,其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擴張冠狀動脈,穩定膜電位,能夠用于治療各種室性心律失常。針對此次32例冠心病室性心率失常的治療,其有效率高達86.21%,已經證明了胺碘酮的臨床應用效果。
然而,由于胺碘酮的長期服用會帶來一些副作用,因此,在使用胺碘酮治療的過程中需要根據治療效果及時調整藥物劑量,避免對人體造成二次傷害。尤其是對于存在長QT綜合征、甲狀腺疾病的冠心病室性心率失常患者應禁止使用胺碘酮進行治療。
參考文獻
[1] 劉世明.中度高原地區胺碘酮血藥濃度的臨床監測及意義[J].高原醫學雜志.2004(01).
[2] 趙長林,陳 璘,劉金來,關健強.胺碘酮長療程個體化治療室性心律失常的臨床療效和安全性[J].中國心臟起搏與心電生理雜志.2001(05).
本文編輯:劉欣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