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輝 張惠 李東奇 沈育竹 南紅梅
【摘要】本文通過列舉南教授治療失眠的案例,分析總結其治療失眠的辨證方法和方藥應用的思路。
【關鍵詞】失眠;辨證分型;名醫醫案
【中圖分類號】R2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9.8..02
失眠是臨床上常見的一種以不能獲得正常睡眠為主的睡眠障礙性疾病[1]。失眠日久,可影響人們身心健康,影響工作質量[2]。在治療上,西醫療效甚微。通過中藥調理臟腑功能及氣血的運行,可改善患者的失眠癥狀。南紅梅教授失眠效果顯著,現介紹如下:
1 驗案舉隅
1.1 驗案1
王某某,女,38歲,失眠5個月。近1個月來病情加劇,甚至整夜不眠,記憶力下降明顯,精神倦怠,工作中難以集中精神。
初診:面色晦暗,自述心煩不寐,易驚,頭部昏昏沉沉,腰部酸軟無力,偶有心悸,兩目干澀,汗出,口干。飲食差,小便黃,便秘,5日一行。舌紅,苔黃,脈細數。曾自行口服“安定片”,效果不佳,病情加重。
根據患者的臨床癥狀及舌象、脈象,可辨為心腎不交證。方用自擬方加減為主,以交通心腎,補血安神。處方如下:
炙遠志20 g、九節菖蒲20 g、黃連15 g、白芍15 g、阿膠20 g、生地黃 20 g、琥珀7.5 g(單包)、炒酸棗仁30 g、柏子仁20 g、肉桂20 g、合歡20 g、生龍骨30 g(先煎)、生牡蠣30 g(先煎)、菊花15 g。上方7劑,日2次(早、晚飯后)口服。
二診:失眠癥狀較前緩解,夜間可間斷入睡5~6小時,白天精神佳,仍有心悸心煩,耳鳴,大小便正常。舌質紅,苔薄,脈細數。上方加炒山藥、山萸肉,各20 g。琥珀改為5 g。上方14劑,繼續口服。
三診:睡眠可維持在7小時左右,心煩、心悸等基本消失。癥狀明顯改善。
按:五臟通于五竅,腎開竅于耳,腎陰不足,則出現耳鳴;腎者,生髓通于腦。腦為髓之海,髓不能上充,故出現失眠、健忘、精神倦怠等癥狀。如腎陰不能上交于心火,則會出現心煩、心悸、汗出。其舌象、脈象也為心腎不交之征象。方中遠志、黃連為君藥,用以養心安神、交通心腎。阿膠、生地黃、白芍、黃連為臣藥。黃連清心瀉火。同時配伍遠志,取去性取用的原則。阿膠味甘,清熱除煩宇育陰。白芍用以養血和血。生地黃滋陰除熱。臣藥。合歡、炒酸棗仁、柏子仁、肉桂、生龍骨、生牡蠣琥珀均為佐使藥。合歡疏肝解郁,為悅心安神之要藥。菊花清肝明目。柏子仁、炒酸棗養心陰安神。肉桂用以補火助陽、溫經通脈。本方中用反佐之肉桂,取其引火歸元。與黃連合用,一溫一涼,使心腎相交,而陰陽互濟。琥珀、龍骨、牡蠣用以重鎮安神,共為佐使。諸藥合用,共以交通心腎,補血安神。
1.2 驗案2
錢某,男,62歲。夜難入寐、易醒4個月。
初診:入睡困難,夜臥不安,頭昏沉,胸前憋悶,口干苦,兩目脹痛。偶有心悸、心煩。口中黏膩,食欲差,嗜食生冷。小便色黃,淋漓澀痛,大便不爽,里急后重。舌質暗紅,苔黃膩,脈滑數。
根據患者臨床癥狀及舌象、脈象。可辨為痰熱內擾證。方用溫膽湯加減為主,以痰熱內盛,擾亂心神。處方如下:
姜半夏10 g,枳實25 g,九節菖蒲 25 g,炙遠志10 g,陳皮30 g,竹茹25 g,土鱉蟲5 g,水蛭5 g,生姜25 g,炙甘草20 g。上方7劑,日2次(早、晚飯后)口服。
二診:心煩、失眠較前明顯好轉,無入睡困難。夜間睡眠可維持在7小時左右。偶有眩暈,無頭昏沉、胸前憋悶等癥狀。仍口干苦。飲食可,食欲漸增。二便正常。上方加天麻20 g,鉤藤(后下)20 g,繼續服用10劑。
三診:隨診,患者諸證悉除。
按:膽腑喜清靜,不喜外邪煩擾。若為外邪所擾,則可見膽怯易于驚醒,心中煩悶不安,夜不安眠。有時可見夜間噩夢紛紜,睡眠質量下降。胃部不適,則夜間不能安眠。濕濁困于中焦,氣機運行不暢,則可見入睡困難。膽胃失和,胃失和降,則可見心煩、心中悸動不安痰濁蒙竅,可見頭目昏沉。濕熱阻滯于三焦,日久郁久化熱,則可見口干不欲飲。痰濕日久,氣機不暢,血行不通,則生瘀滯,三邪合而為患。若痰濕內蘊化火致病,南教授常予溫膽湯加味。全方以溫藥為主。方中半夏為君藥,取其燥濕化痰,和胃止嘔之功。竹茹、陳皮、枳實、遠志、九節菖蒲為臣藥。竹茹,性味甘寒,用以清熱化痰,止嘔。半夏,與竹茹配伍,一溫一涼,加強其化痰和胃,止嘔除煩的作用;遠志養心安神,九節菖蒲豁痰開竅。陳皮用以理氣行燥濕化痰,枳實降氣導滯。陳皮與枳實相合,增強理氣化痰之功效。共為臣藥。茯苓、土鱉蟲、水蛭為佐藥,茯苓,健脾滲濕。水蛭、土鱉蟲活血化瘀,為佐藥。加生姜、大棗,用以調和脾胃。同時生姜可制約半夏的毒性。同甘草為使,調和諸藥。以理氣化痰,和胃利膽。
2 感悟體會
南教授在中醫臨證過程中,重視辨證論治,真正做到四診合參,立法方藥的前提是能準確辨證。在用藥方面,常用的安神藥有炒酸棗仁、首烏藤、茯神、合歡花、珍珠母、琥珀等。臨床效果顯著。
參考文獻
[1] 粱勇才.失眠防治實效方[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7:5.
[2] 崔應麟,王松齡,劉 偉.失眠的中醫診療進展[J].河南中醫學院學報,2008,23(5):102.
本文編輯:劉欣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