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雨琦
摘 要:基于包容性設計理念的公共建筑空間面向大眾,始終把“人”放在首位,尊重人親近自然環境的心理,接納參與建筑空間營造和使用的所有人群,融合文化和信仰的多樣性和差異性。包容性的設計賦予了建筑空間以內涵,使之形成獨特的場所精神,從而使建筑具有敘事的功能。文章從自然環境、多重人稱、多元文化這三個方面探討基于包容性設計理念的公共建筑空間營造。
關鍵詞:包容性設計;公共建筑;敘事性
當代公共建筑空間廣泛采用包容性設計理念,對自然、人群、文化都盡可能地表現出包容之勢,包容的理念賦予建筑空間以獨有的場所精神,以建筑空間的形式進行敘事。敘事學于20世紀60年代在西方被提出并被研究,在當代西方建筑理論中,從柯布西耶的建筑漫游論,路易斯·康的建筑秩序理念到伯納德·屈米提出事件與建筑的關聯性,都對建筑敘事理論有了不同程度的探討。這些敘事學的理論與中國傳統建筑營造方式不謀而合,中國傳統建筑“天人合一”的設計理念中就蘊含著敘事的意識,這種意識在院落和建筑形成的序列中得到體現。在設計思潮多元化和建筑全球化的年代,中國建筑師要延續本土的建筑文化,不應對傳統形式進行簡單保留,更應該發掘其深層次的涵義。基于包容性設計理念研究建筑的敘事性是希望能在前人對建筑空間營造意識的基礎上結合當代敘事學理論發展一種新設計方法體系。
一、建筑包容自然環境的敘事構建
從中國傳統建筑“天人合一”的營造思想到當代建筑設計大師隈研吾的“負建筑”設計理念,無一不是在追求建筑空間與自然環境的和諧共處。建筑師基于包容性設計的理念,通過把建筑歸隱于環境當中,使建筑融入場所,最終與環境和諧相處、因地制宜的設計手法來敘述一種建筑尊重自然、包容自然的設計思想。
坐落于日本信樂山脈的MIHO美術館場地被自然山林環抱,山脈連綿不絕。設計之初,涉及到諸多地方法規的限制,加之對于自然環境的敏銳感知,貝聿銘決定以陶淵明的《桃花源記》為模板來設計整個美術館空間。為了最大限度保留自然保護區的環境原貌,MIHO美術館大部分的室內空間被設計埋入山體,露出山體的小部分建筑也經過對山體輪廓的描繪,遵循山脈走勢而建,與自然山林融為一體。
由于美術館藏于深山之中,山體完全掩蔽了美術館,游客到達后置身群山之間,無法得知山后遠處美術館的具體方位、形態,為桃花源式的空間提供了實現的基礎。在進入山體隧道前,設計師設置了一條櫻花夾道,每年春櫻盛開的季節這條道路幾乎完全還原了《桃花源記》中落英繽紛的景象。從廣闊的山林進入山體隧道,空間急劇收縮,弧形的設計使游客初入其中無法看到美術館的全貌,只能在不斷行進的過程中一點一點探尋山對面美術館的形態。走出隧道后眼前豁然開朗,視野陡然放大至整個山谷,潔白的斜拉索橋連接著隧道與遠處的美術館,讓觀者在進退之間感受著設計師精心營造的包容自然、與自然環境共生的桃花源。
敘述建筑空間對于自然環境的包容,并非簡單地在某處建造一個建筑物就能實現對建筑物生長于場地環境的敘事,這種包容性的設計理念強調“根植”,每一個根植于環境的建筑都是經過設計師對于場地環境的充分尊重保留與體驗感知,融入包容自然環境理念的設計。在設計師的創作中,MIHO美術館空間看似在敘述《桃花源記》的故事,實際上真正表達的是公共建筑空間在秀美的自然環境下的隱退,而建筑空間的隱退則必須以建筑對自然環境的包容為基礎。
二、建筑包容多重人稱的敘事設計
從公共建筑空間的敘事角度來看,傳統建筑敘事學認為建筑所包容的多重人稱有第一人稱——建造者(這里指建筑的設計者),以及第三人稱——使用者。往往忽略了從設計到使用這個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施工,筆者認為建筑的施工者也對建筑空間產生著影響,施工的每一個步驟安排、節點構造、施工工藝都關系到建筑空間最終呈現的效果。施工者站在設計思維實施的位置上,通過建造的過程也在與建筑本身產生聯系,可以稱之為建筑空間敘事的第二人稱。
(一)第一人稱“建造者”
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人類對于建筑的要求已經從簡單滿足遮風避雨不斷向追求建筑空間的內在精神轉化。建筑跨越了本質的鋼筋混凝土外形,發展成為具有獨立精神的“場所”。場所的特征從側面來說也是場所精神的具體體現,場所中存在的總體氛圍也即是場所精神的表達。每個建筑所包含的場所精神在圖紙階段就已經被建造者設計完成,可以說公共建筑的建造者是在借由空間這一載體來敘述自己賦予建筑的內在精神。無論是公共建筑中的路徑規劃、材質色彩搭配還是視覺焦點安排,無一不包含著建造者的設計思想,建筑以包容的態度敘述著建造者希望表達的空間情感。
