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欽君 王玲
【摘要】目的 探討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抑郁發病情況及其影響因素,為臨床心理干預治療提供依據。方法 采用Hamilton抑郁等級量表、ECOG活動指數量表、Karnofsky活動指數量表、透析病人的合并癥評價表、透析病人營養狀況評價表及生活質量問卷(KDQOL SFTM)對112例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進行調查。
結果 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抑郁患病率為42.86%,顯著高于普通人群;抑郁的發生與患者性別、年齡、文化程度、透析時間及活動狀況無關(P>0.05),與透析合并癥及營養不良密切相關(P<0.05);抑郁發生率與患者的軀體因素中肌肉酸痛、皮膚瘙癢、精疲力竭及睡眠障礙無關(P>0.05),而與手足麻木密切相關(P<0.05)。結論 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存在著明顯抑郁癥狀,抑郁發生率與多種因素有關,及時發現及早進行心理干預治療能夠減少患者抑郁情緒的發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和治療效果。
【關鍵詞】尿毒癥;血液透析;抑郁情緒;發生率;影響因素
【中圖分類號】R459.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9.5..02
維持性血液透析(HD)是應用于尿毒癥患者最為常見的替代療法之一。在長期的血液透析過程中,軀體疼痛的折磨、生活方式的改變、自身功能的缺失、社會家庭角色的轉換等諸多因素使患者承受著軀體和精神的雙重壓力,患者對生活表現出失望、沮喪甚至恐懼,由此產生抑郁情緒,其對患者的生活質量和治療效果有極大影響。抑郁被認為是HD患者中最常見的精神疾病[1],本文對112例HD患者的抑郁發病情況及相關因素進行調查分析,探討抑郁發生率及其誘發因素,為臨床心理干預治療提供依據。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徐州醫學院附屬徐州市第一人民醫院腎內科2013年7月~2014年7月收治的住院或門診固定尿毒癥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136例。納入標準:符合尿毒癥的診斷標準[2]。病情穩定,神志清楚,水電解質紊亂基本糾正,可以清楚表達出自己的病情,無嚴重并發癥,既往無精神病、認知功能障礙史。符合以上標準的患者有112例,其中男60例,女52例;年齡34~76歲,平均(56.68±11.38)歲,50歲以下者28例,50以上者84例;文化程度為高中及以上學歷者40例(35.7%),初中及以下學歷者72例(64.3%);糖尿病腎病40例,[*]高血壓腎病32例,高血壓合并糖尿病12例,慢性腎小球腎炎12例,多囊腎4例,大出血急性腎衰竭4例,藥物中毒性腎病4例,原因不明4例;血液透析時間3~150個月,平均(34±7.02)個月。
1.2 設計、實施者
研究設計者、資料收集者、評估者均為本文作者。
1.3 方法
由測試者向慢性腎功能衰竭患者發放漢米爾頓(Hamilton)抑郁量表、ECOG活動指數量表、Karnofsky活動指數量表、透析患者的合并癥評價表、透析病人營養狀況評價表及生活質量問卷(KDQOL SFTM),由本人自愿填寫或在測試者的幫助下完成量表的測評,然后收回,所測數據在SPSS 11.0統計軟件包上進行統計分析。
(1)采用Hamilton抑郁等級量表對所用患者進行抑郁評估,該量表有17個項目評估患者的抑郁水平。總分52分,總分越高表示抑郁越嚴重。其中小于或等于7分為無抑郁,大于等于17分為輕中度抑郁,24分以上為重度抑郁。本研究將得分在7分及以下者劃分為無抑郁組,7分以上者為抑郁組。
(2)采用ECOG活動指數量表和Karnofsky活動指數量表評價患者的活動狀態,前者有5個水平(0,1,2,3,4),0代表無癥狀;1代表有癥狀,不需臥床;2代表有癥狀,每天臥床<50%;3代表有癥狀,每天臥床>50%;4代表完全臥床<50%;后者有11個項目評估患者的活動水平。其分值從0~100分,分數越低,說明患者的活動能力越差。
(3)采用透析患者的合并癥評價表、透析病人營養狀況評價表和生活質量問卷(KDQOL SFTM)對所有研究對象進行合并癥、營養狀況和生活質量評分。
1.4 觀察指標
在抑郁和非抑郁組間進行性別、年齡、文化程度、透析年限、營養狀況、透析合并癥及軀體因素(活動狀況、肌肉酸痛、皮膚瘙癢、精疲力竭、手足麻木、睡眠障礙)的比較。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6.0統計軟件處理數據包,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或x2檢驗;等級資料用秩和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2.1 HD患者抑郁發生率
本組28例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有抑郁情緒者48例(42.86%),無抑郁者64例(57.14%)。所有抑郁患者均為輕中度抑郁,沒有重度抑郁。
2.2 抑郁與年齡、性別、文化程度之間的關系
兩組患者之間的一般情況比較顯示:兩組間的性別、年齡及文化程度的比較均無明顯差異,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這與國內外關于尿毒癥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抑郁發生影響因素的研究結果一致。
2.3 抑郁與透析時間及透析合并癥的關系
兩組患者間的透析時間和透析合并癥之間的比較顯示:透析時間的長短與抑郁的發生無關,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而透析合并癥的多少與抑郁的發生有密切關系;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4 抑郁與活動狀況及營養狀況之間的關系
