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芳
摘 要:在社會飛速進步與發展的背景下,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以前只是單純為溫飽考慮的日子,一去不復返,追求更人性化的生活已經不再是夢想。再加上,圖書館對殘疾人等弱勢群體的人文關懷是現代社會發展的需要。因而,文章分析了特殊公共環境圖書館無障礙設計的必要性,以及弱勢群體對圖書館無障礙設計的迫切需求,真正在公共空間做到無障礙化。
關鍵詞:公共建設;無障礙設計;圖書館建設
無障礙設計理念產生于1974年,是在現代化社會下強調一些有關人類活動的建筑、設施都考慮到身體有不同程度缺陷或衰退者的設計理念。無障礙設計理念的思想理念是對人類的日常行為、動作、意識、生理反應等進行研究,著力于完善人類使用的物品和生活環境,消除使用者在操作中的不便之處,為使用者清理障礙,方便使用者的行為和動作。
一、圖書館施行無障礙設計的重要性
無障礙設計理念主要運用在公共設施的設計上,廣泛運用到了酒店、餐廳、劇場、會堂等場地的建筑上,它們的管理者非常認同并推崇無障礙設計理念。然而在圖書館的運用上卻有所不同。圖書館雖然也是公共區域,但是有些管理者對于無障礙設計理念有著與眾不同的想法,認為圖書館不需要這種設計理念,沒有無障礙設施對圖書館的功能不會有多大的影響。
第一,圖書館是公共建設的重要內容,對其所在區域的社會文明和經濟文化有著重要的影響,突出了區域的文化程度和精神文明。將無障礙設施運用到圖書館建設從整體而言,保證了使用者的權利,維護社會的公平正義,促使殘疾人與老年人士也能享受到學習的權利,因此世界上很多國家提倡將無障礙設計理念運用到圖書館等公共設施的建設中。
第二,殘疾人和老年人的福利水平體現了一個國家的精神文明程度,保證了殘疾人和老年人士的合法權益,在我國憲法中明確提出了:國家和社會要關注到殘疾人的行為方便,在城市建設和環境設計方面要考慮到殘疾人的行為,設計無障礙設施。我國遵循有法可依、有法必依的原則,因此在圖書館等公共設施的建設上,要嚴格按照《殘疾人保障法》的要求,維護殘疾人在文化學習和獲取信息上的權利,在建設圖書館的過程中,應當嚴格遵守法律,結合圖書館的管理與設計要求,合理地進行無障礙通道的設計。
第三,隨著我國社會經濟、政治與文化的全方位的發展,我國各種事業進入了全新的發展領域,同時享受優等教育資源成為了人們的權利。隨著我國醫療條件的改善,殘疾人的人數正在急速下降,這是社會進步的一個重要體現,但是與此同時,天災人禍依然不可避免,人類在消除殘疾的道路上依然存在很多的困難。當前我國就有六千多萬的殘疾人口,占據總人口的百分之零點六,也就說平均每五個家庭中就有一位殘疾人,同時我國的經濟已經發展到了一定的程度,老齡化是不可避免的問題。我國實施計劃生育政策,人口數量處于一個比較平穩的狀態,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國人口老齡化的問題將日趨嚴重,在早年間,我國老齡化現象已經出現,在未來的一段時間內,我國的老齡化人口將會達到總人口的百分之二十二,老年人成為社會上重點關注的對象。老年人與殘疾人有區別,但隨著生理上的衰老,他們的部分身體功能已經退化,行動上會比較遲緩,與殘疾人有著同樣的障礙。當人步入八十歲后,利用輪椅代替走路是非常平常的事情,為了有效保證殘疾人與老年人的文化權利,圖書館應當設計無障礙通道。
第四,圖書管理者工作應當樹立資源共享的管理理念,希望圖書館和圖書館之間建立信息共享鏈接,共享建設、知識和應用等內容,同時希望更多的人都可以進入到圖書館,享受圖書資源,維護自己的文化權利。如果圖書館不設置無障礙通道的話,就無法使殘疾人和老年人自由運用圖書館的功能設施,也無法實現資源共享的目標。在事業心和責任感的前提下,圖書館管理者應加強對殘疾人和老年人的重視,了解到他們在圖書館遇到的障礙和不便,在翻新和新建圖書館時運用無障礙設計理念。
第五,現代圖書教育理念中不僅包含了建筑形式、管理理念與服務手段的現代化,還應當站在殘疾人與老年人的角度,樹立無障礙的設計理念,在公共基礎實施上為老年人與殘疾人提供方便,有利于體現現代文明精神。如果圖書館忽視了無障礙設計理念,會將殘疾人和老年人排斥在外,無法建立起良好的圖書館服務形象,而且與人們預想中圖書館的形象相差甚遠。真正的現代化、為人民服務的圖書館是會站在殘疾人與老年人的角度去考慮問題,合理地設計無障礙通道。
第六,在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的過程中,圖書館的管理與建設也進入了現代化與數字化的時代,但是在圖書館中依然存在一部分的東西是無法被信息技術所替代的,比如電子書雖然出現了人們的生活中,但是依然沒有紙質的書看著更加有厚重感與儀式感,網絡中的圖書館也無法取代現實中的圖書館,不能給人一種真實的閱讀環境。這就是為什么無論信息技術如何發展,依然有圖書館生存的一席之地。圖書館作為人類文明和文化的存放地、人類學習休閑的場所,將使用者置身知識的海洋中,吸收文化的氣息,與同伴討論探索知識是虛擬圖書館無法做到的。殘疾人和老年人長期守在家中,更加渴望置身外部世界中,與他人進行交流研究。在信息化時代下,習慣用互聯網獲取信息、查閱資料的大部分是年輕人,而不是殘疾人和老年人。將殘疾讀者和老年讀者作為發展信息技術的終端用戶顯然是不符合實際情況的,同時也是無法應用的,這個問題有效顯示出了人們在無障礙設計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想要在圖書館建設中運用無障礙設計理念,首先需要從人們的觀念入手,消除他們對于無障礙通道的偏見。
