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繼平
奧斯卡·哈恩(Oscar Hahn, 1938-),20世紀智利著名詩人、作家,青年時代在圣地亞哥師范學院學習時便顯示出文學天賦,1959年即獲得“智利聯邦學生詩歌獎”,1961年出版第一部詩集《這朵黑玫瑰》,又獲得智利作家協會頒發的“阿勒采獎”,1967年在智利大學舉辦的詩歌競賽中又獲得了“唯一獎”。他曾在美國艾奧瓦大學作家班學習,回國后成為智利大學副教授。在1973年智利軍事政變中,他因不同政見而被軍政府扣留。1974年離開智利前往美國訪問、學習,1978-1988年,他與美國國會圖書館合作,撰寫拉丁美洲研究指南。他的詩集主要有《最后的水》(1967)、《死亡的藝術》(1977)、《愛的疾病》(1981)、《核影像》(1983)、《文本上的文本》(1984)、《傾心者之花》(1987)、《白色天空上的恒星》(1989)、《巫術條約》(1992)、《失竊的詩句》(1995)、《情詩》(2001)、《愛情中的灰燼》(2009)等。他還獲得過“阿爾塔索爾獎”(2003)和“巴勃羅·聶魯達獎”(2011),現為智利語言學院院士。
哈恩是70年代在智利文壇上嶄露頭角的那一代詩人中的代表。他的詩作內容角度很廣,但具有典型的個人色彩,尤其是一些短詩,內涵空間很大,張力很強,視覺感很深,用語和比喻都非常獨特。同時,他的詩還涉及到20世紀以來所出現的一些重大社會問題,反映出詩人對人類的生存空間和環境的關注。其作品被譯成了歐美各大語言,產生了國際影響,被不少評論家認為是當今在世的最重要的智利詩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