兩組間患者的活動狀況營養狀況的比較顯示:兩組間患者的活動狀況無明顯差異,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而兩組間的營養狀況有明顯差異;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5 抑郁與軀體因素的關系
兩組患者間軀體因素的比較顯示:兩組患者僅在手足麻木一項存在差異;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 論
尿毒癥作為一種嚴重威脅人類生命健康的軀體疾病,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患者的情緒。以Hamilton抑郁等級量表對本組患者進行抑郁評估,發現有42.86%的患者存在抑郁癥狀,世界衛生組織調查發現:現在全球抑郁癥發病率約為11%,全球約有3.4億抑郁癥患者,我國人群的發病率為1.3%~1.5%[3],從結果上看,本組患者的抑郁發生率明顯高于一般人群。與其他文獻所研究結果不同的是患者的抑郁程度均為輕中度,無重度抑郁癥患者,這可能與抑郁評估量表的不同有關。
調查顯示:患者抑郁發生率與患者的性別、年齡及文化程度均無明顯關系。但抑郁患者中女性比率高于男性,這可能與男性的心理調節能力比女性的調節能力強有關,女性對外在美的要求要比男性高,雖然很多患者已到中老年,但與其同齡人相比,皮膚因毒素的沉積變得暗淡、干燥,尤其是面部顏色的改變,會使患者的情緒低落,覺得不如其他同齡人,從而產生抑郁情緒。分析本組抑郁患者的年齡發現,50~60歲的患者抑郁發病率高于其他年齡患者,其原因可能是本組患者大部分為市區居民,且有固定的工作,患者在家庭中承擔著經濟來源的重要角色,要為以后工作生活及贍養老人子女諸多問題考慮。患病以后出現不能繼續工作、工作方式的改變、提前退休等生活方式和社會地位的改變,患者難以面對客觀實際,抑郁心理困擾故而較其他年齡段患者普遍。高中以上文化水平患者抑郁發生率高于初中以下者,由于高中以上文化水平者所受教育較多,其知識面相對廣,且對疾病的轉歸較關心,對疾病預后的認知能力較高,對生活質量和治療效果要求高,知道透析只是在維持自己的生命,而不能治愈自己的疾病,加上患者社會地位的改變,因而易產生抑郁。
本研究結果表明:透析時間的長短與患者抑郁發病率無關,與文獻報道不符[4]。這可能與不同地區患者對透析治療了解多少及對生存的渴望度不同有關。本研究發現透析合并癥多的患者抑郁發病率明顯高于合并癥少的患者。調查發現,大部分抑郁患者伴有嚴重的心臟病或尿毒癥透析相關心力衰竭及糖尿病導致的雙目失明或白內障手術后。嚴重的心臟病或心力衰竭使患者有瀕死感,并且每發生一次后患者身體每況愈下;雙目失明患者將很難接受眼前由一片光明突然轉變成一片漆黑,原來美好世界現在卻什么都看不到,并且嚴重影響了自己的生活,不論是生活自理方面還是社交方面;這些情況使患者出現恐懼害怕、悲觀失望、對生活及治療失去興趣和信心,客觀生活質量下降,導致抑郁情緒產生。
調查結果顯示:患者的活動狀況與抑郁發生率無關。但從評估的結果看,抑郁患者中生活不能自理和嚴重臥床者的比率偏高,這可能與患者因生活不能自理,連累家人,給家人造成負擔,自己感到生不如死有關。結果顯示,患者的營養狀況與患者抑郁發生率有密切關系,這與其他文獻報道一致,抑郁患者中營養狀況差的例數明顯多于無抑郁者。根據患者的生活質量調查,營養狀況不好的患者其身體狀況也越差,并發癥及合并癥越多,免疫力低下,容易并發呼吸道和胃腸道感染,軀體疼痛不適加重,導致患者情緒波動,易于產生抑郁情緒。但有文獻顯示,抑郁又會影響患者的食欲,從而加重營養不良。所以有關營養不良與抑郁之間的關系有待進一步研究。
本研究發現抑郁組患者肌肉酸痛、皮膚瘙癢、精疲力竭及睡眠障礙的發生率與無抑郁無明顯差異,這與其它文獻報道不符[4]。值得關注的是,抑郁組手足麻木的發生率卻明顯高于無抑郁組。本試驗研究對象中糖尿病腎病患者人數最多,其次為高血壓腎病,再次為腎小球腎炎,這與我國引起慢性腎衰竭原發病的發病情況不符,而與西方國家的發病情況相符。
4 結 論
本組研究結果表明,尿毒癥透析患者存在著明顯的心理障礙,尤其是抑郁,造成此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因素重疊交錯的結果。抑郁可影響腦功能活動及內分泌、呼吸、循環系統、免疫系統等功能的改變[5],抑郁在HD患者中有相當高的患病率,它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和治療的依從性。這一現象提示我們在以后尿毒癥的治療過程中,不僅要重視軀體疾病的治療,還要重視患者的情緒變化,并采取相應的措施,做到早發現、早診斷和早治療,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和治療效果,改善患者預后,降低患者的死亡率。
參考文獻
[1] Daniel Cukor,Jeremy Coplan ,Clinton Brown, Steven Friedman,et al .Depression and Anxiety in Urban Hemodialysis Patients[J].Clin J Am Soc Nephrol 2:484-490,2007.
[2] 王海燕.腎臟病學[M].3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1866-1876.
[3] 沈漁邨.精神病學[M].第4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95-104.
[4] 馬力群,付榮國,王 莉,等.尿毒癥患者的抑郁狀態及其相關因素分析[J].中國臨床康復,2004,8(27):5758-5759.
[5] Lisa Leinau,Terrence E.Murphy,Elizabeth Bradley,and Terri Fried.Relationship between Conditions Addressed by Hemodialysis Guidelines and Non-ESRD-Specific Conditions Affecting Quality of Life[J].Clin J Am Soc Nephrol 4:572-578,2009.
本文編輯:趙小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