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萍
【摘要】通過對會陰側切術后患者傷口感染的因素進行分析和總結。探討會陰側切患者術后傷口感染預防的護理管理措施,為臨床會陰傷口的護理提供指導,從而減少患者會陰側切術后切口感染的發生。
【關鍵詞】會陰側切術;傷口感染;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3.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9.8..02
會陰側切術是產婦分娩中最常施行的手術之一,現在會陰側切術已成為自然分娩的常規操作,我國會陰側切率高達85.5%[1]。上陰道口與尿道口、肛門毗鄰,定植菌的較多,且易滋生細菌,影響會陰切口的愈合,因而會陰側切患者術后會陰切口的護理尤其重要,給予恰當的護理,可以促進會陰切口的愈合,縮短產后恢復時間。本文對會陰側切術后產婦會陰切口感染的相關危險因素進行分析,并探討會陰側切術后護理管理及預防措施。
1 會陰側切術切口感染的相關因素
1.1 產婦自身因素
1.1.1 肥胖
劉睿等[2]研究表明體重指數(BMI)≥30 kg/m2是剖宮產術后切口感染的主要危險因素之一。體重指數(BMI)≥30 kg/m2者由于脂肪層過厚對操作有影響,會延長操作時間,同時組織疏松易形成空腔,明顯增加感染的機會。
1.1.2 基礎疾病
自身有基礎疾病可以增加產婦會陰側切術后的感染,基礎疾病可使產婦機體免疫力低下,對細菌更加易感,例如糖尿病患者的高血糖內環境就非常利于細菌的滋生,妊娠合并糖尿病的產婦更易被感染。
1.2 其他
1.2.1 陰道、肛門檢查
正常女性會陰和陰道內存在相對穩定的菌群,圍產期為了確定產程進展需要進行陰道檢查、肛門檢查等,尤其是產程不順利時,檢查操作次數增加,容易打破陰道的正常防御機制,導致菌群失衡。一方面增加了外陰定植菌侵入陰道、宮腔的機會,另一方面陰道宮頸定植菌污染會陰側切切口的機會也大大增加,從而會陰側切切口感染可能性增加[3]。
1.2.2 術者操作的熟練度
會陰側切術施行者的操作熟練度,對操作要領的理解與領悟也是影響術后切口感染的因素之一。如何選擇合適的會陰側切角度的對術后傷口愈合有直接的影響。根據彭慧玲等[4]研究結果表明,操作者縫合技術的熟練較好對于減輕產婦會陰傷口的腫脹和疼痛,提高產婦產后舒適度,減輕陰道內壁的損傷,減少會陰側切切口感染的機會都大有裨益。
1.3 環境溫濕度的原因
溫濕度的影響,夏季高溫天氣,外在環境普遍高溫,人體汗液分泌旺盛。對于高溫天氣期間分娩施行會陰側切的產婦而言,會陰部出汗增多,加之通風不便,悶熱潮濕的環境非常容易滋生細菌,導致切口感染發生率高。醫院因其特殊的工作性質和被服務的對象,使其周圍環境中存在著較多的可致病菌。根據邱莉芳等[5]研究表明,病房及產房的空氣中細菌的嚴重污染也是引發術后切口感染的可能危險因素。
2 護理措施
伴隨會陰側切技術在臨床的不斷推廣,與此同時,用于預防產婦會陰側切術后切口感染的中西藥物也應運而生,如臨床上常用于配制坐浴溶液的高錳酸鉀等。如今隨著醫療資源的不斷開發,一些經濟實惠的藥物配合多年積累的用藥經驗在臨床使用中發揮了很好的療效。使用高錳酸鉀溶液沖洗會陰后外用用紅霉素軟膏,輔助遠紅外線照射的護理會陰的措施,相比僅用高錳酸鉀沖洗會陰的做法,對于促進側切術后會陰切口的愈合和減輕產婦會陰傷口處感染方面效果更好。
3 預防措施
3.1 孕產婦飲食指導