(二)第二人稱“施工者”
公共建筑空間在理論上是一個不限于經濟或社會條件,任何人都有權進入的地方,這不僅僅是個地理的概念,更重要的是空間所包容的人群,以及展現在空間之上的廣泛參與、交流與互動。在以往的公共建筑中包容性設計一直將建筑的施工者排除在外,雖然建造者在設計時考慮了空間中可能出現的多種多樣的人群,并為他們做了相應的包容性設計,但是施工者的痕跡都被盡可能地抹去了。這樣的包容性似乎是有欠缺的,作為公共建筑空間的參與者,施工人員卻站在了排他性的陣營里。基于包容性設計理念的公共建筑空間理應包容所有的人群,讓建筑的第二人稱“施工者”也參與到空間敘事中來,借助建筑空間與建造者、使用者進行三方交流、互動。適當保留一些施工的痕跡可以擴大公共建筑對于人群的包容范圍,既體現了建造者對于施工者的尊重,又能引起使用者與施工者的互動,讓施工者也能參與到公共建筑空間的敘事中來,述說建筑施工的故事。
(三)第三人稱“使用者”
人類作為社會個體,在不同的領域的差異性是普遍存在的,公共空建筑空間設計與改造的目的是構建人們可以充分使用的、充滿活力和可持續發展的空間。要實現這樣的目標,必須確保在設計過程中盡可能考慮更廣泛的人群的使用。基于包容性設計理念的公共建筑是面向所有人群的,這就要求空間的使用滿足多樣化的需求,在一般設計的基礎上既要考慮老齡化的便捷設施又要考慮殘障人士的輔助設施,同時還要兼顧女性、嬰幼兒等特殊人群的設施。
好的設計之所以能實現是因為滿足了絕大多數人的各類需求,這就要求設計人員在設計過程中盡早認識到阻礙實現包容性設計的障礙,從而用建筑空間來包容所有的使用人群,實現建筑的“全生命周期設計”與“無差別設計”,敘述尊重每一個生命的場所精神,提高社會的公平性與合理性。
三、建筑包容多元文化的敘事營造
使每個進入空間的人都能與建筑產生情感共鳴,不論有著什么樣的文化背景與信仰,都能感受到場所敘述的包容接納的精神,這才是建筑敘事性的本質。公共建筑設計雖然契合著當地的歷史文化背景,建筑空間也在講述屬于當地的精神文化內涵,但是公共建筑空間所接納的人群不應局限于某個城市或某個地區,對于城市的外來人口、旅行者、文化程度不同的人、文化背景不同的人、信仰不同的人都不應表現出排斥性,而是應該敞開懷抱歡迎每一個人。
奧斯陸歌劇院作為挪威的名片,其在多元文化的包容性方面做得非常出色。整座建筑一周七天24小時對所有民眾開放,在這里人們可以做任何自己想做的事,寬廣的坡道使孩子可以盡情地奔跑、攀爬,年輕人甚至可以自由地玩滑板、騎行,人們可以在建筑的任何地方休息、聊天,有攝影愛好的人可以任意拍照,不同文化背景的社會團體也可以自由地在此集會。不論是受教育程度不高的人還是無處休憩的旅人亦或是有獨特信仰的人,奧斯陸歌劇院都以接納、尊重的姿態給人以心理上的歸屬感、安全感。由于建筑空間對具有個體差異性的人群表現出廣泛的包容性,模糊了個體差異性,弱化了對邊緣人群的排斥性,使得建筑獲得最大限度的認同。人在建筑空間中,認識到空間的每個部分,認識到自身與建筑之間互動聯系的意義,認識到建筑空間表達的精神文化內涵。人在賦予建筑空間靈魂的同時,場所精神也影響著人們對于建筑的內在的感知。
基于包容性設計理念的公共建筑在自然、人群、文化方面都敘述了深刻的內涵,賦予建筑空間精神高度的包容性是設計師追求的新目標。設計應吸引盡可能多的公眾參與到建筑方案的設計和城市改造的活動中來,在構建公共建筑空間的過程中,通過包容性設計的理念傳播與實踐應用,可以將社會中不同年齡、不同缺陷、不同能力的最廣泛的受眾組織起來,并把他們充分考慮到環境建設和發展過程中,設計出適合于各種社會群體的作品。建筑敘事還應體現包容公眾對建筑與城市環境的各種理解和看法,包容各種概念,通過廣泛的渠道提供可感知的設計創作過程,更多地激發和豐富人們的想象力,并由此獲得更有意義的設計作品。
參考文獻:
[1]段晶.基于場所精神的澠池縣羊河公園景觀設計[D].河南科技大學,2018.
[2]韓穎,高祥生.淺析建筑設計中場所精神的包容性[J].金陵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2).
作者單位:
蘇州建設交通高等職業技術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