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住建部通報了西部省份兩市縣搞“政績工程”“形象工程”的案例,要求各地從中汲取教訓,全面排查整改,堅決杜絕此類脫離實際、脫離群眾的問題再度發生。
兩個地方到底做了什么?陜西韓城市,在高速公路入口建設了景觀“鯉魚躍龍門”,超大體量的假山瀑布、人造水系等總投資1.9億元。甘肅榆中縣,投資6200萬元,在間距不到500米的入城口,建設了兩座高達28米、寬達145米的秦漢仿古城門,一座大型雕塑和兩個遠離居民區的景觀廣場。6200萬元什么概念呢?有媒體披露,幾乎占據這個國家級貧困縣財政收入的1/10。貧困縣花錢大手大腳,這樣的“形象工程”理應被通報批評。
類似的問題,眼下在一些地方或多或少地存在。觀其病癥,通報里“診斷”得很準確:
一是脫離當地經濟發展實際。在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的背景下,西部的很多縣發展需要國家財政轉移支付支持,才能爬坡過坎不掉隊。當地經濟社會發展還有不少短板要補,民生改善仍有許多難題待解,對此,當地干部應該心里有數。老百姓居家過日子,都是先把“里子”攢殷實了,再考慮改善“面子”。地方經濟發展在遠遠談不上“豐實”的情況下,就打腫臉充胖子,拿出幾千萬、上億元的資金“整景”,實在是說不過去。
二是脫離群眾需求實際。城市發展,老百姓最需要什么?水電氣等基礎設施齊全,文化、教育、休閑等公共服務充分;街巷干凈、道路平整,河流清澈、綠植蔥蘢;高峰時不堵車、下雨時不積水……“動”時有虎躍龍騰的活力,“靜”時有從容祥和的自得。總之,可以不那么五光十色,但必須舒適宜居。反觀這些年來一些城市的“建設”,并沒有充分考慮百姓工作和生活需求。比如不顧地方經濟現狀,在城市周邊建成許多“商品城”“產業園”,結果無人入駐,荒草叢生。為了提升所謂的城市形象,造綠、挖湖、鋪設景觀大道、打造城市廣場……拆了建、建了拆,百姓居住體驗并沒有實際改善。還有一些四不像的仿古建筑、不倫不類的城市雕塑,與當地自然人文氣質嚴重違和,不僅沒能起到提升城市形象、涵養深層精神文化的作用,反而矮化了“城市形象”,成為笑談。
究其病根,問題仍出在發展觀上。與“一步一個腳印”的苦干實干相比,某些管理部門和干部認為立碑式的“政績工程”“形象工程”更能在短時間內標榜發展成果。說到底,就是搞“面子工程”,沒有把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放在第一位。在當前的大環境下,這種做法已經越來越沒有市場,此次住建部嚴厲通報批評,并在全國開展大規模排查整治,就充分說明,重“顯績”輕“潛績”的做法,扭曲的“發展觀”“政績觀”絕不會得到認可。
其實,旨在改變城市山鄉面貌的工程可以有,但須以改善民生為出發點。那些純粹為形象而形象,甚至自毀形象的工程,哪怕在政府支出中不算“巨款”,在群眾中造成的影響也是負面的。
城市的發展活力、百姓的精神面貌,才是一個地方最好的“形象”。少“造景”,多“造福”!
摘編自《人民日報》2019年2月22日