每個產婦的營養基礎狀態是有差異的,根據產婦不同的營養狀態及經濟條件,設計適合孕婦不同孕期營養需求的個性化飲食指導,使孕婦BMI指數在正常范圍,減少孕婦肥胖、胎兒巨大等因素對生產的影響。另外對于妊娠合并糖尿病產婦而言,個體化飲食治療在控制血糖水平,減輕妊娠合并糖尿病患者母兒并發癥,達到良好的妊娠結方面效果顯著。根據孕期產婦的個性化食譜,適當增加優質蛋白,維生素的攝入,增強機體抵抗力。
3.2 孕期健康檢查,積極治療妊娠合并癥
控制基礎疾病,做到早診斷,早治療,提高孕婦產前健康狀態,從而降低術后切口感染的可能。加強孕期健康教育,讓孕婦認識到控制基礎疾病,保持良好健康狀態的重要性。BMI過高的產婦,不僅要控制飲食,還需要增加適當鍛煉,鍛煉強度不宜過大,每天保持20~30分鐘,每周3~4次。患有妊娠性糖尿病的孕婦應選擇適當的胰島素來控制血糖在正常范圍內,避免高血糖可能導致術后傷口感染增加。
3.3 減少醫源性感染因素
圍產期應根據實際情況準確評估肛查和陰道檢查的必要性,適當減少肛查或陰道指檢次數,尤其是會陰部存在炎癥、肛門有痔瘡的產婦。及時評估產婦體溫、中性粒細胞數量、和是否有下腹部壓痛等,必要時可做微生物培養,盡早發現感染可能并及時處理。如有必要與醫生溝通是否必要術前加用抗生素預防感染。醫務人員應提高操作熟練度,縮短手術操作時間,降低術后切口感染機率,減輕產婦痛苦。
3.4 改進醫療技術
隨著醫療科研的發展,新產品、新技術不斷出現。李小瑞研究[6]表明,新型的皮內縫合法加上可吸收抗菌縫合線比傳統縫合法加絡制腸線在減輕術后傷口反應,減輕產婦的切口疼痛方面更有優勢,且無需拆線,同時切口愈后更美觀。黃曉芹[7]研究表明新型的皮內縫合法比傳統縫合法的可以降低感染率。
3.5 營造良好的產房及病房環境
加強病房自然通風,如病房每日通風2次以上,每次通風時間不少于30 min,以保持空氣的潔凈與清新,降低微生物含量;減少消毒環境物品的擺放,定期做好環境衛生,如定期用消毒液擦拭桌面和地面。
4 結 論
預防會陰側切術后切口感染的措施多種多樣,各有所長,目前醫療機構的工作人員參與度較高,而患者處于被動接受的階段,以后如何提高患者的參與度。同時隨著醫療條件的改善,醫院在改善產婦術后會陰側切感染方面可以考慮提高病房環境方面,做出更多努力。
參考文獻
[1] 陳丹鳳,董小茹.國際產科護理模式在降低會陰側切率中的作用[J].牡丹江醫學院學報,2015(01):102-104.
[2] 劉 睿,劉 磊,張濤紅,等.剖宮產術后切口感染危險因素病例對照研究的meta分析[J].中國衛生統計,2017(02):269-271.
[3] 彭慧玲,劉艷玲,譚海紅.產婦會陰傷口感染危險因素調查分析與防護[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7(1):97-99.
[4] 彭慧玲,劉艷玲,譚海紅.產婦會陰傷口感染危險因素調查分析與防護[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7(1):97-99.
[5] 邱莉芳,劉鳳仁,梁享生,等.會陰側切傷口醫院感染的相關危險因素分析[J].熱帶醫學雜志,2012(06):738-739.
[6] 李小瑞.會陰側切術皮內縫合法的臨床應用效果[J].包頭醫學院學報,2016(08):69-70.
[7] 黃曉芹.產時會陰側切切口皮內縫合62例臨床護理[J].齊魯護理雜志,2013(22):21-22.
本文編輯:劉欣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