第七,無障礙建設成本低廉,不會給圖書館的建設造成任何的負擔。結合國外的研究資料,在一般的情況下,建設最低標準的無障礙通道,所使用的最高的建筑費用不會超過建筑成本百分之一,甚至還有更少的情況,這點成本對于圖書館的整體建筑成本而言根本就不值得一提。國內圖書館的建筑不會在材料上下很大的成本,更加注重的是方便與快捷,因此無障礙通道的建設成本也就更低了,從經濟的角度上而言,是完全不同擔心的。需要注意的是在新建圖書館時就要考慮到無障礙設計理念,使無障礙設施和整個圖書館融合為一體,不但美觀大方,耐用便捷,而且價格更是低于后來的補建費用。
二、圖書館無障礙設計服務對象
圖書館作為一種重要的文化機構,承擔著積累和傳播文化的重任,它蘊藏著人類歷史上所有的文明成果,收藏了豐富而寶貴的文獻信息資源。尤其在社會中的弱勢群體,能充分自由享受這項權利。并且2008年奧運會作為一個舉世矚目的盛會在北京舉行。我們不僅僅是提供一個比賽場所,更要借此絕好機會向全世界展示中國,介紹中國。當外國人想了解一個國家、一個城市首先想到的是圖書館,它成為了一個城市的重要形象,所以外國朋友無障礙地使用圖書館也顯得十分必要。
讀書益智,開卷有益。文化能夠賦予人的活動以價值和意義。殘疾人和老年人希望像正常人那樣自由出入圖書館,通過圖書館的資源開闊視野,增強自身的內涵。圖書館是最基本的公共建設,是公民進行學術研究和學習的重要場所。在眾多讀者中,總會有一些身殘志堅、熱愛閱讀、熱愛學習的讀者,為了保障這些讀者的權益,使他們保持良好的閱讀學習習慣。所以,在社會不斷發展的過程中,我國建設了很多的圖書館。但是,無障礙設計理念卻沒有落實到實際行動中,針對這方面內容的研究也比較少。一方面,我國的法律出臺比較晚,在20世紀80年代末,我國才實施《方便殘疾人使用的城市道路和建筑物設計規范》,錯過了我國圖書館建立的高峰期,而在1990年修訂的具有無障礙設計內容的《圖書館建筑設計規范》又錯過了我國20世紀90年代的圖書館擴建和改建浪潮。另一方面,很多相關的法律法規落實不全面,指向性不明確,例如在出臺《方便殘疾人使用的城市道路和建筑物設計規范》后,很多圖書館出臺了一系列的規范措施,這一規范中包含的無障礙設計內容較少,雖然有一些相關規定,但如果設計師和建筑師考慮不全面,忽略對殘疾人和老年人的照顧,則無法落實規范中的內容。另外,政務沒有想重視防火設施一樣重視圖書館無障礙設施建設,也沒有采取一些宣傳措施和監管等,很多圖書館的負責人缺乏無障礙設計理念,很多時候在報道和討論圖書館新建和落成的信息時,都沒有設計無障礙設計的內容。
圖書館最大的特點和功能就是提供讀者借閱圖書的功能,但就目前我國圖書借閱設施來說,存在相當多的問題,甚至影響到普通人的正常借閱。例如:檢索后的指引系統如何快速找到目標地點不清楚;借閱區書架過高;閱覽桌私人空間不夠……一些基本設施都未達到無障礙物質環境設計規范的最低標準,更談不上更人性化、更通用化地設計此類公用設施。受過現代文明熏陶的圖書館殘疾人讀者,作為人,他們具有人文關懷的渴求;作為殘疾人,他們又是弱勢群體中需求知識的一部分。圖書館作為公共性的文化教育機構,必然要在殘疾人等弱勢群體查閱圖書文獻過程中,留下人文關懷的印記。所以圖書館在向殘疾人讀者提供服務的過程中,增添人文關懷的內涵,具有理論上的鋪墊和現實的可能性。
圖書館蘊含的人文精神是國家文明的體現,需要依據社會的整體文化建立。在社會飛速進步與發展的背景下,人們的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以前只是單純為溫飽考慮的日子,一去不復返,追求更人性化的生活,已經不再是夢想。伴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社會也出現了老齡化等一系列社會問題,解決這些問題除了需要政府的投入之外,更需要全社會的關注和支持。無障礙設計是一個系統、完整的建筑工程,不能只局限于殘疾人和老年人居住的區域或經過的街道、使用的公共設施等,應該根據系統化、體系化的原則,使社會達到全面的無障礙化。因此,設計師要用整體的眼觀看待無障礙設計,構建出最優的無障礙環境,使無障礙設施構成完成的框架和結構真正保證殘疾人和老年人的權益,為行動不便的使用者提供便利。
參考文獻:
[1]劉連新,蔣寧山.無障礙設計概論[M].北京:中國建材工業出版社,2004.
[2]李東萊,劉錦山.城市圖書館新館建設[M].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6.
作者單位:
首都師范大學科德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