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雅
摘 要:漢字在演變、使用過程中逐漸形成了一種獨特的藝術:書法藝術。早在東漢時期,人們就開始了對書法的美學的探討,并逐步發展出我國傳統文化中最具民族特色的文化藝術。如今,書法不僅是我國的文化瑰寶,對世界文化寶庫而言也具有重要意義。文章對書法所體現的獨特美學進行闡述,以期讓更多人了解書法的獨特之美,促進書法的傳承與發展。
關鍵詞:書法藝術;美學;傳承;發展
實用性是書法歷經各朝各代時比較明顯的一個特征,它服務于每一個朝代的統治階級,記錄著中華民族的發展以及朝代的更迭。甲骨文是漢字最早的書法藝術形態,被先人們用于記錄生活中的事物——器皿、服飾等,后期還被用于占卜。紙張的誕生讓漢字書寫迎來了發展性的轉折,其書寫形態在造紙技術發展的基礎上越來越豐富,出現了篆、隸、真、行、草等,而這意味著漢字書寫在保持實用性的前提下演化出了藝術性。大量史實證明,書法既是各朝各代領導者用來歌頌功德、樹碑立傳的工具,也是勞動人民記錄生活日常、表達自身情感的重要方式。總而言之,在我國歷史發展中,書法藝術一直占據著重要地位。
一、書法藝術所蘊含的美學
(一)書法所體現的生命之美
漢字是具有生命之美的靜止藝術形式。書寫漢字時,通過合理運用各種書寫技巧就能讓其體現出筋、骨、血、肉、氣等內容。其中,“筋”是書寫筆畫時的連貫,筋脈之間的通達,能夠讓字體更顯韌性;“骨”是指書寫有力,是漢字的基礎與支持,能夠體現字的架構與挺拔性;“血”是指水墨,水墨具有多種變化,能夠賦予漢字神采,讓其體現一種神韻和整體感;“肉”是指字體的圓潤性,在“骨”的基礎上讓字更有質感,不至于太瘦,顯得筋骨畢露;“氣”是聯系“骨、肉、筋、血”的媒介,它屬于書法家的精神世界,是其精神力量與情感的具體表現,居于“骨、肉、筋、血”之上,讓漢字具有生命之美。在書法審美中,“氣、骨、筋、肉、血”是品鑒的基本標準,筆畫的直與曲、方與圓、肥與瘦的各種結合不僅讓漢字擁有了生命的力量,更讓書法具備了藝術性和對應的價值性。
(二)書法所體現的自然之美
書法不僅可展現書寫者的情感,還能通過字體的“氣、骨、筋、肉、血”等元素貼合于自然,讓自然之美躍然于紙上。王羲之的書法之所以流傳于世,在于其書寫過程中能夠“獨擅一家之美”,做到了“遠近相須,播布研精,調和筆墨;鋒纖往來,疏密相附”。象形文字是漢字的起源,先人們在創造文字時會以自己的社會經驗以及所見所聞為基礎,因此最初的象形文字都取之于自然。當由特殊筆畫構成的漢字上升到藝術層面時就是藝術與自然的融合了,也正是如此,中國書法藝術才有了信手拈來、字體出神入化的美感。
(三)書法所體現的中和之美
在中國書法中,“中和”之美是最高的藝術展現,它著重于對客觀事實的反映以及主觀意識的結合。“中和”,顧名思義,恰如其分,做到適中,也就是國人們所說陰陽調和。“柔思”是書法美學比較注重的內容,例如顏真卿的《爭座位帖》有一定的矜怒之氣,而他的《祭侄文稿》則多了一分中和之美。對于書法家而言,心境、情緒都會直接影響到其藝術境界的展現。書法外在審美方面比較講究平正安穩,且文字形式是書法表達情感的直觀載體,所以,書法會通過字的結構、線條與生活中的某些事物進行結合,體現自然之美。“中和”之美還可分為兩種形態,一是陽剛之美,二是陰柔之美。陽剛之美要求書法有一定的“筆力”,書寫時如行云流水,體現剛勁、大氣磅礴的意境;而陰柔之美注重柔婉、細膩,要求字形圓潤、曲直變化自然。雖然“中和”之美分為了兩種形態,但它們是辯證統一的關系,真正能夠體現價值、達到最高境界的書法要能做到“剛柔相濟”之態,讓字體婉轉且剛勁,這樣才是“中和”之美的精髓。
(四)書法所體現的形神之美
書法是一門具有代表特征、最為抽象的藝術,它沒有固定的“形”。漢字書寫過程中,不同的筆畫線條構成的字具有不同的結構和形狀,而且字“形”還會根據字體而變動,例如楷書、篆書、行書等。而書法的形神之美是指通過結構、筆力、氣勢等賦予漢字精神的力量,同時以“骨肉血筋”為基礎展現出漢字的形態之美,兩者結合相互影響下達到“形神兼備”的境界。古語有云:字如其人。人們往往能夠通過書法去判斷、了解一個人的思想和品行,這是因為作者創作書法時往往會將自己的情操、情緒傾注其中,如此一來,書法才會更生動,有了一定的意境、神采,呈現出形神之美。
二、書法中所蘊含的“真”美
書寫是書法藝術表現的基礎,而且所書寫的漢字必須有可讀性和書寫性。對此,我們可分為兩點進行探討:一是大部分人能夠看懂、欣賞,例如隸、楷等正書體和行書書法;二是其他書法家能夠理解、欣賞,如篆書、草書甚至狂草等字體。如果除了創作者沒有人能夠看懂某種書法,那么它又有什么意義呢?在書寫層面,歐陽中石教授曾經開玩笑地問:“中國畫能以書法形式展現,那書法能以畫的形式表現出來嗎?”某些現代美學研究者和西方人將美術化、符號化的東西稱為書法,然而它根本沒有可讀性、書寫性甚至是漢字性,根本就不是書法。
書法的風格、字體形態要經過一定時間的演變才能形成,通常這個過程非常漫長。很多人用盡了一生去寫書法。有些人說五十歲是書法家的起點,還有人說沒有三十年的積累不成書法,雖然這些說法有一定的絕對性,但事實大多如此。書法學習需要時間、經驗以及情感的累積,忍受長期枯燥的研磨,等到揮灑自如時再展示成果。對于書法學習者而言,時常參加一些書法比賽有拔苗助長的態勢。當今書法展廳雖然有很多作品,看起來很熱鬧,但大多數只是徒有其表,不具藝術精神。
書法藝術不是臨摹藝術,需要在繼承的基礎上進行創造。書法學習有對應方法,而且非常嚴格,例如古人講臨摹分為單勾、描紅和雙勾等方法,現在某些書法老前輩還堅持雙勾的臨摹方法,只為能更好地繼承古法。若想真正走向書法創作的道路,需將現代名家之作、古代碑帖等當做臨摹的內容,孜孜不倦地汲取其中精華,就猶如蜜蜂采蜜一樣,久而久之就能找到屬于自己的書法藝術形式。不過,書法比較講究“路數”和“家數”,好在我國書法教育體系經過多年的發展后已經趨于完善,無論學者是本科還是博士后都有對應的教育方法與策略,基于此,我國書法藝術才能更好地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