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逵 吳玉芳 隋汝波
【摘要】目的 本研究從臨床中探討急性腦梗死患者脈壓差、載脂蛋白B/A1比值與不同頸動脈粥樣硬化患者脈壓差、載脂蛋白B/A1比值預防腦卒中發生提供理論依據。方法 超聲多普勒檢查183例急性腦梗死患者的頸動脈,并按照斑塊性質分為不穩定斑塊組98例,非不穩定斑塊組85例。結果 與非不穩定斑塊患者相比,不穩定斑塊組患者年齡、收縮壓、脈壓差、血糖、甘油三酯、載脂蛋白B/A1水平顯著升高,ApoA1程度明顯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臨床上應該對不穩定頸動脈粥樣硬化患者的脈壓差、載脂蛋白B/A1比值和脂質水平進行檢測并干預以預防腦梗死的發生。
【關鍵詞】脈壓差;載脂蛋白B/A1;腦梗死
【中圖分類號】R74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9.8..02
在腦梗死患者中,動脈粥樣硬化性腦梗死占80%以上,即動脈粥樣硬化是其首要的病理基礎。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發現頸動脈粥樣硬化中因管腔狹窄引起缺血低灌注導致腦卒中的占比很少,多數為斑塊成份脫落而形成的腦梗死,即動脈-動脈栓塞。因而,頸動脈粥樣斑塊不穩定性的危險因素的研究就顯得很重要[1]。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8月~2016年8月在錦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神經內科住院的急性腦梗死患者183例:男115例,女68例,平均年齡(61.28±9.89)歲。根據斑塊彩超結果將斑塊分為不穩定斑塊組98例,非不穩定斑塊組85例。記錄患者年齡、性別、高血壓及高血壓病史、血糖水平及糖尿病病史、冠心病病史、吸煙、飲酒等基本信息。
排除標準:出血性腦血管病、外傷、心源性腦栓塞或其他不明原因的腦栓塞、急性心肌梗死、嚴重肝腎疾病、惡性腫瘤,無家族性血脂異常病史,近一個月內服用任何降壓藥、他汀類藥物及其他降脂藥物者。
1.2 方法
1.2.1 頸動脈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測
采用美國惠普公司生產的5500型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探頭頻率7.5 MHz。強回聲斑塊為強回聲,后方伴有聲影;弱回聲斑塊一般為低回聲,沒有聲影,結構疏松,像“沙丘樣”向管腔內凸出;混雜回聲斑塊的回聲呈現多樣,多有斑塊內或表面伴有強回聲斑點附著。根據斑塊回聲特征把無斑塊及強回聲斑塊劃為非不穩定斑塊,混合回聲斑塊及弱回聲斑塊合歸為不穩定斑塊。若同時存在非不穩定斑塊和不穩定斑塊按不穩定斑塊歸類。
1.2.2 脈壓差測量
在入選患者停用各種降壓藥物5個半衰期后,讓患者仰位臥床15分鐘后,利用臺式水銀血壓計測量患者清晨靜臥位右上肢的動脈血壓。完全松開袖口,將血壓計袖帶縛在患者裸露的上臂下緣距肘窩20 mm處,聽診器胸件置于袖帶下緣的肱動脈搏動處,以出現第一個柯氏音時的數值為收縮壓,柯氏音消失時的數值為舒張壓[2]。休息至少30 s后重復測量,取2次讀數的平均值,如果2次讀數相差大于
5 mmHg,則相隔至少30 s后重新測量,然后取三次平值。患者的脈壓差:脈壓差=收縮壓-舒張壓。
2 結 果
2.1 與非不穩定斑塊患者比較
不穩定斑塊患者年齡、收縮壓、脈壓差、血糖、甘油三酯、載脂蛋白B/A1水平顯著升高,ApoA1水平顯著降低。
2.2 多元線性逐步回歸分析
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示:甘油三酯、血糖、脈壓差、載脂蛋白B/A1為不穩定斑塊產生的獨立危險因素,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ApoA1為獨立保護因素;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 論
高血壓是動脈粥樣硬化的重要危險因素之一,因其可引起血流動力學的改變,導致血管內皮的損傷,從而促進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發展。已有研究表明,脈壓差和頸動脈粥樣硬化具有顯著的相關性,參與了其動脈粥樣硬化的形成。
不穩定斑塊組脈壓差較非不穩定斑塊組明顯增大,且不穩定斑塊的程度與脈壓差呈顯著相關性,表明脈壓差可能參與了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發生和發展過程。
載脂蛋白A1是HDL-C的主要載脂蛋白,是卵磷脂-膽固醇酰基轉移酶激活劑,有清除游離膽固醇,防止周圍組織脂質沉積的作用,從而對動脈有保護作用。
綜上,本研究顯示,脈壓差、血脂代謝紊亂與頸動脈粥樣斑塊的穩定性有密切的聯系。因此,通過檢測脈壓差、血清載脂蛋白水平,早期干預以減少或去除頸動脈粥樣硬化的危險因素,從而控制腦血管病的危險因素。
參考文獻
[1] 陳 亮.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不穩定性危險因素的研究[D].鄭州大學,2004.
[2] 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2014[J].中華神經科雜志,2015,48(4).
本文編輯:趙小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