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夢琪 張治祥
【摘要】目的 探討張治祥主任醫師驗方芪黃養心湯治療冠心病穩定型心絞痛的臨床療效。方法 將80例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對照組各40例。觀察組給予芪黃養心湯結合西醫常規治療,對照組西醫常規治療。兩組均服藥8周后進行療效評價,觀察治療后心絞痛、心電圖、中醫證候改善情況。結果 治療后兩組患者臨床療效及心電圖均有不同程度改善,觀察組均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結論 芪黃養心湯治療穩定型心絞痛臨床效果明顯,對患者臨床癥狀及心電圖改善作用明顯均優于單純西醫常規治療。
【關鍵詞】芪黃養心湯;冠心病穩定性心絞痛;臨床療效
【中圖分類號】R5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9.5..02
穩定型心絞痛是近年來臨床發病率及死亡率呈上升且年輕化趨勢的一種生活方式疾病[1],屬于中醫胸痹范疇。主要臨床特征為前胸部出現陣發性壓榨性疼痛或憋悶感,常位于胸骨后,也可放射至心前區和左上肢尺側,每每發生于勞力負荷加重時,持續時間一般達數分鐘,休息或服用硝酸酯類藥物后癥狀消失。目前西醫以藥物和手術治療為主,前者不良反應及患者不規則用藥均可影響治療效果;后者因患者病情復雜,故應慎重考慮手術適應癥及預后。中藥結合西醫臨床常規治療穩定性心絞痛療效顯著,無毒副作用,容易且已被患者接受。筆者有幸臨床跟師侍診,發現芪黃養心湯治療穩定型心絞痛每每收到良好療效,茲將有關臨床資料進行整理,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9月~2018年12月門80例患者均為陜西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診病例,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組。觀察組40例,男22例,女18例;年齡60~78歲,平均68.3歲。對照組40例,男21例,女19例;年齡63~82歲,平均72.5歲。病程4~29年。確診為冠心病穩定型心絞痛、中醫辨證為心腎陰虛型病患。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病程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納入標準
1.2.1 西醫診斷標準
依照“缺血性心臟病命名及診斷標準”[2]:癥狀符合心前區持續性或陣發性疼痛,同時經心電圖及實驗室檢查確診。排除標準:①不符合診斷要求;②藥物過敏;③試驗過程資料不全影響療效判斷者。
1.2.2 中醫診斷標準
依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3]:主癥:胸部疼痛,有憋悶感;次癥:心悸盜汗,心煩不寐,腰膝酸軟,耳鳴頭暈,口干便秘,舌紅或有紫斑,脈細數。具備主癥及次癥任3項及舌、脈即可。
1.3 治療觀察方法
1.3.1 觀察組
①芪黃養心湯:黃芪30 g、川芎15 g、桑寄生10 g、懷牛膝10 g、丹皮6 g、黃連6 g、天麻10 g、酸棗仁15 g、生地黃15 g、麥冬15 g、玉竹10 g、生牡蠣30 g、黨參30 g、當歸15 g、知母10 g、龜板膠6 g。操作:400 mL水煎早晚溫服,辨證后與西醫治療同時進行,治療8周。②基礎治療:拜阿司匹林100 mg/次,1次/日;阿托伐他汀鈣10 mg/次,1次/日;合并有高血壓患者加服苯磺酸氨氯地平5 mg/次,1次/日。④治療期間除硝酸甘油外不提供其他類型抗心絞痛藥物,若治療期間出現無法控制的心絞痛、高血壓時患者退出試驗。
1.3.2 對照組
患者不服用芪黃養心湯,余治療同觀察組。
1.3.3 觀察項目
兩組患者均于治療前、治療中期、治療結束時進行心臟B超、血常規、肝腎功、電解質、心肌酶檢查。治療期間記錄每組患者心絞痛、心電圖、中醫證候改善情況。
1.4 療效標準
1.4.1 心絞痛療效標準[5]
顯效:心絞痛時患者未感受到或有輕微癥狀,發作時間、次數明顯減少,均減少70% 以上;有效:仍有心絞痛癥狀,發作時間、次數減少,均減少30%~70%;無效:癥狀無變化甚至加重,發作時間、次數無減少或減少不明顯,均減少30%一下。
1.4.2 心電圖療效標準
顯效:心電圖檢查結果正常;有效:T波改善,ST段上升大于0.5mV;無效:心電圖未見明顯改善甚至出現異常心率。
1.4.3 中醫療效標準輕度
顯效:癥狀消失或基本消失;有效:發作次數、程度及持續時間明顯減輕。中度:顯效:癥狀消失或基本消失;有效:減輕到輕度標準;較重度:顯效:癥狀基本消失或減輕到輕度標準;有效:減輕到中度標準;重度:顯效:癥狀基本消失或減輕到中度標準;有效:癥狀減輕到較重度以下。
1.5 統計學方法
數據采用軟件SPSS 23.0分析,分別用x2檢驗與t檢驗進行計數資料與計量資料的統計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臨床療效結果對比(包括中、西醫臨床表現)及心電圖對比結果見下表1、表2。結果說明兩組患者在結合治療后臨床療效較前有明顯改善。
3 討 論
中醫認為心腎陰虛型胸痹臨床常好發于中老年人,此時因人年過半百,腎氣自半,腎陰虧虛,不能濡養五臟之陰,水不涵木,又不能上濟于心,因而心肝火旺,心陰耗傷,心脈失于濡養,而致胸痹。同時心陰不足,心火燔熾,又可進一步耗傷腎陰,加重胸痹。芪黃養心湯具有滋補心腎,化瘀通脈,養心清火之功效,方藥現代藥理研究顯示[7-10]方中藥物具有抗心肌缺血、改善心肌功能、增強左心功能、抑制血小板粘附和聚集、保護血管內皮細胞等功效都與現代冠心病治療理念相符合。本研究結果顯示,芪黃養心湯在臨床治療過程中可以明顯降低患者心絞痛發作次數、程度,減少硝酸酯類藥物服用次數,同時心電圖改善明顯,臨床癥狀好轉,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且不良反應發生率低,同時可以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值得臨床借鑒推廣。
參考文獻
[1] 趙 冬,吳兆蘇,王 薇,等.北京地區1984-1997年急性冠心病事件發病率變化趨勢(中國 MONICA 方案的研究)[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00,28(1):14-17.
[2] 國際心臟病學會和協會及WHO命名標準化聯合專題組.缺血性心臟病命名及診斷標準[S].中華心血管病雜志,1981,9(1):75.
[3] 鄭筱萸.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S].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2:26-28.
[5] 陳立生.血府逐瘀湯治療冠心病心絞痛的臨床觀察[J].陜西中醫,2015,36(7):812-813.
[7] 李運倫.黃連清降合劑對自發性高血壓大鼠影響的實驗研究[J].山東中醫雜志,2002,21(7):421-425.
[8] 韋德蕙,楊淑琴,劉菊芳,等.麥冬注射液的抗實驗性心律失常和對離體心臟的作用[J].中草藥,1982,13(9):27.
[9] 王海桃,劉 賽.牡蠣糖胺聚糖對損傷的血管內皮細胞功能的影響[J].海洋水產研究,2007,5(10):106.
[10] 元藝蘭,黨參的藥理作用及臨床應用[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2,10(19):113-114.
本文編輯:趙小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